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二十四节气之辨

[复制链接]
查看: 1539|回复: 0
发表于 2013-11-20 01: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二十四节气歌,连黄口小儿也能成诵。“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宜时”,二十节气仍是农事活动的重要参照。

中国的传统历法——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每个月份的天数以月相的盈亏周期为准,每隔两三年多出一个闰月来,因此年份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有一定缺陷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而得出来的,是计算出来的,可以精确到分秒,其天文意义明显。它与公历是吻合的,因此二十四节气正好弥补了农历的缺陷。

需要明确的是,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特点和农事劳动规律,对其它地区并不太适用。

笔者在写这个小文的时候,正好翌日立春,许多人奔踊相告:立春了,春天就来到了!

春天真的到了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为一年当中,公历一月份的气温最低,七月份的气温最高,而立春一般发生在二月4日,正是天寒地冻的冬季,根本看不到春天的任何讯息。立春只是天气开始回暖的标志。把立春作为春季的起点,把春季提前了一个月左右。事实上,立春时的气温应该与冬至相当,以此类推,雨水与大雪相当,小雪就与惊蛰相当了,春分应该与立冬相当。既然立春发生在冬季,那么,立夏发生在春季,立秋就发生在夏季,立冬就发生在秋季,都提前了一个月左右。

观察一下二十四节气表,你还会发现一个问题:大寒的下一个节气立春。这就奇怪了,明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一下子变成了春天。从大暑到立秋,也是如此。中间没有过渡期,天气变化难道像坐是过山车吗。起码,“立春”“立秋”这两个词会让人从字面上望文生义,“春天来了”“秋天来了”,现实中确是有很多人把立春、立秋当作春天、秋天的起始点的。人们心中的季节变换以气温的变化和物候变化为主,而这种四季划分法明显不太合理,而且以讹传讹,对人们的产生了不少误导。

为什么要提前一个月呢?本人愚见,或许是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超前的缘故吧。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发达的国度,人民十分勤劳,勤劳才能有收获,人们为了早一点做好田里的农事,故意把节气提前了一个月,以提醒人们别误了农事。就像我家的闹钟,故意调快了五分钟,为防止起床晚了误了上班。

当然,这只是一个臆测。

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划分的依据,是一种天文划分法,这样一来,夏季就是太阳高度最大、日照时间最长的时段;冬季正好相反。这种划分方法的缺陷是很明显的,因为不能完全体现气温的变化规律。西方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日照时间和太阳高度的临界点来划分四季,也是一种天文划分法,这种方法在体现气温变化规律上稍强一些,但不能准确地体现日照的长短和太阳高度。

四季的划分有几种天文划分法、候温划分法、气象划分法等。候温划分法:以五天的平均气温来划分的,大于220C为夏季,小于100C为冬季,介于两者之间的为春秋,按这个标准,北方地区春秋比较短促,冬夏较长,我们青州的春季和秋季大约各在60天左右。候温划分法最为科学,但普通人不容易感知。气象划分法是以三、四、五三个月为春季,六、七、八三个月为夏季,这对于气温变化的反映比较准确,人们容易感知,我倾向于这种季节划分法。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的变化分界点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天文意义突出。“大暑”“小暑”和“大寒”“小寒”反映一年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时段,毋庸置疑。清明和惊蛰,是物候特点的反映,这两个词也最有诗意。“清明”让人联想翩翩:明媚的春光,纷纷的细雨,牧童短笛;“惊蛰”:一声春雷,万物苏醒。谷雨是谷子等春播作物的播种期,但现在春播作物已经很少了;小满、芒种只是反映了小麦等越冬作物的生长情况,这两个节气所表达的意义有些相近。霜降、雨水、小雪、大雪反映降水形式的变化和水汽凝结情况,但大雪与雨水发生时的气温旗鼓相当,但称谓和意义却是天壤之别,也许还是如前所述的超前意识的缘故。“白露”、“寒露”很难从字面上拆解。据我百度来的结果:“白露是24节气之一,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这种解释很难让人信服,因为夏天的草木上的也有露水,而且露水的多寡毫不逊色。类似的还有“处暑”,不好从字面上来理解,好像是说“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实际上,这样界定的天气特征也是一塌糊涂,因为处暑时,天气依然很炎热,气温没有明显的下降。

二十四已经节气也是传统民俗的一部分,如清明,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节日,赛龙舟、喝雄黄酒、吃粽子。还有“冬至饺子,夏至凉面”,如此等等。

当地有些习俗耐人寻味。如果一年中立春发生在春节前,有些人说今年没有“春”,没有“春”的春天不宜嫁娶,为此大多数人把婚期定在春节前。其实只要是闰年就必然没“春”。另外,如果一年中立春比较晚,正月初十后立春,有些人会说,今天“春深”,春季很长。其实立春最早可发生在腊月十五,最晚在正月十五,这也是因为农历的缺陷造成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春节后是春天,还是立春后是春天,还是有些模糊的。

总之,二十节气是古代人们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制定的一种类似历法的东西,只是天文意义上的分割点,它不但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所表现气候的变化也是比较含混的,有一定的臆测成分,有点类似通常所说的“老黄历”。现行的公历完全可以代替二十四节气,如果进行农事活动,还要依据气象台具体的天气预报结果来决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1-2013:二十四节气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言论!

Powered by discuz!X3.5|Licensed备案信息:备案中...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