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冬至”节庆与“太极”、“五行”华夏人文传承

[复制链接]
查看: 1055|回复: 0
发表于 2013-11-29 01: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就要到了。
“冬至”是一个有着悠久华夏人文历史传承的古老节庆。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兴国”战略决策和大力打造中原“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今天,发掘华夏人文活动遗产——“冬至”节,对于弘扬华夏优秀历史文化,促进河南文化旅游的繁荣和发展,都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一、 从华夏“太极”、“五行”理论看“冬至”人文传承。
太阳运转到南回归线的一天,称作“冬至”。古人又称“冬至”为“长至”、“长日”、“至日”、“日南至”、“冬节”等。“冬至”这一天,白天时间在一年中最短,夜晚时间最长。早在上古时期,古人就探索出用“圭表日中测影”的简单方法,并掌握了“冬至”到来的具体时间。所以,殷商时期甲骨文卜辞中记载的“至日”、“日南”、“南日”等,都是指“冬至”这一天。“冬至”之日,气候达到了一年的极寒状态,是由寒转暖的分界线。之后,白天的时间渐渐延长,夜晚的时间渐渐缩短,直到“夏至”。在上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人们将“冬至”视为一年农耕节气的开始。“冬至”之后,开春进行农耕的事就要着手准备了。
(一)“冬至”来源于上古时期“太极”理论。冬至作为上古时期华夏先民狩猎、农耕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季节,受太极理论影响很深。上古时期的华夏“太极”理论认为,在原始先民早期,由于受智力进化水平和认识事物能力的限制,人们不知道东、西、南、北、中,不知道金、木、水、火、土,也不知道青、白、赤、黑、黄,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尚处在一片混沌状态,这就是“无极”之时。随着智力进化水平和认识事物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渐渐认识到了阴阳、天地、考妣(父母)、男女、日月等等,这就是“太极”出现之时。
“太极”的出现,是人类由主观认识客观世界的混沌之夜,转向主观反映客观世界的光明之昼的开始。于是,阴阳、天地、考妣(父母)、男女、日月等,随着人们进入“太极”时期而被主观认识,人类智力的进化水平已到达主观认识客观世界的初级阶段,于是“太极生两仪”的观念开始产生。其中“两仪”,是人类主观认识阴阳、天地、考妣(父母)、男女、日月等客观事物存在所取得的成果。之后,人类又认识到了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青、白、赤、黑、黄等方位、物质、颜色等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性,并作出了自己的主观规定性。这就是“四象”。
因此,古人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至生万物。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致是一个意思。其中“道”为“无极”,“一”为“太极”,“二”为“天地(两仪)”,“三”为人类等各种生命存在体。
“无极”之时,由于人们处在主观意识的混沌状态,不可能对客观世界有主观反映,并做出相应的规定性。自从进入“太极”之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才有了主观反映及其规定性。所以,老子认为“道生一,万物自混沌开始,此为一,天地为二,加上生灵为三,此后演变万物。”其中“天地”、“生灵”、“万物”,都是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就是说世界万物本来就客观存在着,但是只有人类的意识进化到有思维能力之后,才真正从主观上认识到了世界万物的客观存在。
因此,古人说“无极为道,太极为法。”意思是说,“道”为太极之前“无极”时期的“客观自然”状态,“法”是“无极”之后“太极”时期的“主观规定”状态。
太极“两仪”阴、阳以及“四象”太阴、少阳、太阳、少阴的出现,为华夏先民掌握生活季节和开展狩猎、农耕等生产劳动提供了天象气候等方面的依据,也是一年四季,包括“冬至”节气产生的基础。
(二)“五行”理论是“冬至”产生的基础。古人“五行”理论认为,东为木、青、少阳;南为火、赤、太阳;西为金、白、少阴;北为水、黑、太阴;中为土、黄、中和(闾阖),是太极的核心位置。建立在太极(昆仑山),即“中、土、黄”之位的“中央之国”,是天帝日父、天王月母的居住地,也是“天地之中”,或称“帝一”。它与古人主观认识天体中象征天帝的星宿“太(泰)一”上下对应,即天象与地形彼此相合。古人主观认为“太极星”就是天帝“太一”居住的位置,而“太极星”、即“太一”是个位置相对稳定不变的恒星,是“无极”,即“道”的象征。所以,古人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说,只要天体不发生变化,“太极星”,即“道”的位置就不会变化,自然天帝“太一”的位置也不会变化。因此,天道沧桑,恒古以常。至于统治阶级的维护者将古代天子的“政权”、“天下”视作不变的“天、道”,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自己的哲学理论中,将“天、道”视作封建统治阶级试图维护自己“天下、道德、规律”不变之意进行批判,就具有特定的政治含义了。但是,这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天体中“太极星”位置恒古不变的历史事实和客观规律。
其中“中央之国”的“中”,其含义是指东、西、南、北、中的“中”;“央”是指“人”居住在太极昆仑山的高台之中。在上古时期,“中央”不过是“五行”中的一个空间、方位概念,后来变成了“三皇五帝”居住地的代名词,具有了人对自然界天地中心的主观规定性和人文意义上氏族、国家中心的政治含义。
由于太极“中央(和)”的北部是“五行”“水”、“黑(赫)”、“太阴”之地,又是太阳在一年中处在最南部,天气最冷的时期,所以此地被称作“阴(北)极”,其水被称作“黑水”,如河南原阳西北古代有“黑洋山水”,河南封丘北部有“黑(山)水”,居住和葬在北方的颛顼帝被称作“黑帝”(陵墓在河南浚县东北部),是阴盛而衰的转折地区。太极“中央”的东部,是“五行”“木”、“青(苍)”、“少阳”之地,是一年太阳处在南北回归线中间,天气由冷转温的春暖时期,其水被称作“清水”,如开封东北部的“清水河”、封丘曹岗乡东南的“青龙湖”(今清水集水库),居住和葬在东方的少昊帝被称作“青阳帝”(陵墓在河南兰考红庙一带),地处太阴(冬、北、黑、水)至太阳(夏、南、赤、火)的中间区域,即少阳(春、东、青、木)位置。
“五行”理论的产生,为一年四季时间、地理、方位的确定,做出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规范,使华夏先民从此将天象、气候与时间、地理、方位联系在了一起,生活、劳动更加方便。
(三)“太极”“五行”方位与“冬至”节气具有一致性。古人将“冬至”称作一年“辞旧迎新”、“阴衰阳起”的气节,认作是新年的开端和生命的萌发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1-2013:二十四节气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言论!

Powered by discuz!X3.5|Licensed备案信息:备案中...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