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在中国算不上一个大的城市,但是被问到到中国的成语之乡,被问到中国数千年来没有改名字的城市,能够回答出:“是邯郸。”恐怕就不是少数人了。如今在邯郸稍有些文化的人,随口说几个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更不是什么稀罕之事了。
邯郸历史虽然悠久,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留存下来的文物古迹非常稀少,有些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留存下来的,就仅剩下一个美好的传说了。但是在邯郸的磁县却有一处古迹—天子冢,又称“太上冢”、“平顶山”,位于漳河以北前港村东南1500米的岗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文物,是北朝墓群中的一座,现存高50余米,直径120余米,在北朝墓群中是最高、最大的墓冢。
今年2月4日,我驱车前往游历了一番,那日恰逢当地过会,墓地西侧的空地及道路旁停了近二十辆游客的车辆,从停车场至墓冢园地南门,沿途当地小商小贩一家挨着一家,摊主们高声吆喝自己的货物。俨然是一处热闹的市场。
墓地被围墙圈着,参观的人员须从南门购票进入。我们上前一问今日逢会门票优惠,两元一张,价格确实不贵。
据史料记载,墓中主人是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元善见鲜卑人,今天的人们几乎不知道鲜卑人是怎么回事了。因为鲜卑人作为独立的民族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已经融入汉族了,据说现在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与鲜卑族是有些渊源的,比如锡伯族。在当年鲜卑人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中是一支强大的力量,曾经统治中国北方。据说就连唐朝李渊、李世民都与鲜卑人有血缘关系。说起元善见的曾祖父更是大大的有名,他便是魏孝文帝,魏孝文帝对中国的重大贡献,是其在位期间大力开展少数民族汉化改革,为此专门将国都迁往洛阳,要求少数民族的贵族带头学习汉族的文化,学汉文、穿汉服,用汉姓。因此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使北魏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从而巩固和增强了国家实力。从那时起到如今一千四、五百年过去了,我国北方的汉人中或多或少都可能会有鲜卑人的血脉。
历史的发展难以预料,到了魏孝文帝的孙子辈,朝廷大权已经被权臣高欢掌控。元善见登基时,年仅十一岁,不得不成为高欢的傀儡。东魏孝静帝忍受了十数年的屈辱,最终还是被高澄(高欢的儿子)设宴毒死。其实元善见并不是一个无能之辈,史书记载,“帝好文,美容仪。力能挟石师子以逾墙,射无不中。嘉辰宴会,多命群臣赋诗。从容沉雅,有孝文风。”译成白话文:“皇帝(元善见)爱好文学,仪表端庄漂亮。力气很大,能用胳膊夹着石狮子越墙,精于射箭。酒宴中命群臣赋诗,从容儒雅谈吐不凡,有他的曾祖父孝文帝的风采。”以元善见的聪明才智若不是时运不济,或许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如若不是高欢等人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其能力做个大臣、将军的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1994年5月香客集资,修建了天子冢前后台阶步道便于登顶,其中后边台阶步道高23.9米,宽5米,109阶,平均每阶高约21公分,台阶步道与地面呈50度角。在这里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但是必须2个人以上才能感受这一现象,参与游戏的人应该分为两拨以上,彼此拉开一定距离否则就无法听到,当然弄出响声的那拨人也是听不到水声的,一方弄出响动,在一定距离之外的另一方才能听到水声,响声越大,水声越大。如在台阶上燃放鞭炮,水声更响。据说在任何一个台阶都能听到“步步登台阶,水声丁冬响”的神奇音乐。我是在台阶步道的上方时,听到下方攀登者的脚步声,不过声音像是汩汩的水声。有专家初步研究认为,台阶步道为青砖白灰砌成,毛面,未抹平处理,形成等距而均匀的石灰凹槽,犹如琴键,因此形成多个均匀的声波反射和折射面;台阶步道两侧建有1米高的毛面青砖护栏墙;位于台阶步道左上方有仿古建筑观音阁,其屋顶也形成了多个均匀的声波反射和折射面。上述三个独特的建筑结构,构成了声波重复反射、折射的特殊环境,使台阶上的脚步声在传输过程中产生多种声波的合成,形成高频合声,遂使低频的脚步声幻化为高频的水声。但是形成这种效果的因素非常复杂,有很多细节性的问题还有待探究。
因此说天子冢台阶步道水响现象,是香客们无心插柳的巧事,也可以说是科学未能给出答案的自然趣事,还可以说是上天回报香客“福音”。
如今的天子冢上香客们添加了不少的小庙和神龛,小庙中香案前摆有功德箱,香客们焚香祷告,磕头跪拜显得挺热闹。什么孙大圣、狐仙、奶奶、娘娘不一而足,总之是各路神仙大聚会,哪怕是有冤有仇神仙精灵,在此也可以比邻而居、相安无事。让人感到几分滑稽。其实世上本无神,所谓神仙,或许原先也曾是凡人,只不过被有心人刻意宣扬,着力美化和神话了。以致我等凡人信以为真,顶礼膜拜。毛主席对于那些热衷于造神的有心人,曾给于贴切的评价:“想要捉鬼而借助钟馗。”
参观结束了,可是我思绪无法停顿也无法平静下来,联想到邯郸的古往今来让我感叹:大多数邯郸成语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后世也偶然也产生过新的成语,但是比起当年只能说是寥寥了。如今人们更不会指望邯郸再出现什么新的成语,这太难了。以今天的情势,连一处古迹都没能好好地保护和利用,能将先人留下的遗产传承下去就已经是不易了。
徐 东
2017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