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季文学网 目录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第八章 第二节 升华

性心理学 by 蔼理士

2018-3-31 03:02

一个健全人的表达与抑制的持平,无论怎样大体上维持得如何得法,时常总还会发生一些困难,而在一个不健全的人,这种困难更不免成为无法排解的危机。

一个普通而常有人提出的补救方法是升华(sublimation)。 不过提出的人通常提得太容易、太随便、不太费吹灰之力。这固然是由于一种很寻常的误解,以为性欲的压力是很容易忽置不间或挥之便去的。对某些少数人,这也许可以。但就多数人而论,我们早就看到,即使有百炼成钢的意志与毅力,也是不可能的。劳力工作的磨损或心理兴趣的转移,都不管用。中等学校的校长们大都深信集体的体育运动有很大的用处,似可像缓绳的野马,阻止性欲的活跃。其实不然,除非把运动增加到一个过火的程度,使学生疲惫不堪,更不再有余剩的精力来“胡思乱想”,但这又是很有害处的。有人说过,在学校里,最著名的运动员往往也就是最浪荡而不修边幅的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么我们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在答复这问题以前,我们必须先得弄明白,我们到底要做些什么。如果,我们像加尼特一样,相信性欲之所以为一种本能与性欲之所以为一种胃口或嗜好,实在是可以分得清楚的(加氏批评弗氏,说他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就本能而论,本能的激发是必须靠外缘的,有可以满足性欲的外缘存在,内在的本能才得以唤起,只有这样,倘可以避免这种外缘,问题不就很简单么?不过就胃口或嗜好而论,就不同了,胃口的形成,是由于内因,而不由于外缘。好比饮食,一个人到了相当时候,自然要饿,初不论外界有没有可吃的东西;所以性欲的外缘尽管可以闪躲,而性欲的胃口总是要发生的。又如琼斯的述论,我们在这里感到关切的,并不是狭义的性欲,而是“性本能的许多个别的生物学的成分,也就是许多不同的幼稚的倾向。这些成分或倾向到了后来成为性欲的基础以及许多不属于性欲的兴趣的张本……其所以能如此的缘故,大概由于性力量的特殊转移,从一个原来的兴趣领域转入了另一个领域。”琼氏这一番话虽有参考价值,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记住:升华的需要,大多在一个人的幼年是不发生的。日本人松本的研究指出睾丸里的间隙细胞(interstitial  cell),既然在一个人出生后不久便进入休止状态,一直要到春机萌发期过后才重新开始活动,可知一个人在幼年时似乎不会有很强烈的性兴趣的必然。我们应当补充一句,我们到如今对性冲动的所有来源,还没有能明确知道,间隙细胞的分泌作用不过是一个来源罢了。同时,女人的性兴趣起初也往往是潜伏的,或散漫得茫无头绪,有时一直要到三十岁光景才集中起来,才尖锐化。话虽如此,升华的问题迟早总不免要发生,而对遗传良好操行稳称的人,这问题更得迫切。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恋爱是一棵向上生长的树。我们不知这句话究应作何解释,如果说,恋爱之所以为一棵树,根子虽种在地上,长在人间,而开出来的花朵,却美得好比“天上”的花一般,这样一个比方可以说是很实在而可以证明的一个真理。诗人历来都了解这个真理,并且不断地引作他们诗歌的题材。但丁诗中的女主角贝雅特里齐(Beatrice)实际上不过是佛罗伦萨的一个女人,但到了但丁手里,一经想象的渲染,却成了他进入天堂的向导。即此富有代表性的一例,已足征很寻常的一个性对象的吸引,会怎样蜕变而为一番精神活动的强有力的刺激。

升华之所以成为一套理论,有人曾经加以考据,认为不但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并且可以推源到更富有科学精神的亚里士多德。德国文艺批评家莱辛(Lessing)

认为亚氏的“涤化论”或回肠荡气之论(katharsis )指的是“一般情绪或情欲的转变而为合乎道德的行为意向”。不过莱氏这番解释似乎是不对的。亚氏讲这一套理论的时候,心目中指的不过是怜悯或恐惧一类的情绪,经过一度抒发以后,心中稍稍觉得舒适罢了。事实上怕与性的情绪不很相干。而加尼特也很正确地说过,这只不过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宣泄决不是升华。

其实一直到基督教上场,升华的概念才慢慢形成,在世人的想象中才逐渐具体化。如从这方面加以追溯,可知最早创说的人是一位隐遁在埃及沙漠地带的早期教父,叫做麻卡流士(Abba  Macarius  the  Great)。依据一部分人的看法,他也是“基督教国家里第一个科学的神秘主义者”。   昂德希尔(Evelyn Underhill)在《神秘之道》 (The Mystic Way )一书中曾经介绍过麻卡流士的观点,说一个人的灵魂的实质是可以逐渐转变的(灵魂在他心目中并不是一种绝对的非物质的东西),灵魂原先是很重浊而趋于下坠的,但一经神圣的火烧炼以后,就渐渐变为更纯粹而精神的了。他指出:“灵魂好比五金,仍在火里就失掉了它们自然的硬性,并且越是在熔炉里留存得久,越是在火焰的不断烧炼之下,就越软化。”火烧着是痛楚的,但它也就是天上的光,而对于麻卡流士,光与生命原是一回事。在这里,我们可以说真正找到了近代所了解的升华的观念了。麻卡流士的说法也许还不够确切,但在当时,已经要算再确切没有的了。麻卡流士是圣巴西勒(St.Basil)的朋友, 圣巴西勒是基督教中心传统里的一位领袖。

因此,麻卡流士这一番见解后来成为基督教神秘主义的一部分,不断地在神秘主义者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再后,热那亚的圣卡特琳(St.Catharine of Genoa)

的涤罪地狱论(doctrine  of  purgatory)就建筑在这一番理论上。 罪孽就等于灵魂生了锈,只有地狱之火才可以把这层锈燃烧净尽。

前面所引的观点里,我们还没见“升华”的名称。到了后来,在诗人的歌篇里,接着又在道德家的作品里,我们才确确实实地读到这个名称。而这一类作品说到升华的时候,倒是与宗教的教义并不相干。所谓升华,就原有的意义而言,指的是用热力,把一种质料,从我们普通认为比较粗糙、比较重浊、比较成块状物的状态化为我们认为比较越超、比较轻清的气体状态。这样一个过程好像很有诗意,于是诗人就把它利用,来象征我们精神生活里的一个仿佛相同的过程。在十七世纪初年,他们利用得最多。例如戴维斯(Davies)在他那首《灵魂的不朽》的诗里就有这样一句:“资升华的妙法,变肉体成为精神。”同时,散文作家在宗教和其他方面也抓住这个观念。例如泰勒(Jeremy  Taylor)在他的作品里说到“把婚姻升华成一个圣礼(sacrament)”。又如夏福兹贝瑞(Shaftesbury)

在1711年讲到人生某些淳朴的通则,称人生的方式原是重浊的,但如“借重一种精神的化学,不难升华”而为更高超的方式。又如, 到了 1816 年, 皮科克(Peacock)也说到“那种热烈的升华作用就是伟大与力量的源泉”, 这样一个用法就和我们现今的用法更相近了。后来叔本华对于这个观念也相当重视。

在性心理学的范围内,所谓升华包括两点:一是生理上的性冲动,或狭义的“欲”,是可以转变成比较高尚的精神活动的一些动力。二是欲力既已转变,就不再成为一个迫切生理上的要求。这样一个升华的观念目前已经成为一部分通俗的心理学识,流传得很广。不过采纳这个观念的人似乎不一定了解所谓升华的过程,即仅就其物理的本义而论,是必须消耗许多力量的,如果进一步而就其比喻的或精神的意义而言,则尤其是言之不难,而行之维艰。“升华”也许不只是个名词,而确实代表着一种由粗入细、由质入文、由生理的冲动变为心理的力量的过程,而此种力量的消耗大致相当于欲力的消耗,而消耗后所获得的满足亦差足以替代性欲的满足。这我们也许可以接受。不过,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番转变,虽非不可能,却是不容易的,也不是亟切可以期望成功的,并且也许不是人人可能,而只是少数神经组织比常人为细腻的人才真正可能。性心理学的作家中,希尔虚弗尔德便轻易不肯接受升华的观念,他主张用另外一个名词来代表类似升华的现象,叫做“性的当量”(sexual equivalent)。 他并且否认绝欲的人所产生的科学文艺的作品比不绝欲的人所产生的更为优异卓越。他只承认只有在宗教家和从事剧烈的体力工作的人中,我们才可以找到升华的作用。

不过,弗洛伊德是承认升华的,他甚至准备下一个异常概括的论调,即整个的文明是由一切本能的力量升华而成,而所谓一切本能自包括性本能在内。他指示给我们看,并且用他惯用的口气称:性冲动是最富有可塑性的,教它方也可以,教它圆也可以,甚至于它的对象,我们也随时可以替它转换。他以为各式各样的人中,也许艺术家升华的本领要特别大。

近年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人很想对升华的观念作一番更精确的解释,下一个更准确的定义,同时又想把它和别的可以相混的心理过程更明白地划分开来。

例如格洛弗(Edward  Glover)就是一位。他曾经有过一度很冗长且细密的讨论。

他的议论可以说是属于“形而上心理学”(metapsycho1ogy,大致即心理学的形而上学)的范围,对普通读者未必会引起多大兴趣,不过他的主要结论还是值得参考的。他认为升华的观念虽至今还是模糊不清,我们因而也不便依据它作什么肯定的推论,但只是引用升华的名词,是没有什么不合理的。

不用说,就日常生活而论,我们即使不了解升华的过程,即升华之际,力的转变究属是怎样一回事,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关系。不过,我们应承认,这过程大体上是发生在意识的境界以下的。所以,我们的意志尽管可以跟随它走,却不足以控制它,促进它的完成。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我们不要把升华作用和欲力的改道相混。要应知升华以后,性欲应该不再是性欲,而欲力改道后,性欲依然是性欲,不过另换了出路罢了。我们也不要把升华作用和病态的象征或代用品混淆起来。我们应知不讲升华则已,否则这其中所发生的变化必须是从幽谷进入乔木,而不是从乔木退入幽谷,其中一定得假定着一个更高的文化水准。好比一个患窃恋的人把偷窃的行为替代了性的活动,这一完成决不能叫做升华。要不是因为确乎有人似是而非地提出过这种例子,认为是升华的证据,我们这一段话原是无需说得的。

有几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采纳了弗洛伊德的“文明由于性欲升华”的一部分理论,又把它引伸到了极度。如瑞士的一个支派(有一个时期它的代表人物是梅德)认为升华的结果将来可以创造出一个“精神综合”(psycho-synthesis)

的局面,甚至一个新的宗教。在这一宗教里,人的灵魂和但丁的一样也被引导着,自地狱进入涤罪所,再从涤罪所入天堂。所不同的是,但丁诗中的向导即诗人到此换了一个医生罢了!

意大利的精神治疗学家阿萨奇奥利(Assagioli )的见解比较要中和得多。

他认为如果一方面性欲是过分的强烈,而一方面正常满足的机会又是过分的难得,在这样一个杯水车薪似的太不相称的局势下,升华是有很大价值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和低水平的性欲冲动也许有些因果关系,但阿氏以为如果把一切高水准的心理活动全部推溯到若干单纯的冲动上去,似也是不大妥当的。在实际的治疗方面,他也不太用直接的精神分析法,而用他所称的自动升华法(auto-sublimati -on )。他指出:自动升华的结果虽然不能用仪器来量,或在熏满了炭墨的记纹鼓上用忽上忽下的一根曲线表示出来,然而却是一样的真实,一样的有效。他又清楚地指给我们看,一个人要真正获取升华的益处,首先必须纠正他对性的观念决不能再把它看做兽性的表现而引为可耻,因此非力加抑制不可。这种错误的观念存在一天,即一天得不到升华的效果。这自然也是很对的。在他看来,性的冲动虽然强烈,也不难把它和高水准的情绪活动与理智活动联系起来,而转移它的出路。如果能把工作或职业的性质完全改变一下,能完全转进一种真正有创造性的业务,则升华尤易收效,因为艺术的创造和性的升华,关系最深且切。这种关系的究竟,我们目前虽还不太了解,但其存在总是体会得到的。希尔虚弗尔德有次提到西文中genus 一词与genius一词盖出一源,前者指生殖,指物类,后者指天才、指创造、生殖与物类是欲力未经升华的结果,天才与创造则为欲力既经升华的效用,与此可以相互印证。阿氏又引歌剧家瓦格纳的巨著《特里斯但》为升华结果的最神奇一例,其通篇作品中都充满着作者对女人维森唐克(Mathilde Wesendonck)的热烈情爱的火焰,如果作者在实际生活里得以顺利地满足他的热爱,这部巨著便不会与后人相见了。

阿萨奇奥利这些阐论也可以帮着提醒我们,让我们知道升华的功用也正还有它的限制。依据热力学的第二条法则:“没有一种机会可以把所有接受到的热力转变成为工作。只有这热力的一小部分是转变成工作的。其余全都发散出去成为废弃的热力。”如今我们讨论到升华,我们也是把一个有机体当做一件正在运转的机器来看。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总有一部分性的力量要“发散出去而成为废弃的热力”。至于废弃之后究竟作何方式。我们可以存而不论。就是但丁在他写《神圣的喜剧》时,也还有他的妻子和家庭。

弗洛伊德在他的《导论演讲集》中也曾说得很对:“一个普通的人所能吸收的未经满足的欲力的分量是有限的。欲力的可塑性同自由流动性固然很大,但不是人人能始终加以维持或充分加以保留的。因此,升华的结果至多只能消耗一部分的欲力而已。这还是就一般的人而论,如就升华的能力本来不大的人而言,那就更又当别论了。”总之,在一方面,升华的可能,升华的价值,升华的深远意义是值得我们牢记的。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记住:即使升华成为事实,而当其进行之际,总有一部分的性冲动为升华所不及而留剩下来,这种留余的欲力或从比较健全而原始的途径发散出去,或另寻不正常的出路而形成各式的神经变态。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