一
认识一个朋友,每次听他讲话,我心里都一阵难受。
这位朋友估计平时比较喜欢看《四书五经》、孔孟之说之类的书籍,开口闭口都是之乎者也,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有一次,我们一群熟人正在讨论该不该给拉票的人投票,大家各抒己见时,这位朋友突然弹出这样一排字出来: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很多人马上不说话了。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三句文言文的意思,但总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大家都在说大白话,他为何要引用文言文?
直说不是更好理解吗?
于是有人开玩笑地说:“呦,好文采啊。”
这位朋友马上说:“李总,您过奖了。”
注意,他用了“您”这个代表尊称的词,他口中所说的“李总”,只是一个普通业务员,和他还是同学,听起来怎么就这么别扭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和熟人、平辈说话时,都不会用“您”,这样太客气也太见外。
在我的认知里,“您”主要用于对长辈或者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比自己年长的陌生人。
只是这位朋友在任何情况下,都用“您”,和同学说话是“您“,和熟人说话也是“您”,礼貌中透着一股迂腐,让人有种奇怪的感觉。
并不是说熟人之间说话就不需要讲礼貌,而是太有礼貌会让熟人见外。
说话之所以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无比地讲究语境、语调和措词。
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如此才能较好地与人互动,一味地堆砌辞藻,卖弄自己的文采,不但无法有效地与旁人沟通,还会因为不够亲和而拉远了彼此的距离。
2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尴尬事。
那时我刚毕业,因为曾经得到某位远房亲戚的照顾,在父母的授意下,我请他们吃晚饭,以示谢意。
亲戚两夫妇年过六旬,都是本地不小的官,我心想,一定要对两位长辈恭恭敬敬,说话时一定要注意措辞。
于是,我一紧张就把话说成了这样:“感谢两位老人家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我的晚宴”然后一整晚,开口闭口就是“您两位老人家”,脑里搜肠刮肚地说着一些诸如“高寿”、“贵庚”、“斧正”“指教”之类文邹邹的话。
亲戚也很客气,当年话不多,席间数次冷场。
临别前,我再次客气地说:“感谢两位老人家今晚赏脸过来吃饭,我真是不胜荣幸。”
这时,阿姨突然拉下脸,问叔叔:”老陈啊,看来我们真的老啰,你看人家叫了一晚的老人家,真是不服老都不行啊。”
叔叔干咳两声没说话,我这才发现整晚都说错了话。
其实,我根本不需要称呼对方为“老人家”,只叫叔叔阿姨就已经很得体,又或者赞他们年轻,毕竟现在没有人愿意被人称老。
又比如,那天晚上,我的谈吐虽然说不上粗鲁,但从会话语境而言,却有点文过饰非了,显得非常矫情可笑。
后来我才知道,想要营造一个让大家都觉得舒服的会话气氛,首先要把心态放轻松,不能因为对方是长辈或者什么有钱有势的人就紧张。
人一紧张脑袋就会缺氧,思考就会不灵光,这种情况之下,很容易就会窘态百出。
3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羡慕那些主持人,觉得他们舌灿莲花,说话讨喜,总是都能把现场的气氛带动起来,那是因为,主持人们都有一项必备的说话技巧,就是会看场合说话。
赵忠祥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和节目主持人,他就很懂得说话艺术。
有一次,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在江西演出。当关牧村唱完后,刚才还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台下的观众躁动起来。
此时,主持人赵忠祥走上台前,用他那特有的“气流”声说道:“刚才关牧村一曲《多情的土地》,让她的眼睛湿润了,老乡们的眼睛湿润了,老天的眼睛也湿润了———下起了小雨。不过没关系,只要老乡们不走,我们是不会走的。我们的演出继续进行。”
主持人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眼睛湿润”的含义层层递进:关牧村唱得深情→老乡们听了动情→老天看了同情。
虽然是“天有不测风云”,但主持人的深情道白,却把“不测风云”引渡到了演员为老乡们服务的真情上。
既稳定了台下秩序,又把演员和老乡们心连心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生活中,很多成功人士都做不到像节目主持人一样的能言会道,但他们都有一个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懂得看场合说话,绝不会乱说,引起别人的反感,而这也是一个人基本的素养。
口才好需要技巧,但如果做不到,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尽量做到得体便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