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季文学网 目录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1181-1200

by

2016-11-5 18:12

[1181]

李昖没在社会上混过自然好忽悠可日本人就不同了能出征朝鲜的都是在国内摸爬滚打过来的且手握重兵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所以在柳成龙等人看来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世界正如那句流行语所言:一切皆有可能。

万历二十年(1592)九月沈惟敬再次抵达义州准备完成这个任务。

作为国王指派的联络使者柳成龙饶有兴趣地想知道这位混混准备凭什么挡住日本人忽悠?

事情似乎和柳成龙预想的一样沈惟敬刚到就提出要先和日军建立联系而他已经写好了一封信准备交给占据平壤的小西行长让小西行长停止进攻开始和谈。

这是个看上去极为荒谬的主意且不说人家愿不愿和谈单说你怎么建立联系谁去送这封信?你自己去?

沈惟敬道:当然不是我去。

他派了一个家丁背上他写的那封信快马奔进了平壤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注定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除了沈惟敬外。

一天之后结果揭晓沈惟敬胜。

这位家丁不但平安返回还带来了小西行长的口信表示愿意和谈。

然而问题并没有就此解决因为这位小西行长同时表示他虽然愿意谈判却不愿意出门如要和平请朝鲜和大明派人上门面议。

想想也对现在主动权在人家手里说让你去你还就得去。

柳成龙这回高兴了沈惟敬你就吹吧这次你怎么办?派谁去?

然而他又一次吃惊了因为沈惟敬当即表示:

谁都不派我自己去。

包括柳成龙在内的许多人都愣住了虽说他们不喜欢这个大忽悠但有如此胆量还是值得佩服的。于是大家纷纷进言说这样太危险你最好不要去就算要去也得带多几个人好有个照应。

沈惟敬却哈哈一笑说我带个随从去就行了要那么多人干嘛?

大家想想倒也是带兵去也白搭军队打得过人家咱也不用躲在这儿不过为了方便您还是多带几个人上路吧。

当然这个所谓方便真正的意思是如果出了事多几个人好收尸。

于是在众人的注视中沈惟敬带着三个随从向着平壤城走去。大家又一次达成了两点共识:第一这人很勇敢;第二他回不来了。

[1182]

但沈惟敬却不这么想作为一个混混他没有多少爱国情怀。同理他也不做赔本生意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着大混混的另一个特性——随机应变能屈能伸。

而关于这一点还有个生动的范例。

曾盘踞山东多年的著名军阀张宗昌就有着同样的特性。这位仁兄俗称三不知(不知兵有多少不知钱有多少不知老婆有多少)当年由混混起家后来混到了土匪张作霖的手下变成了大混混。

有一次张作霖派手下第一悍将郭松龄去张宗昌那里整顿军队这位郭兄不但是张大帅的心腹而且还到外国喝过洋墨水啃过黄油面包一向瞧不起大混混张宗昌总想找个机会收拾他结果一到地方不知张混混那根筋不对应对不利竟然得罪了郭松龄。

这下就不用客气了郭大哥虽然是个留学生骂人的本事倒也没丢手指着张大混混张口就来:x你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军阀应该是脾气暴躁杀人不眨眼遇此侮辱自当拍案而起拔剑四顾。

然而关键时刻张宗昌却体现出了一个大混混应有的素质他当即回答道:

你x俺娘你就是俺爹了!

说完还给郭松龄跪了下来我记得他比郭兄至少大一轮。

这就是大混混的本领他后来在山东杀人如麻作恶多端那是伸而跪郭松龄认干爹就是屈。

沈惟敬就是一个大混混在兵部官员、朝鲜国王的面前他屈了而现在正是他伸的时候。

小西行长之所以同意和谈自然不是为了和平他只是想借此机会摸摸底顺便吓唬明朝使者显显威风用气势压倒对手。

于是他特意派出大批军队于平壤城外十里列阵安排了许多全副武装的士兵手持明晃晃的大刀和火枪决定给沈惟敬一个下马威。

柳成龙也算个厚道人送走沈惟敬后感觉就这么了事不太地道但要他陪着一起去他倒也不干。

于是他带人登上了平壤城附近的一座山从这里眺望平壤城外的日军除了平复心中的愧疚外还能再看沈惟敬最后一眼(虽然比较远)。

然而在那里他看到的不是沈惟敬的人头而是让他终身难忘的一幕。

[1183]

当沈惟敬骑着马刚踏入日军大营的时候日军队列突然变动一拥而上把沈惟敬围得严严实实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然而沈惟敬却丝毫不见慌张镇定自若地下马在刀剑从中走入小西行长的营帐。

过了很久(日暮)沈惟敬终于又走出了营帐毫无伤。而柳成龙还惊奇地现那些飞扬跋扈的日军将领包括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人竟然纷纷走出营帐给沈惟敬送行而且还特有礼貌(送之甚恭)。

数年之后柳成龙在他的回忆录里详细记载了他所看到的这个奇迹虽然他也不知道在那一天沈惟敬到底说了些什么——或许永远也没人知道。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沈惟敬确实干了一件很牛的事情因为仅仅一天之后日军最高指挥官小西行长就派人来了——对沈惟敬表示慰问。

来人慰问之余也带来了小西行长的钦佩:

阁下在白刃之中颜色不变如此胆色日本国内亦未曾见识。

日本人来拍马屁了沈惟敬却只是微微一笑讲了句牛到极点的话:

你们没听说过唐朝的郭令公吗?当年回纥数万大军进犯他单人匹马闯入敌阵丝毫无畏。我怎么会怕你们这些人(吾何畏尔)!

郭令公就是郭子仪曾把安禄山打得落荒而逃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功臣不世出之名将。

相比而言沈惟敬实在是个小人物但在我看来此时的他足以与郭子仪相比且毫不逊色。

因为他虽是个混混却同样无所畏惧。

马屁拍到马腿上望着眼前这位大义凛然的人日本使者手足无措正不知该说什么却听见了沈惟敬的答复:

多余的话不用再讲我会将这里的情况回报圣皇(即万历)自然会有处置但在此之前你们必须约束自己的属下。

怎么约束呢?

日军不得到平壤城外十里范围之内抢掠与之相对应所有朝鲜军队也不会进入平壤城内十里!

很多人包括柳成龙在内都认为沈惟敬疯了。当时的日军别说平壤城外十里就算打到义州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让日军遵守你的规定你当小西行长的脑袋进水了不成?

事实证明确实有这个可能。

[1184]

日本使者回去后没多久日军便派出专人在沈惟敬划定的地域树立了地标确定分界线。

柳成龙的嘴都合不上了他想破脑袋也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只有沈惟敬知道这一切的答案。

一直以来他不过是个冒险者他的镇定他的直言不讳他的狮子大开口其实全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大明。如果没有后面的那只老虎他这头狐狸根本就没有威风的资本。

而作为一个清醒的指挥官小西行长很清楚大明是一台沉睡的战争机器如果在目前的局势下贸贸然与明朝开战后果不堪设想必须稳固现有的战果至于大明……那是迟早的事。

万历二十年(1592)十一月二十八日沈惟敬再次来到朝鲜这一回小西行长终于亮出了他的议和条件:

以朝鲜大同江为界平壤以西全部归还朝鲜。

为表示自己和谈的诚意他还补充道:

平壤城亦交还朝鲜我军只占据大同江以东足矣。

最后他又顺便拍了拍明朝的马屁:

幸好天朝(指明朝)还没有派兵来和平已经实现我们不久之后就回去啦。

跑到人家的家里抢了人放了火抢了东西然后从抢来的东西里挑一些不值钱的还给原先的主人再告诉他:其实我要的并不多。

这是一个很不要脸的人也是一个很不要脸的逻辑。

但沈惟敬似乎并没有这样的觉悟他本来就是个混事的又不能拍板于是他连夜赶回去通报了日军的和平条件。

照这位沈先生的想法所谓谈判就是商量着办事有商有量和买菜差不多你说一斤我要八两最后九两成交。虽然日本人的条件过分了点但只要谈还是有成功的可能。

但当他见到宋应昌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错了。

因为还没等他开口宋侍郎就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去告诉那些倭奴如果全部撤出朝鲜回到日本讲和是可以的(不妨)但如果占据朝鲜土地哪怕是一县、一村都绝不能和!

完了既不是半斤也不是八两原来人家压根就没想过要给钱。

虽然沈惟敬胆子大敢忽悠确有过人之处但事实证明和真正的政治家比起来他仍然只是混混级别。

因为他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原则是不能谈判的比如国家、主权、以及尊严。

[1185]

沈惟敬头大了但让人惊讶的是虽然他已知道了明朝的底线却似乎不打算就此了解根据多种史料分析这位仁兄已把和谈当成了自己的一种事业并一直为此不懈努力。在不久之后我们还将看到他的身影。

但在宋应昌看来目的已经达到因为他苦苦等待的那个人已经做好了准备。

军阀

宋应昌等的人叫做李如松。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儿子。

以往我介绍历史人物大致都是从家世说起爷爷、爹之类的一句带过然后再说主角儿子但对于这位李先生只能破例了因为他爹比他还有名。

作为明朝万历年间第一名将(辅申时行语)李成梁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人——特别是蒙古人一听到这名字就打哆嗦。

李成梁字汝器号银城辽东铁岭卫(即今铁岭)人。这位仁兄是个级传奇人物四十岁才混出头还只是个小军官不到十年就成为了边界第一号人物风头压过了戚继光不但当上了总兵还成了伯爵。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白给的要知道人家那是真刀真枪踩着无数人的尸体(主要是蒙古人的)扎扎实实打出来的。

据统计自隆庆元年(1567)到万历十九年(1591)二十多年间李成梁年年打仗年年杀人年年升官从没消停过平均每年都要带上千个人头回来报功。杀得蒙古人魂飞魄散搞得后来蒙古人出去抢劫只要看到李成梁的旗帜基本上都是掉头就跑。

事实上这位仁兄不但故事多还是一个影响大明王朝命运的人关于他的事情后面再讲。这里要说的是他的儿子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李成梁长子时任宣府总兵。

说起来宋应昌是兵部的副部长明军的第二把手总兵都是他的下属。但作为高级领导他却一定要等李如松之所以如此丢面子绝不仅仅因为此人会打仗实在是迫不得已。

说起来那真是一肚子苦水。

两百年前朱元璋用武力统一全国后为保证今后爆战争时有兵可用设置了卫所制度也就是所谓的常备军但他吸取了宋代的教训(吃大锅饭养兵千日用不了一时)实行军屯并划给军队土地也就是当兵的平时耕地当农民战时打仗当炮灰。

[1186]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十分省钱但时间久了情况就变了毕竟打仗的时间少耕田的时间多久而久之当兵的就真成了农民有些地方更不像话仗着天高皇帝远军官趁机吞并了军屯的土地当起了军事地主把手下的兵当佃农有的还做起了买卖。

搞成这么个状况战斗力实在是谈不上了。

这种部队要拉出去也只能填个沟挖个洞而且明朝的军队制度也有问题部队在地方将领手中兵权却在兵部手里每次有麻烦都要临时找将领再临时安排部队这才能开打。

真打起来就热闹了说起打仗很多电视剧上都这么演过: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关键时刻指挥官大喝一声: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冲啊!然后大家一拥而上战胜了敌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都是胡扯。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平时谁也不认识谁饭没吃过酒没喝过啥感情基础都没有关键时刻谁肯为你卖命?你喊一句就让我去冲锋?你怎么不冲?

总之卖命是可以的冲锋也是可行的但你得给个理由先。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大明王朝都找不到这个理由所以明军的战斗力是一天不如一天仗也越打越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优秀的将领终于找到了它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人就是戚继光。

而这个理由也可以用一句经典电影台词来概括——跟着我有肉吃。

很多人并不知道戚继光的所谓戚家军其实并不算明朝政府的军队而是戚继光的私人武装因为从征集到训练都是他本人负责从军官到士兵都是他的铁杆除了戚继光外谁也指挥不动这支部队。

而且在戚继光部队当兵的工资高从不拖欠也不打白条因为戚将军和胡宗宪(后来是张居正)关系好军费给得足。加上他也会搞钱时不时还让部队出去做点生意待遇自然好。

长官靠得住还能拿着高薪这种部队说什么人家也不走打起仗来更是没话说一个赛一个地往上冲。后来戚继光调去北方当地士兵懒散戚继光二话不说把戚家军调了过来当着所有人的面进行操练。

那一天天降大雨整整一天。

戚家军就在雨里站了一天鸦雀无声丝毫不动。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忠诚。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1187]

但要论在这方面的成就戚继光还只能排第二因为有个人比他干得更为出色——李成梁。

戚继光的戚家军有一流的装备优厚的待遇是明朝战斗力最强的步兵但他们并不是唯一的精英在当时还有一支能与之相匹敌的部队——辽东铁骑。

作为李成梁的精锐部队辽东铁骑可谓是当时最强大的骑兵作战勇猛且行动迅来去如风善于奔袭是李成梁赖以成名的根本。

拥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是因为辽东铁骑的士兵们不但收入丰厚装备精良还有着一样连戚家军都没有的东西——土地。

与戚继光不同李成梁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人他在辽东土生土长是地头蛇也没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高尚道德在与蒙古人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断地扩充着自己的实力。

为了让士兵更加忠于自己他不但大把花钱还干了一件胆大包天的事情。

在明代驻军有自己的专用土地以用于军屯这些土地都是国家所有耕种所得也要上缴国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军屯土地都被个人占有既当军官打仗又当地主收租兼职干得不亦乐乎。

当然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如果被朝廷知道是要惹麻烦的。

所以一般人也就用地种点东西捞点小外快就这样还遮遮掩掩不敢声张李成梁却大不相同极为生猛不但大大方方地占地还把地都给分了!但凡是辽东铁骑的成员基本上是人手一份。

贪了国家的粮也就罢了连国家的地他都敢自己分配按照大明律令这和造反也差不太远了掉脑袋全家抄斩那都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事实证明李成梁不是木板而是板砖后台极硬来头极大还很会来事张居正在的时候他是张居正的嫡系张居正下去了他又成了申时行的亲信谁也动不了他一根指头。

如果按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分析李成梁的士兵应该全都算地主他的部队就是地主集团那真是平民的没有良民的不是。

有这么大的实惠所以他的部下每逢上阵都特别能玩命特别能战斗跟疯子似地向前跑冲击力极强。

地盘是自己的兵也是自己的想干什么干什么无法无天对于这种人今天我们有个通俗的称呼——军阀。

[1188]

对于这些朝廷自然是知道的可也没办法那地方兵荒马乱只有李成梁镇得住把他撤掉或者干掉谁帮你干活?

所以自嘉靖以后朝廷对这类人都非常客气特别是辽东虽然万历十九年(1591)李成梁退休了但他的儿子还在。要知道军阀的儿子那还是军阀。

而作为新一代的军阀武将李如松更是个难伺候的人物。

在明代武将是一个很尴尬的角色建国之初待遇极高开国六公爵全部都是武将(李善长是因军功受封的)。并形成了一个惯例:如非武将、无军功无论多大官做了多少贡献都绝对不能受封爵位。

所以张居正虽位极人臣干到太师连皇帝都被他捏着玩却什么爵位都没混上。而王守仁能混到伯爵只是因为他平定了宁王叛乱曾立下军功。

但这只是个特例事实上自宣德以来武将的地位就大不如前了这倒也不难理解国家不打仗丘八们自然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武将逐渐成为粗人的代名词加上明代的体制是以文制武高级武官往往都是文科进士出身真正拿刀拼命的往往为人所鄙视。

被人鄙视久了就会自己鄙视自己。许多武将为提高社会地位纷纷努力学习文化有事没事弄本书夹着走以显示自己的34;儒将风度。

但这帮人靠打仗起家基本都是文盲或半文盲文言中有一句十分刻薄的话说这些人是举笔如扛鼎虽说损人却也是事实。

所以折腾来折腾去书没读几本本事却丢光了为了显示风度军事训练、实战演习都没人搞了——怕人家说粗俗武将的军事指挥能力开始大幅滑坡战斗力也远不如前。

比如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三言的作者)就曾编过这么个段子说有一位武将上阵打仗眼看就要被人击败突然间天降神兵打垮了敌人。此人十分感激便向天叩头问神仙的来历和姓名。

神仙回答:我是垛子(注意这个称呼)。

武将再叩说我何德何能竟然能让垛子神来救我。

垛子神却告诉他:你不用谢我我只是来报恩的。

武将大惊:我何曾有恩于尊神?

垛子神答道:当然有恩平日我在训练场你从来没有射中过我一箭(从不曾一箭伤我)。

真是晕死。

[1189]

就是这么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职业前景也不光明干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像班那样投笔从戎的人基本上算是绝迹了具体说来此后只有两种人干这行。

第一种是当兵的明代当兵的无非是为混口饭吃平时给长官种田战时为国家打仗每月领点死工资不知哪天被打死。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明朝的士兵不想当将军但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混个百户、千户还是要的——至少到时可以大喊一声:兄弟们上!

为了实现从冲锋到叫别人冲锋的转变许多小兵都十分努力开始了士兵突击苦练杀敌保命本领。一般说来这种出身的武将都比较厉害有上进心和战斗力李成梁本人也是这么混出来的。

第二种就是身不由己了一般都是世家子弟打从爷爷辈起就干这行。一家人吃饭的时候经常讨论的也是上次你杀多少这次我干掉几个之类的话题家教就是拳头棍棒传统就是不喜读书从小锦衣玉食自然也不想拼命啥也干不了基本属于废品。嘉靖年间的那位遇到蒙古人就签合同送钱的仇钺大将军就是这类人的光荣代表。

总体看来第一类人比第二类人要强但特例也是有的比如李如松。

用一帆风顺来形容李如松的前半生那是极其贴切的由于他爹年年杀人年年提干他还没到三十岁时就被授予都指挥同知的职务这是一个从二品的高级官职实在是有点耸人听闻。想当年戚继光继承的也就是个四品官而已而且还得熬到老爹退休才能顺利接班。

李如松自然不同他不是袭职而是荫职。简单说来是他不用把老爹等死或是等退休直接就能干。

明代的武将升官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的职务另一种是子孙后代的职务(荫职)。因为干武将这行基本都是家族产业所谓人才难得而且万一哪天你不行了你的后代又不读书(很有可能)找不到出路也还能混口饭吃安置好后路你才能死心塌地去给国家卖命。

前面是老子的饭碗后面是儿子的饭碗所以更难升也更难得。比如抗倭名将俞大猷先辈也还混得不错留下的职务也只是百户(世袭)李如松的这个职务虽说不能世袭也相当不错了。

[119o]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老子李成梁太猛万历三年的时候就已经是左都督兼太子太保朝廷的一品大员说李如松是**那是一点也不过分。

而这位**后来的日子更是一帆风顺并历任神机营副将等职万历十一年(1583)他被任命为山西总兵。

山西总兵大致相当于山西省军区司令员握有重兵位高权重。而这一年李如松刚满三十四岁。

这是一个破纪录的任命要知道一般人三十多岁混到个千户就已经算是很快了。所以不久之后给事中黄道瞻就向皇帝上书说李如松年级轻轻身居高位而且和他爹都手握兵权实在不应该。

客观地说这是一个很有理的弹劾理由但事实证明有理比不上有后台。内阁辅申时行立刻站了出来保了李如松最后此事也不了了之。

李如松的好运似乎没有尽头万历十五年(1587)他又被任命为宣府总兵镇守明朝四大要地之一成为了朝廷的实权派。

一般说来像李如松这类的**表现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特低调特谦虚比普通人还能装孙子;另一种是特狂妄特嚣张好像天地之间都容不下不幸的是李如松正好是后一种。

根据各种史料记载这人从小就狂得没边很有点武将之风——打人从来不找借口就没见他瞧得上谁因为这人太狂还曾闹出过一件大事。

他在镇守宣府的时候有一次外出参加操练正碰上了巡抚许守谦见面也不打招呼二话不说自自觉地坐到了许巡抚的身边。

大家都傻了眼。

因为李如松虽然是总兵这位许巡抚却也是当地最高地方长官而按照明朝的规矩以文制武文官的身份要高于武将。李公子却仗势欺人看巡抚大人不顺眼非要搞特殊化。

许守谦脸色大变青一阵白一阵又不好太作他的下属参政王学书却看不过去了上前就劝希望这位李总兵给点面子坐到一边去让巡抚好下台。

李总兵估计是嚣张惯了坐着不动窝看着王学书也不说话那意思是老子就不走你能把我怎么样?

很巧王参政也是个直人于是他火了。

[1191]

王参政二话不说卷起袖子上前一步就准备拉他起来

这下子可是惹了大祸李如松岂肯吃亏看着对方上来把凳子踢开就准备上去干仗好歹是被人拉住了。

许巡抚是个老实人受了侮辱倒也没说啥御史王之栋却想走胡宗宪的老路投机一把便连夜上书弹劾李如松骄横无度应予惩戒。

事实证明干御史告状这行除了胆大手黑还得看后台。

奏疏上去之后没多久命令就下来了——王之栋无事生非罚俸一年。

但在这个世界上大致就没有明代言官不敢干的事情王之栋倒下来千千万万个王之栋站起来大家一拥而上纷纷弹劾李如松说什么的都有舆论压力甚大。

这么多人这么多告状信就不是内阁能保得住的了但耐人寻味的是李如松却还是安然无恙毫无伤。大家就奇了怪了内阁的人都是你家亲戚不成?

后来个把太监透风出来你们的奏疏皇帝都是看过的。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最大的后台在这里。

说来也怪万历对戚继光、谭纶这种名将似乎兴趣不大却单单喜欢李如松把他看作帝国的武力支柱对他十分欣赏且刻意提拔有他老人家做后台那自然是谁也告不动的了。

简单说来李如松是一个身居高位却不知谦逊且嚣张至极到哪里都讨人谦碰谁得罪谁的狂妄家伙。

但我们也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有狂妄资本的家伙。

李如松的实力

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生叛乱万历虽然已经修养五年且一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而叛乱逐渐扩大眼看不管是不行了便下令出兵平叛。

戚继光已经死了李成梁又退了休指挥官自然是李如松于是万历命令任命李如松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前去平叛。

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任命所谓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并非是陕西一省的军事长官事实上他带领的是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各省的援军也就是说只要是平叛的部队统统都归他管不受地域限制权力极大类似于后来的督师即所谓的平叛军总司令。

而在以往这种大军团指挥官都由文官担任以武将身份就任提督的李如松是第一个。

[1192]

得到这一殊荣的李如松着实名不虚传到地方后一分钟也不消停就跟当地总督干了起来不服管合理化建议也不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兵部尚书石星看不下去先去信劝他收敛点结果李如松连部长的面子也不给理都不理石星气得不行就告到了皇帝那里。

可是皇帝也没多大反应下了个命令让李如松注意影响提督还是照做跟没说没两样石星丢尽了面子索性也不管了只是放话出来:纨绔子弟看他如何平叛!

然而石星大人明显忽略了一个问题:纨绔子弟就一定没有能力吗?

纨绔子弟李如松去宁夏了在那里他遇到了叛军还有麻贵。

麻贵大同人时任宁夏总兵和李如松一样他也是将门出身但要论职业展这两人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早在嘉靖年间这位仁兄就已经拿刀上阵拼命了打了若干年若干仗到了隆庆时期才混到个参将然后又是若干年若干仗到万历年间终于当上了大同副总兵万历十年(1582)修成正果当上了宁夏总兵。这一路走来可谓是一步一个坑吃尽了苦受够了累。

人比人那真是气死人看人家李如松随便晃晃三十四岁就当上了山西总兵现在更是摇身一变当了讨逆总司令跑来当了自己的上司麻贵的心里很不服气。

可还没等他老人家作李如松就火了刚来没几天就把他叫去骂了一顿还送了他一个特定评价:无能。

这句话倒不是没有来由的李如松到来的时候叛军领哱拜已收缩防线退守坚城麻贵也已将城团团围住并日夜不停攻打但这帮叛军很有点硬气小打小守大打大守明军在城下晃悠了半个多月却毫无进展。

麻贵打了多年仗是军队的老油条且为人高傲动辄问候人家父母平时只有他骂人没有人骂他。

但这次挨了骂他却不敢出声因为他清楚眼前这个人的背景那是万万得罪不起的而且他确实攻城不利一口恶气只能咽肚子里苦着脸报告李司令员:敌军坚守不出城池高大十分坚固实在很难打最后还毕恭毕敬地向新上司请教:我不行您看怎么办?

[1193]

虽然麻贵识相但李公子脾气却着实不小一点不消停接着往下骂麻贵一咬牙就当是狗叫吧骂死也不出声等到李如松不骂了这才行个礼准备往外走却听到了李如松的最后一句话:

你马上去准备三万口布袋装上土过几天我要用。

攻城要布袋作甚?麻贵不知道为什么也不敢问为什么但有一点他是知道的如果几天后没有这些布袋他还要挨第二次骂。

几天之后李如松站在三万口土袋的面前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下达了简洁的命令——堆。

麻贵这才恍然大悟。

李如松的方法并不神秘既然敌城高大难以攻打那就找土袋打底就好比爬墙时找两块砖头垫脚够得差不离了就能翻墙简单却实在是个好办法。

就这么一路往高堆眼看差不多了当兵的就踩在布袋堆上往城头射箭架云梯准备登城。

但城内的叛军领哱拜也不是吃素的很有两下子在城头架起火炮投石机直接轰击布袋堆上的士兵打退了明军的进攻。

敌人如此顽强实在出乎李如松的意料于是他派出了自己的弟弟李如樟在深夜动进攻李如樟也没给哥哥丢脸领导带头爬云梯无奈叛军十分强悍掀翻云梯打退了明军李如樟同志自由落体摔伤好在并无大碍。

进攻再次受阻李如松却毫不气馁他叫来了游击将军龚子敬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组建敢死队。

所谓敢死队就是关键时刻敢拼命的龚子敬思虑再三感觉一般士兵没有这个觉悟(客观事实)便召集了军中的苗军先请吃饭再给重赏要他们卖命打仗攻击城池南关。

要说还是苗兵实在吃了人家的感觉过意不去上级一声令下个个奋勇当先拼死登城城内守军没见过这个阵势一时之间有点支持不住。

李如松见状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前来支援眼看就要一举拿下可这伙叛军实在太过扎实惊慌之后立刻判明形势并调集全城军队严防死守硬是把攻城部队给打了回去。

明军攻城失败麻贵却有些得意:说我不行你也不怎样嘛。

但让他吃惊的是李如松却不以为意非但没有愁眉苦脸反而开始骑着马围着城池转圈颇有点郊游的意思。

几天后他又找到了麻贵让他召集三千士兵开始干另一件事——挖沟。

[1194]

具体说来是从城外的河川挖起由高至低往城池的方向推进这种作业方式在兵法上有一个专用称呼——水攻。

李如松经过几天的围城观察终于现叛军城池太过坚固如果硬攻损失惨重不说攻不攻得下来也难说。

但同时他也现城池所处的位置很低而附近正好也有河流于是……

这回哱拜麻烦了看着城外不断高涨的水位以及墙根处不断出现的裂缝管涌只能天天挖土堵漏面对茫茫一片大水想打都没对手手足无措。

此时李如松正坐在城外高处满意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他知道敌人眼前的困境也知道他们即将采取的行动——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三天之后的一个深夜久闭的城门突然洞开一群骑兵快冲出向远处奔去——那里有叛军的援军。

明军似乎毫无准备这群人放马狂奔竟未受阻挡突围而去。

但自由的快乐是短暂的高兴了一阵后他们惊奇地现在自己的前方突然出现了大队明军而且看起来这帮人已经等了很久。

逃出包围已然是筋疲力尽要再拼一次实在有点强人所难所以明军刚刚起进攻脱逃叛军便土崩瓦解死的死降的降。

由始至终一切都在李如松的掌握之中。

他水攻城池就料定敌军必然会出城求援而城外叛军的方向他也早已探明在敌军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但有一件事情仍出乎了他的意料——叛军援军还是来了。

其实来也不奇怪围城都围了那么久天天枪打*炮轰保密是谈不上了但这个时候叛军到来如果内外夹攻战局将会非常麻烦。

麻贵一头乱麻赶紧去找李如松李司令员仍旧是一脸平静只说了一句话:

管他城内城外敌军若来就地歼之!

对方援军很快就兵临城下了且人数众多有数万之众城内的叛军欢欣鼓舞明军即将败退胜利触手可得!

然而不久之后他们就亲眼看到了希望的破灭破灭在李如松的手中。

[1195]

麻贵再次大开眼界在这次战役中他看到了另一个李如松。

面对人多势众的敌军李如松不顾他人的劝阻亲自上阵更让麻贵吃惊的是这位正二品的高级指挥官竟然亲自挥舞马刀冲锋在前!

和西方军队不同中**队打仗除了单挑外指挥官一般不在前列。这是很明智的中国打仗规模大人多死人也多兵死了可以再招将军死了没地方找也没时间换反正冲锋也不差你一个所以一般说来能不冲就不冲。

明军也不例外开国时那一班猛人中除了常遇春出于个人爱好喜欢当前锋外别人基本都呆在中军后来的朱棣倒也有这个喜好很是风光了几回但自此之后这一不正常现象基本绝迹包括戚继光在内。

但李如松不同他带头冲锋那是家庭传统他爹李成梁从小军官干起白手起家组建辽东铁骑一向是领导率先垂范带头砍人老子英雄儿好汉李如松对这项工作也甚感兴趣。

于是在李如松的带领下明军向叛军动了猛攻但对方估计也是急了眼了死命抵住明军的冲击后竟然还能动反攻。

毕竟李如松这样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明军都是按月拿工资的被对方一冲怕死的难免就往回跑。而此时李如松又表现出了患难与共的品质——谁也不许跑但凡逃跑的都被他的督战队干掉了。他也不甘寂寞亲手杀了几个退却的士兵(手斩士卒畏缩者)在凶神恶煞的李如松面前士兵们终于认定还是回去打仗的好。

在明军的顽强阻击下援军败退而去城内叛军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哱拜又现经过多日水泡城池北关部分城墙已经塌陷防守极其薄弱。

现在无论是李如松还是哱拜都已经认定战争即将结束只剩下最后的一幕。

在落幕之前李如松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讨论下一步的进攻计划。

在场的人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进攻北关因为瞎子也看得见这里将是最好的突破口。

李如松点了点头他命令部将萧如薰带兵攻击北关。

但是接下来他却下了另一道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命令:

全军集合于北关攻击开始后总攻南关!

所有人都认定北关将是主攻地点所以进攻南关才是最好的选择。

兵者诡道也。

[1196]

从那一刻起麻贵才真正认识了眼前的这个人这个被称为纨绔子弟的家伙他知道此人的能力深不可测此人的前途不可限量。

进攻开始了当所有的叛军都集结在北关准备玩最后一把命的时候却听到了背后传来的呐喊声李如松这次也豁出去了亲自登云梯爬墙坚守了几个月的城池就此被攻陷。

紧跟在李如松身后的正是麻贵看着这个小自己一茬的身影他已经心服口服甘愿步其后尘但他不会想到五年之后他真步了李如松的后尘。

看见明军入城叛军们慌不择路要说这哱拜不愧是领比小兵反应快得多一转手就干掉了自己的两个下属并召集其余叛军找李如松谈判大意是说我之所以反叛是受了这两人的骗现在看到你入城已然悔过自新希望给我和我家人一条活路。

李如松想了一下好放下武器就饶了你。

哱拜松了口气投降了。

延续几个月的宁夏之乱就此划上句号由于其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史称万历三大征宁夏之乱。当然关于哱拜的结局还要交代一句。

史料上是这样记载的:尽灭拜(哱拜)族。

这正是李如松的风格。

投降?早干嘛去了?

无需谈判干掉就好

对李如松而言万历二十年(1592)实在是个多事的年份。刚刚解决完宁夏这摊子事就接到了宋应昌的通知于是提督陕西就变成了提督辽东凳子还没坐热就掉头奔日本人去了。

其实说起来李如松并不是故意耍大牌一定要宋部长等之所以拖了几个月是因为他也要等。

事实上所谓辽东铁骑并非李如松一人指挥而是分由八人统领参与宁夏平乱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而这一次李如松并没有匆忙出在仔细思虑之后他决定召集所有的人。战争的直觉告诉他在朝鲜等待着他的将是更为强大的敌人。

作为大明最为精锐的骑兵部队辽东铁骑的人数并不多加起来不过万人分别由李成梁旧部、家将、儿子们统管除了李如松有三千人外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桢、李如梧以及心腹家丁祖承训、查大受等都只有一千余人所谓浓缩的才是精华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而除了等这帮嫡系外他还要等几支杂牌军。

[1197]

奉宋应昌命令归李如松指挥的包括全国各地的军队自万历二十年(1592)八月起蓟州、保定、山东、浙江、山西、南直隶各军纷纷受命向着同一个方向集结。

万历二十年(1592)十一月各路部队辽东会师援朝军队组建完成总兵力四万余人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提督。

部队分为三军中军指挥官为副总兵杨元左军指挥官为副总兵李如柏右军指挥官为副总兵张世爵所到将领各司其职。

简单说起来大致是这么个关系宋应昌是老大代表朝廷管事李如松是老二掌握军队指挥具体战斗杨元李如柏张世爵是中层干部其余都是干活的。

细细分析一下就会现这个安排别有奥妙李如柏是李如松的弟弟自然是嫡系杨元原任都督佥事却是宋应昌的人张世爵虽也是李如松的手下却算不上铁杆。

左中右三军统帅实际上也是左中右三派既要给李如松自由让他打仗又要他听话不闹事费劲心思搞平衡宋部长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但实际操作起来宋部长才现全然不是那回事。

按明代的说法李如松是军事主官宋应昌是朝廷特派员根据规定李如松见宋应昌时必须整装进见并主动行礼但李如松性情不改偏不干第一次见宋应昌时故意穿了件便服还主动坐到宋部长的旁边全然不把自己当外人。

宋应昌自然不高兴但局势比人强谁让人家会打仗呢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对领导都这个态度下面的那些将领就更不用说了呼来喝去那是家常便饭且对人总是爱理不理连他爹的老部下查大受找他聊天也是有一句没一句极其傲慢。

但他的傲慢终将收敛——在某个人的面前。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如以往一样在军营里骂骂咧咧的李如松等来了最后一支报到的队伍。

这支部队之所以到得最晚是因为他们的驻地离辽东最远。但像李如松这种人没事也闹三分只有别人等他敢让他老人家等的那就是活得不耐烦了按照以往惯例迎接这支迟到队伍领兵官的必定是李如松如疾风骤雨般的口水和呵斥。有丰富被骂经验的诸位手下都屏息静气准备看一场好戏。

[1198]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好戏并没有上演充满找茬**一脸兴奋的李如松竟然转性了不但没有火还让人收拾大营准备迎接看得属下们目瞪口呆。

这一切的变化从他听到那位领兵官名字的一刻开始——吴惟忠。

吴惟忠号云峰浙江金华义乌人时任浙江游击将军。

这个名字并不起眼这份履历也不辉煌但只要看看他的籍贯再翻翻他的档案你就能明白这个面子李如松是不能不给的。

简单说来二十多年前李如松尚在四处游荡之际这位仁兄就在浙江义乌参军打倭寇了而招他入伍的人就是戚继光。

李如松不是不讲礼貌而是只对他看得起的人讲礼貌戚继光自然是其中之一更何况他爹李成梁和戚继光的关系很好对这位偶像级的人物李如松一向是奉若神明。

作为戚继光的部将吴惟忠有极为丰富的战斗经验而且他大半辈子都在打日本人应该算是灭倭专家对这种专业型人才李如松自然要捧。

而更重要的是吴惟忠还带来了四千名特殊的步兵——戚家军。

虽然戚继光不在了第一代戚家军要么退了休要么升了官(比如吴惟忠)但他的练兵方法却作为光荣传统流传下来一代传一代大致类似于今天的钢刀连34;、英雄团。

这四千人就是戚继光训练法的产物时代不同了练法还一样摸爬滚打吃尽了苦受尽了累练完后就拉出去搞社会实践——打倭寇。

虽说大规模的倭寇入侵已不存在但毕竟当时日本太乱国内工作不好找所以时不时总有一群穷哥们跑过来抢一把而戚家军的练兵对象也就是这批人。

于是在经历了长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后作为大明帝国最精锐的军队打了十几年倭寇的戚家军(二代)将前往朝鲜经历一场他们先辈曾苦苦追寻的战争因为在那里他们的敌人正是倭寇的最终来源。

和吴惟忠一起来的还有另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骆尚志。

[1199]

骆尚志号云谷浙江绍兴余姚人时任神机营参将这人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猛两个字就是很猛。据说他臂力惊人能举千斤(这要在今天就去参加奥运会了)号称骆千斤。

虽说夸张了点但骆尚志确实相当厉害他不但有力气且武艺高强擅长剑术一个打七八个不成问题而不久之后他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人物。

除了精兵强将外这批戚家军的服装也相当有特点据朝鲜史料记载他们统一穿着红色外装且身上携带多种兵器(鸳鸯阵必备装备)放眼望去十分显眼。这也是个怪事打仗的时候显眼实在不是个好事比如曹操同志割须断袍表现如此低调这才保了一条命。

但之后的战争过程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深刻原理:低调是属于弱者的专利战场上的强者从来都不需要掩饰。

至此大明帝国的两大主力已集结完毕最优秀的将领也已到齐一切都已齐备摊牌的时候到了。

但在出的前一刻一个人却突然闯入了李如松的军营告诉他不用大动干戈仅凭自己只言片语就能逼退倭兵。

这个人就是沈惟敬。

虽然宋应昌严辞警告过他也明确告诉了他谈判的条件这位大混混却像是混出了感觉不但不回家却开始变本加厉频繁奔走于日本与朝鲜之间来回搞外交(也就是忽悠)。

当他听说李如松准备出兵时便匆忙赶来担心这位仁兄一开战会坏了自己的和平大业所以一见到李司令员便拿出了当初忽悠朝鲜国王的本领描述和平的美妙前景劝说李如松同意日方的条件。在他看来这是有可能的。

他唾沫横飞地讲了半天李如松也不答话聚精会神地听他讲等他不言语了就问他:说完了没有。

沈惟敬答道:说完了。

说完了就好李如松一拍桌子大喝一声:

抓起来拉出去砍了!

沈惟敬懵了他并不知道李如松对于所谓和平使者只有一个态度——拿板砖拍死他。

老子手里有兵杀掉他们就好谈判?笑话!

眼看沈大忽悠就要完蛋一个人站出来说话了。

[12oo]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应试时任参谋虽说名字叫应试倒不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眼珠一转拦住了李如松对他说了一句话。

随即李如松改变了主意于是吓得魂不附体的沈惟敬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暂时)被拖回了军营软禁了起来。云深无迹

李应试的那句话大致可概括为八个字:此人可用将计就计。

具体说来是借此人假意答应日军的条件麻痹对方然后动突袭。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此云暗渡陈仓

三十六计之敌战计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二十六日李如松率领大军跨过鸭绿江。

朝鲜国王李昖站在对岸亲自迎接援军的到来被人追砍了几个月又被忽悠了若干天来来往往就没见过实在的现在他终于等来了真正的希望。

但柳成龙却不这么看这位仁兄还是老习惯来了就数人数数完后就皱眉头私下里找到李如松问他:你们总共多少人?

李如松回答:四万有余五万不足。

柳成龙不以为然了:倭军近二十万朝军已无战力天军虽勇但仅凭这四万余人恐怕无济于事。

要换在以往碰到敢这么讲话的李如松早就抄家伙动手了但毕竟这是国外要注意政治影响于是李大少强压火气冷冷地说出了他的回答:

阁下以为少我却以为太多!

柳成龙一声叹息在他看来这又是第二个祖承训。

而接下来生的事情更让他认定李如松是一个盲目自信毫无经验的统帅。

作为李成梁的家丁祖承训身经百战一向是浑人胆大但自从战败归来他却一反常态常常对人说日军厉害具体说来是多以兽皮鸡尾为衣饰以金银作傀儡以表人面及马面极为骇异类似的话还有很多那意思大致是日本人外形奇特行为诡异很可能不正常属于妖怪一类没准还吃人肉。

应该说这种观感还是可以理解的战国时期的日本武将们都喜欢穿些稀奇古怪的玩意比如黑田长政每次打仗都戴着一顶锅铲帽(形似锅铲)而福岛正则的帽子是两只长牛角类似的奇装异服还有很多反正是自己设计要多新潮有多新潮。

第一次见这幅打扮吓一跳是很正常的就如后来志愿军入朝作战头次见黑人团竟然被吓得往回跑那都是一个道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