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血脉与传奇

1

  那座茅屋的来历令人心酸。那是我的母亲和外祖母、我们一家人躲避苦难的一个去处。

  很早以前我们家还在那座海滨小城,父亲和母亲、外祖母,全家人一起居住在外祖父那个有着玉兰花的府邸。是一场连一场的战争把这个美丽的住所生生毁掉了。父亲三十多岁时从很远的地方来到了这个小城,那是因为海滨丛林地带活跃着那支有名的队伍,他们与外祖父来往密切。外祖父从二十多岁起就是有名的叛经离道者,是全城第一个走出深宅大院的少爷。外祖母原是他们院里的一个使女,当年与外祖父双双出逃。两人一去十几年,当再次回到这座小城时,外祖父已经成了一位很有名望的医生。大宅院里再也没有了那个用拐杖捣地的老爷,没有了他当年望向儿子的愤愤的目光。最后的日子里老爷没有等来儿子,他认为正是这个不肖之子毁了他的一切:他的希望、他的基业。他曾经把一切都寄托在聪慧的儿子身上,可想不到这小子竟然为了一个女人疯癫。他最恨的是那个使女,是那个小妖精使儿子痴迷。他最后对儿子仅存一丝希冀:待其上了年纪,心中的火焰渐渐平息的时候,或许会顾恋一下这万贯家财,持续这一代又一代积攒起来的巨大资产和声望吧。

  世上真的会有一个人忍心抛弃这一切吗?这个大宅,这儿盛开的玉兰花——它们真的会对一个男人没有一点吸引力吗?

  老爷想得不对。因为外祖父离去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外祖母。是这座压抑的小城让他厌弃,而远方,大海另一面吹来的风,还有湛蓝的天空和白云,都一齐在诱惑他。于是,那天深夜,一艘白色客轮载着心气高远的外祖父和娇小美丽的妻子远航了。

  要不是后来外祖父突然决定要返回海滨小城,那么一切都该是另一个样子。外祖母没有半点怨言,尽管她心中盛满了恐惧。她还记得老爷那双鹰一样的眼睛、那“咚咚”捣地的拐杖。她特别忘不了的是老太太手里那柄雕花捶布槌:恶狠狠扬起,只一下就把她的头打破了。她头上一生都留下了一个大大的伤疤。她险些为此送命。她有一头浓密滑润的乌发,是这秀发遮去了那个疤痕。她伏在男人怀里轻轻泣哭,外祖父的大手抚摸着她的头发,两人一声不吭。

  他们究竟为什么回到小城,没有一个人知道。我问过妈妈,妈妈也说不明白。反正他们回来的时候,这座宅院已经没有了原来的主人。老爷和太太相继去世,他们病入膏肓时还在念叨自己的儿子。

  外祖父回来的那年正好是玉兰开花的时节。妈妈曾告诉我:“你外祖父永远也忘不掉那个春天……”

  妈妈还说:老爷至死也没有原谅他的儿媳。他觉得自己的全部怨恨和苦楚都来自这个不祥的女人。“你外祖母觉得应该对自己的公爹尽一份孝心,可惜这种机会再也没有了。以前你外祖母千方百计讨好老爷,任何儿媳都不会像她那么孝顺。可怕的老爷呀,那个迟早要撒手的老宅主人哪,玉兰花庇护了一辈子的倔犟老人,知情后就是不肯饶过她。他让她跪在瓦片上,让她死……这些都像梦一样过去了,可就是忘不掉。说说你外祖父回到小城以后的事儿吧——他刚刚回来就有许多生人找上门来,港上的人,山里的人。这些人都打着求医的幌子,其实到底要做什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求医者络绎不绝。后来这些人当中就有了你的父亲。他一开始是到海港,后来就成了我们家的常客,成了你的父亲。他与你外祖父一整天都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有时也免不了要发生一点争执。是外祖父介绍你父亲与那个港长成了朋友。当然这都是后来的事了。当时我不知道你父亲他们在打什么主意,也不知道他们商量的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更不知道你父亲是队伍上的人。那时候队伍活动的范围很大,要根据战事的变化周旋。有好长时间队伍过得很苦,头儿换了好几次,你父亲是最后才参与领导这支队伍的。不过他在那儿待的时间不长,后来离开了,又做起了‘生意人’。他从来没有赚过钱。他当时正和你的外祖父合伙搞一笔‘大生意’,城里人都这么认为。可是直到如今也没人明白这笔‘大生意’是什么。大概也就是因为这笔‘大生意’,他们一前一后都遭了暗算……”

  母亲的话说来说去,大致就是这些。其中那些细小的情节让我难以忘记。记得有一天我在茅屋的旮旯儿里发现了一个木箱,打开木箱,里边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有红硬木的手串子,半截琴弦;再不就是几枚黑白围棋子、一个残破的八音盒子……我相信这些东西都是外祖父遗留下来的。有一次我还翻出了一个发霉的破旧礼帽,礼帽上有一个洞眼。我觉得很好奇,就戴着礼帽悄悄转到外祖母和妈妈身边。谁知道外祖母一看到这礼帽,脸色立刻阴沉下来。妈妈抖着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把它找出来了?你怎么能这样?!”

  我不明白,仍然戴着那顶礼帽。我的目光在问: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呢?妈妈把礼帽一把摘下。她看着,厌恶地放到了一边。后来外祖母不知什么时候就把它取走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发现那顶奇怪的礼帽。但我那时相信它一定有什么故事。

  2

  我长大了,可我偶尔还要记起那个带洞眼的礼帽。有一天我就大着胆子问起来。外祖母长长叹息,只不回答。

  很久以后,母亲断断续续讲了礼帽的故事。

  “那是一个交通员戴的。那个交通员就来往于山区和这个小城。他一开始也是你外祖父的病人。当然了,是那种特殊的病人。他的年龄要比你父亲小得多,当时还只是一个小伙子。他的真实身份是交通员,是上边派下来的。他有个特别的本事,能够在山里和海滩上飞跑,跑起来就像兔子一样快,人们就给他起个了外号,叫‘飞脚’。人们说所有能这样飞跑的人,脚心里都长了一撮毛发,奔跑时,这一撮毛发就直立起来,脚不沾地。”

  我看着妈妈,简直听傻了眼。

  “其实那不过是传说。在他洗脚时你外祖母偷偷看过,说根本没长什么毛发。你外祖父没有儿子,有一阵把他看成了亲生儿子,与他一块儿喝酒,给他最好的东西吃。这就引起了你父亲的不快。当然他的不快还有很复杂的原因——你父亲从第一眼看到飞脚就不痛快。他不信任他。为这个你父亲跟你外祖父闹翻了,拍起了桌子。那是翁婿两人不和的种子。打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好好长谈过。只是由于他们共同做的那笔‘大生意’的缘故,才仍然要时不时地走到一块儿。不过他们谈话的时间大大缩短了。那时我们的婚期也指定了,若不是婚事提前,很可能就因为你父亲和外祖父的关系给吹掉。一切都要感谢你外祖母,是她在最关键的时刻支持了你父亲,尽管她后来由于你外祖父的死,也对你父亲有了误解和怨恨。但那时她偏向着我们。是她亲手选择了你父亲这个人,让他做了自己女儿的丈夫。

  “你父亲有时候一离开就是很久,我们全家要一块儿苦苦等待。你外祖父差不多和你父亲坐不到一块儿去了,他们一见面就吵。这样久了,我对他们争吵的原因也越来越清楚了。因为那时有了几次不顺利的战事,你父亲和外祖父都格外懊恼。他们私下里在争论一个事情,那就是怎样看待飞脚。现在看你父亲是对的,可当时你外祖父拼命维护那个人。他把飞脚叫‘好小子’。可是你父亲已经注意了那个‘好小子’许久了,盯过梢,也发现了什么蛛丝马迹。有一天夜里,你父亲正在和外祖父谈事情,突然听到了屋后有踩碎瓦片的声音。你父亲跑出去,什么也没看到。你外祖父就说他大惊小怪,说那不过是一个野物。接下去的日子你父亲更加惶惶不安,深夜就伏在宅院的玉兰树下。

  “有一天宅子里响了一枪,全家人都跑出来了。我看见你父亲从外面走进来,脸色发冷。他的枪筒还没有凉,另一只手里就提着一只打了洞眼的礼帽。你外祖父盯着那只礼帽说:‘这只礼帽有点熟。’你父亲说:‘你不是说有野物吗?这只野物戴帽子呢。’我们都明白他是指飞脚。外祖父拿起礼帽看来看去,将信将疑。后来他又说戴这种礼帽的人很多。不过打那以后,飞脚再也没有来过我们的宅院。本来事情已经很明白了,可惜你外祖父太固执也太麻痹了。可能他们之间还保持着别人不知道的什么联系吧,反正后来的事情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个结局了。”

  我听到这儿开始嗵嗵心跳。

  “一切都像在眼前一样。我说的是你外祖父遇难的那一天。那天他一大早骑着我们家的大红马走了。回来时太阳还没落山。大概就在这个时辰他骑着马走进了西郊的那片小松林里。他在那里中了埋伏。红马先跑回来,叫着,引着你父亲、引着全家跑出庭院。大家都跟上沾满鲜血的红马跑,跑,一口气跑到了出事地点。当时你外祖父还有一口气,我们把他扶到马背上驮回来。

  “从那以后这座宅院里再也没有他了,你父亲就成了这座宅院的主人。当时不知道在你外祖父去世的那些年里,我们后来的避难所——海滩杂树林子里的小茅屋已经落成了。

  “说到小茅屋,那要感谢神灵呢。在你外祖父活着的时候,我们家里曾发生过一件大事。尽管这事儿在当时谁也没有在意,可日后大家才明白:这是神灵有意为我们一家人安排下的。就是这事儿改变了我们全家人的命运。

  “原来老爷在世时,我们家里收留了一个孤儿。这个孤儿由老爷一手抚养起来。他差不多像他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过他毕竟不是亲生的孩子。那孤儿实际上成了这个宅院里最可靠的男佣。他对主人忠心耿耿,坚信一切都是主人给的,生是主家的人,死是主家的鬼。他一辈子都没考虑成家立业的事儿,从来没跟主人提过这个。主人也没有为他安排婚事。后来老爷去世了,你外祖父接管了这个宅院,就给了男佣一大笔钱,告诉他:人都该有自己的一份日子。那个男佣哭了,跪在地上不起来。他说这辈子都是老爷家的人,怎么也不愿离开。不知费了多少口舌,你外祖父好不容易才让他走了。谁想到他日后仍旧没有婚娶,只用去那笔钱的一小部分到远远的海滩上买了一片林子,搭了一座茅屋,剩下的钱就装在瓦罐里埋了起来。每年秋天,他都把林子里结下的第一批果子送到宅院里来。他对你外祖父说:有一天世道乱了时,要躲避也该有个地方呀。他说自己搭了一座茅屋。当时他的话谁也没有在意。

  “谁知后来世事越变越大,你父亲从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罪人,被自己人抓走了。我们做梦也想不到会家破人亡……”

  妈妈每次只讲到这里。

  接下去的故事我已经非常熟悉,那就是妈妈和外祖母被人逐出了那座大院,她们只带了两只木箱,坐在一辆马车上逃出了海滨小城——一直向北,穿过大片荒芜的土地,来到海边的杂树林子里,那里正有一个忠诚的老人和他的茅屋在等待着我们一家。

  很久之后,当父亲从南山监禁地放回,他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一头扑到小城去寻找那座大院——可惜那里早已换了主人。他给逐出来,像个疯子一样到处打听,最后总算踉踉跄跄赶到了海滩上。他寻到的是一个早已准备好的柴窝。

  这就是我们一家的故事,这就是茅屋的来历。

  让我难以释怀的是那两个男人的冲突——外祖父直到去世之前仍然与父亲有着深深的隔阂。我问妈妈这仅仅是因为飞脚的事吗?母亲点头又摇头。她说他们两个人的争执越来越厉害,但起因可不完全是飞脚。他们彼此都发觉:这么多年来双方都在维护着不同的原则。就是说,他们的争执其实发源于一个很深的根源。“有一段你外祖父曾经跟我说过一句气话,我并不认为他从心里是那样认定的。可是渐渐的,那句话又让我觉得是一句很认真的话。”我问妈妈那是一句什么话?妈妈叹气:

  “你外祖父认为,你的父亲从那座城市到这座城市,从山里到平原,辛辛苦苦玩命地折腾,那并不表明他对自己的事业有多么忠诚;他那样,完全是因为骨子里有一种流浪汉的习气——那是一种‘嗜好’。”

  妈妈讲到这里笑了,一直笑出了眼泪。我想妈妈一定是在怀念死去的父亲。妈妈说:“你外祖父说得多么轻松啊,他说那只是一种‘嗜好’。你爸爸出生入死,身上到处是伤,有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那仅仅是一种‘嗜好’吗?你外祖父太不公平了。”

  妈妈接着告诉:外祖父有一段时间甚至很认真地研究了父亲的由来,他在找他们那一族人的踪迹。“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叫‘查祖宗三代’。一个人对自己的女婿尚且这样,多么不可思议呀。你外祖父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连多少天不愿出门。他查了一摞又一摞书籍,最后竟然告诉我说:你爸爸他们这一拨人实际上是一支游牧民族的后裔。你看,他把你爸的不安分与这个勾连起来——‘他们是连在另一根血脉上,那些人大多姓淳于,与我们不同。’你的外祖父甚至还勾画了那个游牧民族的‘南进图表’,说当年他们就是从贝加尔湖一带,从更远的外兴安岭穿过大片山脉,跨过还没有陆沉的老铁海峡,最后在登州海角落脚的。他说这个游牧民族擅长骑射、种桑、养蚕。后来是因为黄帝和炎帝的东进,才不得不缩回老铁海峡以北。不过这个游牧民族至少有一部分人至今还留在登州海角,改姓‘淳于’,在那里繁衍了后代。他说你父亲就是这些人的后裔——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长了一双极不安分的脚,这辈子都要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地走、走。‘那可是一种血脉里的东西!’你外祖父这样说。我对这些话将信将疑。因为你外祖父是个有学问的人,如果不是偏见,不是走火入魔了,他大概是不会弄错的。”

  妈妈最后这些话一辈子都深印在我的心里。我不得不一再地注视“淳于”两个字,不得不感受自己的血液里流动着什么:一种到处奔走的欲望。

  3

  我把黄科长的自传带到了静思庵,几次打开又几次封好,后来只得强迫自己去读。不用看就知道,这会是一些百无聊赖的东西。想一下吧,一个人仅仅是出于模仿首长而涂抹的一堆文字,又能是怎样的货色?

  我首先看的是第一部分:《我的放牧生涯》。因为它写了我熟悉的那个平原上的生活,所以也算有点趣味。不过我很快发现满纸的记叙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要让人骂出声来——也许把它们扔到臭水沟里更合适一点。它从传主*岁记起,一直记到十一岁的所谓“参加战斗”之后。一个七八岁的放猪娃,在那片野地里怎样游玩、打斗,都记得清清楚楚。这在我看来毫无意义:他甚至将怎样骑马一样骑在一头大种猪背上、怎样用枝条抽打种猪在田野里奔跑、怎样使种猪去*那些较小的猪,都记得一清二楚。他详细记载了各色不同品种的猪,它们的饮食特点、放牧当中应注意的事项等等,并因颇具知识性而让人略略吃惊。我有时不由得要想:这个人的记忆力为何如此之好?他怎样获取了这类繁琐的知识以至于终生不忘?还有,他为什么对这些始终保有一种极大的兴味?比如他记载了小时候与一头双耳遮脸的大猪的友谊、那头大猪对他非同一般的依恋和亲昵——只需打一声口哨,大猪就能迅速跑来与之玩耍。它几乎能明白他的全部心思。他与之规定了奇怪的暗号。更有趣的是这一节写得富有文采,而且使用了半文半白的文字来描述整个过程、他本人沉浸其中的放牧之乐。

  令人称奇的是,他并不仅仅把当年的这一切看成是一种童趣,而是与后来的战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说当年赶着猪群在灌木丛中奔跑,把那些妄图逃到别处去的桀骜不驯的猪崽追回来时,无形中就锻炼出一身强健的体魄、一种飞快奔跑的技能。他描写那些刚刚长成几个月的猪崽:“浑身横肉,肌肤铮亮,四蹄如飞,聪明伶俐,性情刁钻”。而那时他就是与这些小狡猾斗智斗勇,说自己“跑起来快得简直是脚不沾地。而且由于田野上大半都是海绵样的松土,这就有利于双腿肌肉和韧带的成长发育,以至于后来在激烈的战斗生活中,在逃避敌人的追赶时,可以不歇气地一蹿十里,甩掉死亡的威胁”。还说,“由于经常观看猪崽*,所以可以见怪不怪,在日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上,对‘性开放’一类事情泰然处之,并不视为大逆不道”。“放牧者尚有****,男女围在一起吃野果、玩篝火,深夜不归,其乐融融。那时从没发生过怀孕流产等恶性事件,此乃足以说明村风淳朴,乡民憨厚”。写到这里他笔锋一转:“怀念当年共同放牧之村姑,不由得泪水潸潸”。“当年那些异性伙伴一个个真正如花似玉,只可惜她们当时都少不更事”。

  写到这里传主不由得洋洋得意和自吹自擂,说自己“打小就喜欢革命故事,少男少女坐到一起,身穿破衣,露皮露肉,却能围坐一起听革命故事”——因为听得入迷,结果“醒过神来,却见猪崽四散奔逃。丢一只猪崽就要遭东家一顿毒打。万恶的地主血口喷人,杀人不眨眼,心狠手辣”。这时候他就“将伙伴们召集起来,分兵三路寻找猪崽”。

  《我的放牧生涯》以他被父母送到另一个村子里,师从一位老中医、立志一生为穷人解除病痛作结尾。

  不知怎么,我在读这些东西的同时,总觉得一旁有父亲那双愤愤的目光。

  4

  想起外祖父的“血脉”说,我有点相信了。对于淳于一族就尤其是这样。我曾长时间沉迷于家族的历史。我似乎自觉不自觉地想对外祖父的话给予证实。我一次又一次到那个所谓的游牧民族的第一个聚居点——登州海角去。那儿地处东部平原,当年那个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国土范围就包括了整个南部山区、海滨小城以及大片冲积平原。最早的兴盛时期,他们的力量越过了西部的黄河,并且成功地与黄河中下游的土著结成了联盟,使之成为阻挡炎帝黄帝东进的第一道屏障。他们南部的势力达到了胶州湾,西南越过泰山山脉,直抵莱芜。当时这个游牧之国的牧业、渔业和冶炼术都极为发达,成为海内最强悍的一支力量。

  齐国的建立使他们开始衰落。游牧民族与齐国相安无事的年代极短。后来他们不得不向东部沿海萎缩,一直退到了最早的聚居地:登州海角。他们在这里稍事喘息,立住了脚跟,同时已经在考虑大迁徙了。他们的计划是跨越老铁海峡,重返故园。

  整个的迁徙史就是一部血泪史。最后当然仍会有一小部分人在海角存留下来——这些人一开始在沿海村庄里居住,渐渐散布到整个半岛地区。也许是一种血缘的力量吧,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初,这一支人竟然重新汇集到了海角,并在那里建起了一座小小的城市——思琳城。

  就是这个思琳城,在后来大放异彩,历史上被称为“百花齐放之城”。当时稷下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像荀子、驺衍等,几乎无一例外地到思琳城讲学。当时的登州海角竟成为中国北方的宗教中心和学术中心,成为一些文化人物的聚居地。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淳于髡就出生在思琳城,由此可考思琳城正是淳于家族的祖居地。此地后来还出现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半人半仙的徐巿(福)。

  当年秦始皇在咸阳焚书坑儒,为避秦祸,普天之下最著名的学士都一路东行,最后汇集到了思琳城。徐巿只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而已。这些人借口寻找长生不老药,以稍稍遮掩蓄谋已久的另一场大迁徙。淳于家族的人个个能言善辩,谈起治国之道恣意汪洋。他们学问渊博,而且刚直不阿,一代又一代视死如归,用男儿之血书写了淳于家族的历史。

  在思琳城古城,至今还流传着淳于家族的故事。除了淳于髡之外,还有另一些著名人物,如后来在咸阳溅血身亡的大博士淳于越。只要沉浸于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有一条鲜红的血线隐约贯穿。我不知道当年的思琳城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只知道在今天的平原上,仍然还流传着一首有名的歌谣,这歌谣连几岁的娃娃都会唱。他们鼻涕满脸,摇头晃脑,扎着一只朝天小辫,笑嘻嘻地唱道:

  西边有个思琳城

  日夜琅琅读书声

  ……

  娃娃们不知歌谣具体指了什么,几乎是懵懵懂懂地唱出了一段不灭的历史。他们所说的“西边”就是登州海角,它处于一个小小都城的西郊;那么思琳城的“琅琅读书声”又来自何方?就来自那些从普天之下汇集到这里的学人和辩士,其中包括著名的稷下学派,更包括整个淳于家族。

  当年我曾经认真考察过当地的“曲”姓,发现曲氏家族也属于登州海角的原居民。随着民国初年的移民潮,登州海角大批农商涌到关外,他们家族的最后一批才随同离开了登州海角。曲姓走得稍早,大约在清朝嘉庆年间来到了关外;所以曲姓传人常在自己的自传里特别注上“徐乡人”三字。“徐乡”其实就是思琳城的别称。登州海角至今还流传着“曲”姓的由来:当徐巿那一帮士子以采集长生不老药为名成功地逃离秦祸时,旷古罕见的一场大屠杀就开始了。不论老幼,只要姓淳于、姓徐,格杀勿论。淳于和徐氏家族就悄悄改姓为“屈”。“屈”与“曲”同音,以此表示整个家族所蒙受的巨大冤屈。所以我们也可以认定:曲和淳于同属于一个大家族,他们都来自百花齐放之城,在未来的岁月中带着共同的光荣和哀伤走在一起。这就是我在当年模糊不清的一个认识,一种结论。

  我在小茅屋里竟然忘记了时间,不知多久,一抬头发现静思庵里已经漆黑如墨。打开窗子看了看,这才发现天空阴得浓黑浓黑。

  我开始准备晚餐。外面响起了“轰隆隆”的雷声,这雷声越来越近。长长的闪电在空中颤抖,巨大的雷鸣像要把这个小屋轰塌一样。瓢泼大雨倾倒而下,哗哗的雨声和雷鸣交织一起,可怕极了。我把窗户关紧。一阵孤单。我想点上蜡烛,可到处找不着火柴。灶里的火也熄灭了。后来我好不容易借着电光找到火柴,把蜡烛点上。摇曳的烛光下,静思庵一片昏暗。

  我第一次来到西郊,竟遇到了这样一场大雷雨。这豪雨和巨雷啊,已经许久未曾遇到。

  一个人在这静思庵,在这漆黑一团的夜色里,一次次想到了梅子和小宁。

  我牵挂他们。我还想起了在这漆黑的雷雨之夜,那些流浪者,那些在山坳和莽原上奔波挣扎的人。我特别在想那个黄昏从茅屋旁离开的庄周——他破衣烂衫,脖子上还挂着一把锡壶……

  阵阵痛楚在心底泛开。我悄声喊出了他的名字……这个夜晚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难言的亏欠。

  他在这个夜晚是否会有一个遮风蔽雨之地,是否能找到一个草庵?

  一道道闪电不时把屋子照得亮如白昼,巨大的轰鸣像开山的炮声。啊,开山的炮声——父亲落难之后的监禁地就是那一架架大山,他们一群罪孽深重的人日夜不停地用锤子开凿、用炸药轰击。锤子曾把他的手打得血肉模糊。

  不知该怎样感悟自己的命运。当我十几岁时不得不被迫离开茅屋时,一路向南走,走,竟然一直走到了囚禁父亲的大山里。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许多年后,当我成了一个地质工作者时,那片大山直接就成了我的叩问对象……无话可说,惟有感叹。

  雷声隆隆,大雨越来越狂,简直像一片大海倒立起来。

  记忆当中有过这样一个狂暴的夜晚吗?是的,好像有过。那摇撼了小茅屋的大雷雨之夜啊。我闭上了眼睛。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异国人,一个奇怪的、我曾深深为之迷惑的人。

  我想起了他那传奇般的经历——他是法国诗人瓦雷里。

  1892年9月,刚刚大学毕业的瓦雷里随着全家到了热那亚。10月7日,一个像眼前一样的暴风雨之夜,他突然为一种清心寡欲的思绪所左右,于是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决定从此放弃愚劣的激情和诗歌创作,转而埋头于孤独的思索,从此献身于纯粹的和无私的知识。

  我久久地想着那个人,倾听着雷声。我在想那个暴风雨之夜所给予的启示;还有,他准备放弃的那种“愚劣的激情”——它到底是什么?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文

你在高原诞生记

张炜你在高原审稿六记

《家族》 第一章

《家族》 第二章

《家族》 第三章

《家族》 第四章

《家族》 第五章

《橡树路》 第一章 童话和城堡

《橡树路》 第一章 凶宅

《橡树路》 第一章 黑九月

《橡树路》 第一章 结识

《橡树路》 第二章 捉仙女

《橡树路》 第二章 走失的王子

《橡树路》 第二章 庄家

《橡树路》 第二章 自由落体

《橡树路》 第三章 穷人的诗

《橡树路》 第三章 乳名

《橡树路》 第三章 雪地

《橡树路》 第三章 橡树之家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信难求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五千年的汤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夫妻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分与合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圆心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受命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无可奈何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时间的皱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东巡·一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东巡·二

《鹿眼》 第一章 手捧鲜花的孩子

《鹿眼》 第一章 小路

《鹿眼》 第一章 大李子树·儿

《鹿眼》 第二章 廖卫一家

《鹿眼》 第二章 那个岛

《鹿眼》 第二章 林泉

《鹿眼》 第三章 我的初恋

《鹿眼》 第三章 父亲的海

《鹿眼》 第三章 分别

《忆阿雅》 第一章 阿雅

《忆阿雅》 第一章 城市的夜晚

《忆阿雅》 第二章 柏慧

《忆阿雅》 第二章 两个父亲

《忆阿雅》 第二章 爱与背叛

《忆阿雅》 第三章 外祖母的故事

《忆阿雅》 第三章 卢叔

《忆阿雅》 第三章 泣哭的阿雅

《忆阿雅》 第四章 胜利者

《忆阿雅》 第四章 关于粥的谈话

《忆阿雅》 第五章 我的丛林

《忆阿雅》 第五章 绝望和诅咒

《忆阿雅》 第五章 出逃

《忆阿雅》 第六章 寻找小屋

《忆阿雅》 第六章 山中岁月

《我的田园》 第一章 滨海之秋

《我的田园》 第一章 契约

《我的田园》 第二章 女教师

《我的田园》 第二章 月下茫野

《我的田园》 第三章 三口之家

《我的田园》 第三章 出城

《我的田园》 第四章 四哥

《我的田园》 第四章 小鼓额

《我的田园》 第五章 葡萄之夜

《我的田园》 第五章 温煦的目光

《我的田园》 第五章 狩猎

《我的田园》 第六章 老驼

《我的田园》 第六章 秋歌

《我的田园》 第六章 深凹的眼

《我的田园》 第七章 思念

《我的田园》 第七章 米色风衣

《人的杂志》 第一章 秘籍

《人的杂志》 第一章 中年的功课

《人的杂志》 第一章 给我童心

《人的杂志》 第一章 友

《人的杂志》 第二章 那个夏天

《人的杂志》 第二章 追梦

《人的杂志》 第二章 酿酒师

《人的杂志》 第三章 雨梁

《人的杂志》 第三章 藏徐镇

《人的杂志》 第三章 热城

《人的杂志》 第三章 黄先生

《荒原纪事》 第一章 雨夜

《荒原纪事》 第一章 独蛋老荒

《荒原纪事》 第一章 溜溜

《荒原纪事》 第一章 魂魄收集者

《荒原纪事》 第二章 毒日头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出卖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半碗盐面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失恋者

《荒原纪事》 第三章 乌王

《荒原纪事》 第三章 煞神老母

《荒原纪事》 第三章 回头是岸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梦游者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营养协会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一幅画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流浪小记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静思庵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血脉与传奇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听潮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老人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农场与弟子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挚爱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双蛇结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从囚室到死谷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大鸟志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无边的游荡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黑煤屑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我的平原兄弟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英俊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闹市孤屋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惊变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深宅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荒芜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老羚羊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痴唱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淡水鱼的名声

正文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淡水鱼的名声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痴唱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老羚羊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荒芜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深宅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惊变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闹市孤屋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英俊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我的平原兄弟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黑煤屑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无边的游荡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大鸟志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从囚室到死谷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双蛇结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挚爱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农场与弟子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老人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听潮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血脉与传奇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静思庵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流浪小记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一幅画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营养协会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梦游者

《荒原纪事》 第三章 回头是岸

《荒原纪事》 第三章 煞神老母

《荒原纪事》 第三章 乌王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失恋者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半碗盐面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出卖

《荒原纪事》 第二章 毒日头

《荒原纪事》 第一章 魂魄收集者

《荒原纪事》 第一章 溜溜

《荒原纪事》 第一章 独蛋老荒

《荒原纪事》 第一章 雨夜

《人的杂志》 第三章 黄先生

《人的杂志》 第三章 热城

《人的杂志》 第三章 藏徐镇

《人的杂志》 第三章 雨梁

《人的杂志》 第二章 酿酒师

《人的杂志》 第二章 追梦

《人的杂志》 第二章 那个夏天

《人的杂志》 第一章 友

《人的杂志》 第一章 给我童心

《人的杂志》 第一章 中年的功课

《人的杂志》 第一章 秘籍

《我的田园》 第七章 米色风衣

《我的田园》 第七章 思念

《我的田园》 第六章 深凹的眼

《我的田园》 第六章 秋歌

《我的田园》 第六章 老驼

《我的田园》 第五章 狩猎

《我的田园》 第五章 温煦的目光

《我的田园》 第五章 葡萄之夜

《我的田园》 第四章 小鼓额

《我的田园》 第四章 四哥

《我的田园》 第三章 出城

《我的田园》 第三章 三口之家

《我的田园》 第二章 月下茫野

《我的田园》 第二章 女教师

《我的田园》 第一章 契约

《我的田园》 第一章 滨海之秋

《忆阿雅》 第六章 山中岁月

《忆阿雅》 第六章 寻找小屋

《忆阿雅》 第五章 出逃

《忆阿雅》 第五章 绝望和诅咒

《忆阿雅》 第五章 我的丛林

《忆阿雅》 第四章 关于粥的谈话

《忆阿雅》 第四章 胜利者

《忆阿雅》 第三章 泣哭的阿雅

《忆阿雅》 第三章 卢叔

《忆阿雅》 第三章 外祖母的故事

《忆阿雅》 第二章 爱与背叛

《忆阿雅》 第二章 两个父亲

《忆阿雅》 第二章 柏慧

《忆阿雅》 第一章 城市的夜晚

《忆阿雅》 第一章 阿雅

《鹿眼》 第三章 分别

《鹿眼》 第三章 父亲的海

《鹿眼》 第三章 我的初恋

《鹿眼》 第二章 林泉

《鹿眼》 第二章 那个岛

《鹿眼》 第二章 廖卫一家

《鹿眼》 第一章 大李子树·儿

《鹿眼》 第一章 小路

《鹿眼》 第一章 手捧鲜花的孩子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东巡·二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东巡·一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时间的皱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无可奈何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受命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圆心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分与合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夫妻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五千年的汤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信难求

《橡树路》 第三章 橡树之家

《橡树路》 第三章 雪地

《橡树路》 第三章 乳名

《橡树路》 第三章 穷人的诗

《橡树路》 第二章 自由落体

《橡树路》 第二章 庄家

《橡树路》 第二章 走失的王子

《橡树路》 第二章 捉仙女

《橡树路》 第一章 结识

《橡树路》 第一章 黑九月

《橡树路》 第一章 凶宅

《橡树路》 第一章 童话和城堡

《家族》 第五章

《家族》 第四章

《家族》 第三章

《家族》 第二章

《家族》 第一章

张炜你在高原审稿六记

你在高原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