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列传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於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於华阳,禽魏将芒卯,韩、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適至於秦,闻秦之计。当是之时,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竟陵,楚顷襄王东徙治於陈县。黄歇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遂见欺,留死於秦。顷襄王,其子也,秦轻之,恐壹举兵而灭楚。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曰:

天下莫彊於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请言其说: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釭是也。今大国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从生民已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帝文王、庄王之身,三世不妄接地於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於韩,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入邢,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捄。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众,二年而後复之;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之北,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

王若能持功守威,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後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革之彊,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後患也。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於前而易患於後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於艾陵,还为越王禽三渚之浦。智氏之信韩、魏也,从而伐赵,攻晋阳城,胜有日矣,韩、魏叛之,杀智伯瑶於凿台之下。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彊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

诗曰“大武远宅而不涉”。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诗云“趯趯■免,还犬获之。他人有心,余忖度之”。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之信越也。臣闻之,敌不可假,时不可失。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何则?王无重世之德於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将十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毁。刳腹绝肠,折颈摺颐,首身分离,暴骸骨於草泽,头颅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为群虏者相及於路。鬼神孤伤,无所血食。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

且王攻楚将恶出兵?王将借路於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返也,是王以兵资於仇雠之韩、魏也。王若不借路於仇雠之韩、魏,必攻随水右壤。随水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谿谷,不食之地也,王虽有之,不为得地。是王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也。

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兵以应王。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而攻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攻楚,泗上必举。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而使独攻。王破楚以肥韩、魏於中国而劲齐。韩、魏之彊,足以校於秦。齐南以泗水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後患,天下之国莫彊於齐、魏,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一年之後,为帝未能,其於禁王之为帝有馀矣。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彊,壹举事而树怨於楚,迟令韩、魏归帝重於齐,是王失计也。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手。王施以东山之险,带以曲河之利,韩必为关内之侯。若是而王以十万戍郑,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而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亦关内侯矣。王壹善楚,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於齐,齐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然後危动燕、赵,直摇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昭王曰:“善。”於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於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於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原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後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後,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原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後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於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春申君为楚相四年,秦破赵之长平军四十馀万。五年,围邯郸。邯郸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归。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彊。

赵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春申君相十四年,秦庄襄王立,以吕不韦为相,封为文信侯。取东周。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客有观津人硃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彊而君用之弱,其於英不然。先君时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於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其许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楚於是去陈徙寿春;而秦徙卫野王,作置东郡。春申君由此就封於吴,行相事。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毋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还谒,春申君问之状,对曰:“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与其使者饮,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对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见乎?”曰:“可。”於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於春申君。知其有身,李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馀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後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後,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於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於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李园既入其女弟,立为王后,子为太子,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硃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馀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硃英知言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

後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於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於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

是岁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嫪毐亦为乱於秦,觉,夷其三族,而吕不韦废。

太史公曰:吾適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硃英之谓邪?

黄歇辩智,权略秦、楚。太子获归,身作宰辅。珠炫赵客,邑开吴土。烈王寡胤,李园献女。无妄成灾,硃英徒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卷

五帝本纪

夏本纪

殷本纪

周本纪

秦本纪

秦始皇本纪

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

吕太后本纪

孝文本纪

孝景本纪

孝武本纪

三代世表

十二诸侯年表

六国年表

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闲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礼书

乐书

律书

历书

天官书

封禅书

河渠书

平准书

吴太伯世家

齐太公世家

鲁周公世家

燕召公世家

管蔡世家

陈杞世家

卫康叔世家

宋微子世家

晋世家

楚世家

越王句践世家

郑世家

赵世家

魏世家

韩世家

田敬仲完世家

孔子世家

陈涉世家

外戚世家

楚元王世家

荆燕世家

齐悼惠王世家

萧相国世家

曹相国世家

留侯世家

陈丞相世家

绛侯周勃世家

梁孝王世家

五宗世家

三王世家

伯夷列传

管晏列传

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穰苴列传

孙子吴起列传

伍子胥列传

仲尼弟子列传

商君列传

苏秦列传

张仪列传

樗里子甘茂列传

穰侯列传

白起王翦列传

孟子荀卿列传

孟尝君列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

魏公子列传

春申君列传

范睢蔡泽列传

乐毅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单列传

鲁仲连邹阳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吕不韦列传

刺客列传

李斯列传

蒙恬列传

张耳陈馀列传

魏豹彭越列传

黥布列传

淮阴侯列传

韩信卢绾列传

田儋列传

樊郦滕灌列传

张丞相列传

郦生陆贾列传

傅靳蒯成列传

刘敬叔孙通列传

季布栾布列传

袁盎晁错列传

张释之冯唐列传

万石张叔列传

田叔列传

扁鹊仓公列传

吴王濞列传

魏其武安侯列传

韩长孺列传

李将军列传

匈奴列传

卫将军骠骑列传

平津侯主父列传

南越列传

东越列传

朝鲜列传

西南夷列传

司马相如列传

淮南衡山列传

循吏列传

汲郑列传

儒林列传

酷吏列传

大宛列传

游侠列传

佞幸列传

滑稽列传

日者列传

龟策列传

货殖列传

太史公自序

第一卷

太史公自序

货殖列传

龟策列传

日者列传

滑稽列传

佞幸列传

游侠列传

大宛列传

酷吏列传

儒林列传

汲郑列传

循吏列传

淮南衡山列传

司马相如列传

西南夷列传

朝鲜列传

东越列传

南越列传

平津侯主父列传

卫将军骠骑列传

匈奴列传

李将军列传

韩长孺列传

魏其武安侯列传

吴王濞列传

扁鹊仓公列传

田叔列传

万石张叔列传

张释之冯唐列传

袁盎晁错列传

季布栾布列传

刘敬叔孙通列传

傅靳蒯成列传

郦生陆贾列传

张丞相列传

樊郦滕灌列传

田儋列传

韩信卢绾列传

淮阴侯列传

黥布列传

魏豹彭越列传

张耳陈馀列传

蒙恬列传

李斯列传

刺客列传

吕不韦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鲁仲连邹阳列传

田单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乐毅列传

范睢蔡泽列传

春申君列传

魏公子列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

孟尝君列传

孟子荀卿列传

白起王翦列传

穰侯列传

樗里子甘茂列传

张仪列传

苏秦列传

商君列传

仲尼弟子列传

伍子胥列传

孙子吴起列传

司马穰苴列传

老子韩非列传

管晏列传

伯夷列传

三王世家

五宗世家

梁孝王世家

绛侯周勃世家

陈丞相世家

留侯世家

曹相国世家

萧相国世家

齐悼惠王世家

荆燕世家

楚元王世家

外戚世家

陈涉世家

孔子世家

田敬仲完世家

韩世家

魏世家

赵世家

郑世家

越王句践世家

楚世家

晋世家

宋微子世家

卫康叔世家

陈杞世家

管蔡世家

燕召公世家

鲁周公世家

齐太公世家

吴太伯世家

平准书

河渠书

封禅书

天官书

历书

律书

乐书

礼书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惠景闲侯者年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秦楚之际月表

六国年表

十二诸侯年表

三代世表

孝武本纪

孝景本纪

孝文本纪

吕太后本纪

高祖本纪

项羽本纪

秦始皇本纪

秦本纪

周本纪

殷本纪

夏本纪

五帝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