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都城(1)

一座繁华的都城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的事情不仅会引起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浓厚兴趣,而且对于不管相隔多少年之后的普通老百姓也永远是一个巨大的悬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庞贝古城的突然湮没,至今仍然是全人类一个不衰的话题。庞贝古城的遗址从十八世纪开始挖掘,一代代挖下来,挖到现在也只挖了一大半。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始终络绎不绝,面对着昔日繁华都市的生活遗迹,大家的心情都非常复杂。只要是人,看到一切都像自己的同类竟然在那么遥远的古代就产生了如此密集的汇聚,享受着与我们的感官需求相去不远的日常生活,不能不产生有关人类和人性的深切体认。但是,这种体认立即又被那几乎无法想象的顷刻之间的毁灭所驱赶,代之以一种难以名状的宏大恐怖。终于从恐怖中抖身而出,在一种祭奠的气氛中边走边看,脚下,是人类的庞贝。

西方应该还有一座更古老、更辉煌的都城不知到哪里去了。柏拉图在他著名的《对话录》里提到,一位埃及祭司告诉雅典著名诗人索隆,据历史记载,雅典在遥远的古代曾与一支来自大西洋阿特兰提斯岛的强大军队战斗,这个岛是一个壮阔而富丽的都城,都城四周挖有宽阔的淡水运河,河上帆樯如林,市内道路整饬,恍若仙境的王宫和神殿上镶满了金银和象牙,经常举行辉煌的典仪,但不知怎么回事,这座都城一昼夜之间遇到了强烈地震和海啸,整个儿都消失了。直到今天,寻找和考证阿特兰提斯的地理方位和消失原因的文章已经连篇累牍,但每年总还会冒出来大量论文。

在东方,柬埔寨吴哥窟的陨落也是一个千古之谜。在一百多年前,一名猎人在金边北部的大森林里发现了宽及十公里的雄伟建筑群。这个发现震动了世界,据考证,才知道这个建筑群居然代表着一个湮没于历史的王朝——公元七世纪的高棉王朝,从此东方的历史增加了一个梦幻般的时代,而一切研究东方美学和东方雕刻、建筑的人都不可能避开这个古建筑群了。但是,人们最感兴趣的是,这么一个东方都城为什么突然被人类遗弃于丛林间而没有在史册上留下痕迹呢?大家猜测有四种可能:一是全城传染瘟疫死得一个不剩;二是全城发生饥荒,人们只得弃城而逃;三是外族入侵,屠城后又弃城;四是都城内两派政治势力内讧,互相残杀,最后胜利的一方又在死尸堆里感染了瘟疫。这四种可能中无论哪一种,都能出现惊心动魄的场面,闭着眼睛就能想象。

我在黑龙江宁安县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宁古塔一带旅行的时候,知道当年的流放犯曾对着这个地区一圈巨大的城墙墙根遗迹深感惊讶。流放犯中多的是具有充分历史学造诣的大学者,他们也想不出在遥远的古代这儿曾屹立过一座什么都城。他们凭常识即可判断,拥有如此宽阔的基座的城墙一定是极为宏伟的,那么这座都城也一定气势非凡,但它为什么全然成了茫茫荒原呢?它究竟是什么呢?他们中的少数人已在心底作出了猜测,但他们是严谨的学者,身处的恶劣环境又不允许他们检阅资料、测量挖掘,他们也只能把猜测咽进肚里去了。

我不知道他们中有没有人联想到在中国流传极广的那个有关诗人李白的故事。那个故事说李白又一次因皇帝求他写点东西居然要朝中显贵杨国忠替他捧砚磨墨,高力士替他脱靴。皇帝究竟是叫他写什么重要东西可以容忍我们的诗人如此大摆架子呢?人们记得,原来皇帝收到一个叫做渤海国的番国送来的信,朝廷上下没有人能识那种文字,很丢人,后来还是贺知章推荐了李白,才解决了问题。李白要帮着皇帝写回信,当然可以摆摆架子啦。

故事只是故事,不能当作历史来相信,但流放者们发现的城墙墙基,却确确实实就是渤海国首都的所在地!

我首先看到的是外城的城墙墙基,那是两米多高的夯土基座,宽达十来米,像一道天然生成的大堤坝,延绵到远处。这个基座上面,原本应有一方方巨大的砖石砌成的雄伟高墙,可惜这儿不是吴哥窟所藏身的原始森林,而是敞亮开阔的东北平原,一座废弃的城市很难保存住一点什么,能用人力拿得走的一切都被人们拿走了,一代又一代,角角落落都搜寻得干干净净,就剩下这一道泥土夯成的基座,生着草,长着树,静静地呆着。再往前走,看到了也同样是拿不走的城门台基和柱础。据说还无意地或有计划地从地下挖出过不少零星物件,蛛丝马迹集中在一起,再加上一些史料佐证,昔日都城的规模已影影绰绰地可以想见。

从遗址看,这个被称为上京龙泉府的渤海国首都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重环套组成,外城周长三十余里。全城由一条贯通南北的宽阔大道分成东西两区,又用十余条主要街道分隔成许多方块区域,完全是唐朝首府长安的格局和气派。京城的北半部即是统治者办公和居住的宫城,城墙周长也有有五里,内中排列着五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东墙外则是御花园,有湖泊,有亭榭,有假山。宫殿中一个最完整的遗物是文献上查得到的一口井,叫“八宝琉璃井”,井壁由玄武岩石砌成,几乎没有任何损坏。我在井口边上盘桓良久,想象着千余年在它身边发生的一切。它波光一闪,就像是一只看得太多而终于看倦了的冷眼。

一路上陪着我参观的牡丹江市文化局副局长刘平先生以前曾负责过这里的发掘和管理工作,他说,从种种材料看,这座城市在公元八世纪到九世纪之间很可能是亚洲最大的都市之一,当时不仅是渤海国的百城之首,而且是东北亚地区的贸易枢纽,把遥远的长安和日本连成一条经济通道。人们从一个简单的比较就可推断出当时这座城市的繁华:这座都城西部和北部的牡丹江上竟密密地排列着五座跨江大桥的桥墩遗迹,而今,附近很大的一片土地上数万人的现代繁忙生活,只一座桥就绰绰有余,想一想,当日该是一副何等样的景象!

这样一座城市,真会消失得如此彻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