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立春

【原文】

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东风解冻。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不曰春而曰东者,《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然气温,故解冻。
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鲍氏曰:动而未出,至二月,乃大惊而走也。
鱼陟负冰。陟,升也。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

【注释】

1、正月节,即立春。农历的立春,又名打春、正月节、芒神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它为春天之始,民间都把农历立春作为节日来过(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我国在使用公历以前,春节即为立春节(正月初一曰新年或元旦)。

2、建,古代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夏历(农历)的月份即由此而定。如:建寅(正月);建卯(农历二月);建辰(农历三月);建巳(农历四月);建子(指以夏历十一月)。

3、气,象形字,指云气。气,云气也。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引自《说文》

4、陟,会意字,由低处向高处走,升,登高的意思。甲骨文字形。从阜,从步。左边是山坡,右边是两只向上的脚,表示由低处向高处走。

【译文】

立春,是正月节。立,是说一个农历月的开始,五行之气,之前的刚刚过去,又马上有新的来接续。到立春的时候,春天的“木气”正好刚刚到,所以说“立”。立夏、立秋和立冬都是同样的意思。东风开始解冻,冻在冬天结冻,遇到春风就开始消解融化了。不说春风,而说东风,是因为《吕氏春秋》中说,东方属木,木可以产生火是“火母”。东风来了,气候变得温暖,于是就解冻了。

冬眠的动物开始苏动。因为冬眠而藏起来的动物都开始有苏醒活动的迹象了。冬眠的动物因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所以开始苏醒。鲍氏的说法是,正月里虽然动物从冬眠开始苏醒,但却并没有出来活动。要等到二月更暖的时候,动物才仿佛受惊一样纷纷出来活动。鱼上浮,背着冰浮到上面来。鱼在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待在水底避寒,到了正月,天气开始变暖,鱼感受到阳气,开始上浮,直到靠近冰面,好像是背着冰,所以说负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