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 安]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魏县脱贫攻坚战纪实

[复制链接]
查看: 2084|回复: 2
发表于 2016-12-21 17: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885457f7e9da22c1ee83.jpeg
走进魏县牙里镇北杨庄村,冬日里的田园风光优美动人:文化广场上的老人们在拉家常、谈发展,孩子们甩开膀子玩耍嬉闹,穿村而过的新修水泥路,象征着人们在康庄大道上日子越来越美……与9个多月前相比,北杨庄村旧貌换新颜。


市政府办公厅工作组进驻魏县牙里镇北杨庄村后,结合村情民意,找准病根儿,精准开方,帮助群众培育发展家庭养殖、核桃种植和股份制蔬菜大棚种植三大脱贫产业,开辟了新的增收致富渠道,加快了脱贫出列步伐。


北杨庄村是魏县143个贫困村之一。魏县被确定为贫困县的历史已有30多年,作为全省人口大县,目前总人口104万,是传统农业种植大县,人多、县穷、群众增收渠道单一。2015年底,通过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和精准识别后,仍有143个贫困村8.91万贫困人口。


为补齐“短板”,增加群众收入,今年以来,魏县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战作为“六大攻坚战”之一鼎力推进,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发展富民产业,实施易地搬迁,推进移风易俗作为重要载体,确保稳定实现110个贫困村出列,7.27万贫困人口脱贫,誓要摘掉贫困县帽子。


合力攻坚,摘掉“穷帽子”
“推进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难在精准,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魏县县委书记卢健说,要推动“大水漫灌”式扶贫向“精准滴灌”式扶贫转变,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把贫困村打造成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村。卢健表示,“精准扶贫不能落下一人,精准脱贫更不能落下一人!”


在精准扶贫上,魏县实行书记、县长双组长负责制,县乡村逐级签订“军令状”,层层压死责任,传导压力。该县成立了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脱贫攻坚“十大专项行动推进小组”,组长、副组长全部由县级干部担任,定责任、明任务、限时间;创新实行“挂起三幅图、发放三张卡、实行三说明”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三”工作机制,实行“周汇报、月调度、季排队”,比进度、看成效,没有达到时间进度的,牵头县领导和责任部门要在电视上公开说明原因,调动了各级干部推进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市县143个精准脱贫工作组的作用,结合各自部门和行业优势,定责任、定目标,要求不摘帽、不撤离,不脱贫、不脱钩,定期开展集中观摩拉练活动,促进互相学习交流,找准差距,树先促后,凝聚了强大的脱贫攻坚合力。


对口帮扶该县车往镇东仓口村的魏县县委组织部精准脱贫工作组,为增强工作实效,多次和村干部、群众代表座谈,到群众家中走访调研、拉家常、交朋友,摸排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求,精准实施帮扶措施,将干部群众的心聚到一起,拧成一股绳儿,干群心齐气顺,增强了发展合力。


东仓口村党支部书记李合振说:“工作组同志吃住在村,与群众打成一片,帮助村里解决难题,谋划发展致富产业项目,让老少爷们儿有了奔头。”


“市委、市政府选派我们驻村,是对我们新的考验,决不能辜负组织的希望和重托。”市委宣传部驻魏县王夹河村精准脱贫工作组组长胡晓峰表示,要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沉入一线,多做加快农村社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的工作,确保如期实现稳定脱贫。


发展产业,拔掉“穷根子”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能一刀切,一种模式不变,一套办法用到底。要因地制宜,立足长远发展,精准施策,建立起符合村情实际的致富脱贫产业,实现扶贫成效的最大化。”魏县政府县长樊中青说。


魏县从访群众、摸村情入手,找准贫根,实施良策,发展股份合作制产业、家庭手工业、农村贫困劳动力输出转移等致富项目,开辟了新的增收脱贫路径。


发展“股份制合作”经济,实现“三金”增收。该县找准扶贫与园区建设结合点,采取“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发展股份制经济,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贫困户入股,变资金到户为折股量化权益到户,由企业或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对贫困户保底分红。同时,贫困家庭群众可以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入股到企业或公司,还可以到企业或公司打工,实现股金、租金和薪金“三金”坐地增收。今年以来,该县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600万元,累计发展股份合作制项目36个,1000多个贫困户实现保底分红。


该县王夹河村群众有肉牛养殖基础,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组因势利导,创新发展“股份牛”,帮助愿意入股的贫困户群众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选派贫困群众代表全程参与经营,并为每头牛投上保险,确保入股群众稳定安全收益。“现在王夹河村大变样,俺们的生活越来越牛气了!”王夹河村党支部书记段江说。


发展家庭手工业,实现家门口增收。针对大量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农村“留守人员”现实,魏县坚持把发展家庭加工业作为促进农村贫困“留守人员”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致富增收。该县牙里镇楼东村依托北京剪云坊服装公司,组织周边村贫困“留守人员”发展家庭服装加工业,带动周边从事服装加工家庭达200余户,涉及人口500余人,年人均增收20000余元。位于该县东南部偏僻区域的大马村乡依托民间草编这一传统优势,扶持发展家庭草编加工业,与6家草编生产加工企业签订定向收购合同,目前这项产业已辐射到4000余户700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2500元左右。


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务工增收。魏县是传统劳务输出大县,“实打实”劳务品牌闻名全国。该县充分发挥这一品牌优势,利用全县561个行政村(居委会)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网点以及全国19个用工密集的大中城市劳务输出办事处,将服务触角向全县贫困群众延伸,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贫困农民工,积极与用工企业牵线搭桥,提高了异地输出就业率。尤其是今年,魏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扶持贫困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实现了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由务工型向创业型转变,进一步拓宽了贫困农民工的增收渠道。截至11月份,全县输出劳务28.4万人次,劳务经济纯收入达51亿元,其中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1.2万余人,劳务收入达3.5亿元。


异地搬迁,挪出“穷窝子”
由于历史原因,魏县有12个村、5000余户、2万余名群众生活在漳河河道内,生产条件、居住条件落后,群众搬迁的愿望强烈。为此,魏县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通过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现整村脱贫出列,让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4月,魏县被列入我省2016年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范围,成为纳入易地扶贫搬迁的第一个平原县。该县抓住国家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有利时机,积极利用国家政策,谋划实施了漳河河道内12个村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为把这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惠及民生的项目做好,该县全面摸清扶贫搬迁涉及贫困人口数、家庭收入状况、对扶贫搬迁的意愿和要求,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按照群众需求量身定做,设计建设方案,确保把好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该县在科学编制实施村庄搬迁规划时,紧紧扣住“美丽乡村”建设主题,一村一个模式,一村一个产业,实行搬迁安置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同步开展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同步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解决好就业、医疗、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做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着力打造华北平原美丽乡村的样板。为解决资金难题,该县利用城投公司等投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方式,充分调动社会民间资本,拓宽融资渠道,破解项目建设资金难题。中国农发基金和国开行部分贷款已到位,计划分两批对12个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今年先行搬迁两个村,2017年全面完成其他10个村的搬迁目标,2018年让群众全部搬入新社区入住。目前,首个新社区“郭家坊小镇”已开工建设。


移风易俗,改变“穷样子”
“一家红白事,全村都随礼。”“一场婚宴摆几十桌,随礼来的钱都给了饭店,主家过完喜事,欠下一屁股人情债。”针对农村红白事的攀比歪风,2014年9月份以来,魏县在全县561个村(居委会)开展了以“树立文明乡风、减轻农民负担”为主要内容的红白事大操大办治理工作,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全县婚丧从简、厚养薄葬新风尚蔚然形成。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在红白事操办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的地方喜事越办越阔、丧事越办越大,讲排场、比阔气、盲目跟风互相攀比,造成有的群众举债办事、因事返贫。


为此,魏县在加强党员干部操办红白事管理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农村红白事大操大办治理工作,并列入年终精神文明建设创建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乡村领导实行问责制,明确规定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宣传委员是直接责任人。同时,按照小村1个、大村2至3个的原则,在所有农村(居委会)成立红白理事会,成员由村内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老党员、群众代表和村干部组成,成员名单在村内显著位置张榜公布,群众认可同意后,上报县级民政部门备案。


在办理席用烟、用酒和饭菜标准上,魏县不搞“一刀切”,只拿出指导标准,由乡村在不突破指导标准上限的前提下,以“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的形式制定各自标准。村民参照标准办理红白事,村红白理事会在事前参与确定办事标准,事中掌控办事规模,事后建档立卡。


该县双井镇南街村的张亚蒲是90后大学生,“张小生包子铺”创始人,已创建了3家直营店、48家全国加盟店,月营业额204万元左右。他和妻子范艳丽结婚时,带头儿举办了一场“环保婚礼”,让周边村的群众羡慕不已。结婚当天,他们发给每一位前来道喜的亲戚朋友一张2元彩票,当天共发出500张彩票。婚礼上,不仅用彩票代替了烟酒,扎花车用电动车代替了小轿车,还用一碗碗独具魏县特色的大锅菜代替了排场的宴席。“这样的形式挺好,省下的钱可以发展我们的包子生意。”说起当时的情形,范艳丽满脸的幸福样儿。


而在以前,周边村小伙儿娶媳妇置办酒席,包括烟酒,平均标准在700元左右,还得在事前向女方家送数额较高的彩礼钱。张亚蒲、范艳丽小两口的婚事在周边村反响很大,受到大家推崇。


群众之间办事的盲目攀比之风少了,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搞精神文化生活。每当夜幕降临时,魏城镇东南温村文化广场上便热闹起来,有跳广场舞的,有玩健身器材的。这些人当中,既有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也有30岁左右的俏佳人,还有10岁左右的小孩子,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今年,我们村有了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绿化亮化美化,样样大变样儿。特别是今年的美丽乡村游,成了群众增收的新亮点。”东南温村党支部书记宋志国介绍,农村发展既要环境美,更要精神美。他们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美丽庭院”“最美家庭”等创建评选活动,引领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思想上自觉到行动上自觉,努力改变“穷样子”。


如今,魏县143个贫困村,村村建有文化广场,健身器材、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伴随收入的逐年提升,文明、节俭之风已然形成。

来源:邯郸政府网


发表于 2016-12-21 21:18: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好事不好办,领导们辛苦了,农民朋友们还需要多理解,多配合。
发表于 2016-12-22 08:16: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邯郸,崛起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1-2013:二十四节气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言论!

Powered by discuz!X3.5|Licensed备案信息:备案中...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