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一幅画

1

  梅子问起我的工作情况,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怎么样,还适应吧?”

  “适应。”

  “很忙吧?”

  “还可以。”

  有一次岳父也问过类似的话,我也作了同样的回答。岳父语重心长:“年轻人要干一行爱一行,千万不能好高骛远。比如说你工作的这个营养协会吧,老同志很重视哩!现在老同志越来越多,他们起码要向你们搞一点咨询吧?”

  “是的,您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提供很多资料。”

  岳父不做声了。岳母笑嘻嘻的,两手合在一块儿走过来:“我这一段睡眠哪,就是不太好。”

  我告诉她:明天就能给她一个圆满的答复。

  结果第二天我就建议岳母经常摩擦脚心。我的话她非常重视,因为我现在是营养协会的人了。从那天起,我发现岳母有事没事就脱下鞋子摩擦脚心。我问她效果怎样?她说:“这得一点一点来,急了恐怕不行。”

  是的,急了不行。一切都是如此。

  不知怎么,那会儿我看着岳母就想起了布宁的《一棵老苹果树》:“满身雪花,蓬蓬松松,阵阵芳香/厉害的、羡慕你的蜜蜂和黄蜂/围着你嗡嗡叫,发出怡然自得的声响/亲爱的老朋友,你越来越衰老?/这不是不幸。请看,谁还能像你/有如此青春盎然的时光!……”

  上班路上,我发现自己真的在注意道路两旁或灰楼上搭的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我觉得它们像万国旗。我更多看到的,是破烂且颜色灰暗的粗布衣服、短裤或小孩子的尿布。这一段路自行车特别多,我不得不格外小心地走在人行道上。可是迎面来的,身后涌的,有时挤得简直没法下脚。阳光照在脸上,一种奇怪的城市气味将人包裹,四周各种各样的话语也无法分辨。远处的吵叫、歌唱,各种各样的争执,都混合在尖锐或嘶哑的车鸣中。在人群的簇拥下往前移动,与整座城市节奏一致,稍慢就要被后边的人撞上,稍快就会撞着前边的人。我只需要随着他们的脚步,像他们一样往前移动、移动。这倒使我想起了在那片平原和山区的奔波。我如今真的有点像这个城市的流浪汉——一种流浪的感觉突然涌上心头。我隐入人群,就像隐入了荒野;遁入街巷,就像遁入了丛林。这里的车声、人声,与原野上的风鸣树响混在一起。我又恍然进入了大山的皱褶,足踏海滩平原……

  走出小巷,走入宽大的街道。一阵阵的城市烟雾浓烈起来,吸进鼻孔的全是发黑变味的空气。偶尔有刺鼻的香水味飘过,那是浓妆艳抹的姑娘擦肩而过。她们漂亮鲜艳,这不由得让人感到纳闷:她们呼吸着这么浑浊的空气,在如此混乱的环境里,竟然还能长出这副模样,真是难为了她们。还有,她们竟有那么多心思搽脂抹粉,把脖子抹得又白又亮,而且画了蓝色眼影,再用定型发胶把头发搞得高高耸起。有的姑娘手提一个精致的小包,站在一个清静的角落,无望地观望着汹涌的人流。这使人想到国外那些有名的红灯区。我担心的是那些不知端的的外国人会凑过去搭讪。其实她们不过是在等一个朋友,或者干脆就为了站在那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大概她们自己也不知道。

  面对着这个光怪陆离的早晨,这个让人沉睡的城市,我有时很想放开喉咙喊点什么,可是我一句也喊不出。我只在朦朦胧胧中被人流裹挟着往前,比任何时候都更放松更随意。我这会儿心中时常涌现的,无非是一个浅薄的人所能产生的那一类痛苦。我常常有一种不合时宜的、切近而又遥远的、不曾间断的忧虑。想起阳子和这座城市里的朋友,那些正在忙着自己生活的可爱的人们,真是有点羞愧。我不知该走向他们还是背向他们。我想念这座城市的挚友,所有久违的挚友。我多想和他们在一起,继续我们之间曾经有过的那种热烈的、心高气远的生活。可是现在不能,现在似乎还不行——我得忙着上班呢。

  有一次我突然想起了一两个朋友:问梅子他们这一段是否来过?梅子说没有。

  我想他们或许在梅子上班的时候来敲过门。他们不知道我现在已经遁入了沸沸扬扬的市声,已经被它覆盖了。城市的泡沫沾在我的头发上、眉毛上,使我变成了一个白毛白发的老翁,拄着拐杖,被人牵引着在小巷里面游动。

  我最终走向了一个更为偏僻的迷宫小巷,那里有一个四合院,四合院里有一棵枣树,枣树下面有一个按时出来打太极拳的老头儿。

  2

  我一步跨进,小冷已经站在枣树下了。她好像等了很久,一见面就拍拍巴掌说:“天哪,现在才来。”

  我看看手表:“不是刚刚上班吗?”

  “大叔早出去了,就剩了我们两个了。走,到我们家看画去。”

  “上班时间?”

  “怕什么,走啊!”

  她上前就抓住了我的衣袖。我放下提包说:“等一等等一等。”

  我小心地检查办公室的门是否锁好,然后嘱咐她将院门关好。

  她说:“你这个人哪,心细。”

  这样说着,她走在了前面,风风火火向前赶。我觉得这很有趣。不过我仍然担心:我们一起走开了,头儿知道了会不会发火?小冷说:“你还挺像那么回事儿。”

  “怎么?”

  “上班么,”小冷笑着,“你以为他真的关心协会什么的?”

  “怎么不呢?”

  “他才不关心这个哩,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自传’。他想快些把这本书出版,像首长一样呢。”

  这并不出意料,但我还是有点儿吃惊:“他写了多久?”

  “写了好几年了,没事就写,再不就画几幅画儿。”

  我们走进了一个极为肮脏破乱的小巷。我以前也曾到过这样的巷子,这儿住了一些捡垃圾的人、掏粪工人或外地人临时搭起的窝棚。不过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红瓦青砖盖起的矮小屋子还是很规则地连成一片,中间是一道道窄胡同。如今它们被这座城市里铺天盖地的烟尘给弄得又脏又黑,成了一个颜色。这些小房子不知存在了多久,直到走进了内部才会突然感悟:这儿才是整座城市的心脏!而平时看到的宽敞马路、高大楼房,包括那些临街店面,只是这座城市的外壳,是它华而不实的包装。它的真正内核,它的瓤和内脏,正是这样的小房子和小胡同。成千上万的望不到边的小房子啊,就组成了这座城市最主要的部分。那些城里老户、市民,通常就是居住在这样的一片小屋子里。

  而我走入的,只是被分割成千千万万小空间中的一角。

  我给糊糊涂涂领进了门。就像在那个平原上见过的村庄一样,小房子室内要大大低于室外。我刚把脚探进黑洞洞的屋子,里面立刻应了一声:

  “谁呀?”

  我费力地适应着屋里灰暗的光线,看清了一男一女两个老人,一个坐在床上,一个坐在小得不能再小的方桌跟前。男的站起来,老太太还蜷在床上。

  “妈,爸,老师儿来了。”

  两个老人都站起。

  “我弟呢?”小冷问。

  “还不是找他那一伙去了!”老太太说。

  老人慌忙地倒茶。他们两个大约都有七十岁左右,由于屋子太小,他们显得很高大。我觉得自己的头差不多都要碰到屋顶了。整个屋子除了一个灶台、一个小方桌、一张床,几乎就剩不下什么空间了。后来我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个灰色的布帘,小冷把它撩一下,让我看到里面还有一间。不过那间更是小得可怜。那儿仅能容下一张小床和一个小凳子。小凳子边上放了一个长条木板,木板上方是一面小镜子、一些化妆用品。这大概是小冷偶尔回来过夜时住的。可是后来我又发现小床上堆放着一些男孩用的东西。我明白了:这里如今成了弟弟的寝室。小冷解释说,她若回来,弟弟就在外屋的小方桌下搭一张行军床。她说别看这儿睡得挤,比起左邻右舍,还算宽敞的哪。

  屋里有一股南瓜汤味,混合在一种酸酸的气息中。我不由得蹙了蹙鼻子。小冷说:“你闻到那种酸味了吗?”

  我没有回答。

  她说:“这是酥菜味儿。”

  “什么‘酥菜’?”

  “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啊?城里老户一年里有多半年吃‘酥菜’。”

  我觉得她在说“酥菜”的“酥”字时,使用了很重的卷舌音。这听起来就格外诱人。你会觉得那是一种秘不示人的菜肴。她快手快脚把我引到屋外小方桌旁的一个瓷坛跟前。打开坛盖,我立刻闻到了一股又酸又辣、甜丝丝的味道。她用筷子在里面捣弄了一下,床上的老太太发出了一声叹息。老头子说:

  “叉一些给老师儿带回,叉一些。”

  我觉得这个“叉”字也用得有趣。小冷告诉我:做“酥菜”是她的一个拿手活,有时候还要做给黄科长吃呢。

  “赶明儿吧,我做的时候你看着。”

  小冷把我引到她的屋里才小声说,她让我来主要是看一幅画的。说着就在床下的一个小柜子里翻来覆去地找,发出哗啦啦的声音。两个老人凑过来,又退到了一边。

  找了一会儿,小冷愤愤地把箱子盖上,喊:

  “弄到哪去了?我弟呢?他拿走了吗?”

  她妈“噢噢”两声,看了看老头子。老头子咳嗽着,到自己的床头下面拖出了一个扁扁的小箱子,又抱到里屋的小床上。小冷不耐烦地吭一声:“真是的!”

  一家人那种神秘样子让我觉得遇到了非同一般的、绝对重大的事情。她打开扁扁的小箱,原来里面是一个捆扎起来的塑料袋。塑料袋打开,让我闻到一股浓浓的樟脑球味儿。解到最后一层才露出了一小卷黄纸。大概就是它了。

  小冷在裤子上擦了擦手,把黄纸展开。

  那是一幅古画,上面画了几只虾。小冷的手颤抖着,点着虾:

  “认出来了吗?”

  “虾。”

  “咳,当然是虾。我是问,你知道这是谁的画吗?”

  我摇摇头。

  “齐、白、石!”

  我明白了。我明白小冷为什么急着让我到这儿来。她认为我可以辨别真伪。我问是否真的?

  “八成儿是,”她说,“你知道,这事儿不能让外人知道。你让最可靠的朋友来看一看好不好?有人出好几十万要买它,可有人半道出来砸锅,说这是一幅假画。要是假画,一万块俺也出手。要是真的,那就大发了。俺弟弟也出去找明白人,我让他老老实实等着,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事。你说是吧老师儿?”

  我没有吭声。我想到了阳子,答应让朋友来看看。不过我觉得有点纳闷的是:他们究竟从哪儿搞来这样一幅画?后来我终于忍不住问了。小冷白我一眼:“这你就莫管了,我弟弟那一伙嘛,他们也花了不少钱……”

  小冷最后还在反复叮嘱:不准告诉黄科长。

  3

  我答应要帮一下小冷,事后却有些后悔。因为我觉得阳子最不情愿做的就是这一类事。还有,我也不愿找那么多麻烦,而只想按时上下班,做点分内的工作。一句话,让我找阳子他们去鉴别一幅关系到“几十万”的古画,这就多少有点玄了。还有,这事儿也许阳子做不了,弄不好还要惊动另一个人,而这个人又恰恰是我长期以来就一直回避的人。我这次归来几乎是悄悄的,有人以为我还在东部海边那儿呢。

  想不到小冷一次又一次催促。看得出,这幅画对她一家有多么重要。尽管黄科长不愿在他的四合院里看到小冷的斜眼弟弟,可我发现他至少又来过三次。他的到来显然与鉴别古画的事有关。小冷差不多都要恳求我了。

  我只得去找阳子。

  阳子见了我大吃一惊:“你不是失踪了吗?”

  我笑了笑,告诉他终于又“上班”了,然后把事情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阳子说:“你原来是有事情要求我呀,要不你会一直藏着哪。”

  我向他解释:“我只想安静一段,想一个人待一会儿。你们每个人都有班可上,只有我一个人失业了。”

  “得了吧。不过以后你可千万不要故意躲着啊。”

  我催促阳子先做眼下的事吧。他同意了。

  我把他领到了那个低矮的小砖房子里。

  小冷像展示一件圣物似的,再一次把门闩上,只让我和阳子看那幅画。阳子反反复复研究,对着光亮看,又拿到暗处瞄,只差没用鼻子去嗅了。最后他拍拍手说:“我认为是真的。不过我还没有十足的把握。在我们这儿,这种事儿只有一个人能搞得通。”

  我知道他在说谁。我故意把话题岔开。可是小冷听得分明,开始一声连一声追问:

  “谁?你们说谁?”

  阳子没有看到我在使眼色,直通通地说出:

  “聂老。”

  我坐在了椅子上。是啊,聂老。那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当年就亲手做过很多假画。当然他现在年纪大了,已经洗手不干了。他曾经是一位声望很高的画家,现在一幅画也不作了。我几年前通过一位朋友认识了他,真是眼界大开。那位朋友是一位杂志编辑,他的爱人叫滨,一个非常美丽的少妇——聂老每个星期都要到滨那儿,直着眼看她半天,然后再回去。这个老人倔犟得很,谁的话也不听,只有滨说什么他听什么。他还许诺要为滨作一幅大画,这话说过有五六年了,却一直没有动笔。那时候由于我成了滨一家的客人,所以聂老对我还算客气。不过眼下我可不愿为小冷的几只虾去找那个孤僻老头,更不想去见滨。我只想安静一会儿,只想在这个春天好好安顿自己。我太疲倦了。

  可怕的阳子,扔下这样的一句话就走掉了。

  接下去是小冷的百般缠磨。她一定要我把这幅画送到聂老跟前。

  “求你了,不行吗?你把这个事情做成了,就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了。行不行啊?”

  我无言以对。我不愿成为任何人的恩人,只想安安静静的。但后来我终于妥协了。我伸出手说:

  “拿来吧,那幅画。”

  小冷不由自主地在裤子上擦了擦手。但她想了想又说:“这样吧,你先问明白了,等找到了聂老,他同意做了,我再把画给你。”

  这个精明谨慎的小冷,这一刻兴奋得两颊都红了。我能理解她。

  可是我却迟迟没有找滨。我知道这事儿只有滨才做得到。

  4

  这一天我正在犹豫是否去找滨,那个久闻其名的“静思庵主”突然来了。

  黄科长闻声出门,站在枣树下,夸张地拍着手说:

  “欢迎庵主,欢迎庵主!”

  小冷也一下跳起来:“你多久没来了呀,你!”

  庵主谦逊地笑笑。

  我从窗户上看得清楚:他中等个子,脸黄黄的,颧骨有点高,模样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要大得多。他的眼角耷拉着,显出一副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神气。暖融融的天气,他竟然还戴了一副白手套,这时正不急不慢地摘下。整个人看上去很有派头。他梳理了一个与脸型和年龄十分不协调的大背头,这使我觉得有点别扭。

  黄科长已经在急一声缓一声地喊我了,我只得走出去。

  黄科长在我们之间做了介绍。静思庵主平静地握着我的手:

  “久仰久仰,幸会幸会。”

  我也重复着类似的话。

  黄科长一手搭在我的肩头,一手搭在静思庵主的肩头,却在说给我一个人听:

  “怎么样,名不虚传吧?庵主年龄不大,却让我由衷地钦佩。他择友甚严哪。”

  静思庵主鼻子“吭吭”两声,不知是自责的声音还是谦虚的声音。

  我们三个一块儿到黄科长的办公室。庵主坐在最大的一张沙发上,跷着二郎腿,身板挺得笔直,不苟言笑。我发觉由于内在的紧张,他的嘴唇绷得很紧。黄科长在一边介绍说:“庵主很忙啊,他很少有时间走出来。他和一般人不一样,他的学识才叫渊博,懂得医学、植物学、书法、雕刻、手相学。是吧庵主?”

  庵主皱皱眉头,轻轻地“哼”了一声,未置可否。停了一会儿黄科长又问庵主:

  “听说过宁先生吗?”

  庵主点点头,呷了一口茶,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敲击桌面,若有所思。

  黄科长又谈起了我的经历,什么辞职呀,地质学院毕业呀,到东部开拓新的事业呀,回城后又加入了他的协会呀,说个没完。我不得不打断他的话。我发现庵主的脸上渐渐有了笑意。他站起来,在屋里踱步,看着墙上一幅又一幅画,好像从来没有看过似的。他偶尔伸出指头点划一下,说一句:“用墨很好。”再不就是:“闲章盖得不是地方。”“这里应该压一方印啊!”

  最后一句刚刚出口,黄科长一步跳过去:“有光,不能这样说!这是有讲头的啊!”

  黄科长一急就忘了叫“庵主”,而是直呼其名。这使我知道他叫“有光”。

  我问:“有光先生,您最近在忙些什么?”

  庵主背着手,微微把脸转过:“没什么,业余时间搞搞根雕、写几幅字而已。”

  我发现庵主少言寡语,却并非是腹富口俭的人,他大概在生人面前天生有一种拘束感。与他谈熟了,他的话就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少了。我们俩坐到了一块儿交谈起来。黄科长偶尔插一句,一会儿就伏到案上忙自己的事情去了。庵主一会儿问我认识这个吗?认识那个吗?他说的名字只有一二位听说过,但我一概摇头:认识那么多人,这就与黄科长所说的“择友甚严”相抵牾了。原来这个庵主热衷于交往名流,朋友多得让人吃惊。我渐渐发现这是一个古怪的人。我还发现一个秘密——这也是他与黄科长过从甚密的原因了——他可以替黄科长搞来很多所谓的“名人字画”,同时还是黄科长的热心读者,能适时送去激烈赞誉。他问我:

  “看过黄老‘自传’了吗?”

  一句话把我镇住了。我从来没听谁叫黄科长为“黄老”。我愣怔了一下才明白:“没有,还没来得及拜读。”

  “那你可得抓紧时间看看!”

  我点头。黄科长笑眯眯转过脸来:

  “庵主帮我一字一字订正过。当然了,回头老宁是要看的,我还要请他斧正……”

  我说:“不敢。”

  庵主接着背了一段“自传”。我惊讶地发现:他嘴里的这一段文字竟是如此畅美。

  庵主离开时紧紧握住我的手,眼睛闪着动人的光彩:“我们从今天起就算是朋友了。很好。相见恨晚。请多加关照。再会!”

  他说的都是书上的客套话,但因为热情烤人,又足以弥补那种刻板和不足。我把他送到门外。我的后面,黄科长和小冷却及时地站住了,大概他们有意让我和庵主增加一些接触。

  庵主再一次握着我的手:“我很重视你。我们将尽快见面。要知道——”说到这里他抬眼望着熙熙攘攘的巷子:“‘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啊!”

  这一句并非是对我说的,而仅仅是他自己的一句喟叹。叹过之后,他就头也不回地径直走去。

  我一直望着他的背影。他那梳理齐整的背头不知什么时候给搞乱了,但头颅却一直用力昂着……

  5

  很久没有见到滨了。

  当年我想在东部办一份杂志,通过滨的爱人联系了一家已经办得不耐烦的刊物。我们想用“过户”的方式把它弄到那儿去。就这样,我与滨结识了。

  第一次见她让我好一阵吃惊。我得说,我从没见过这样的人。她长得大大的,极其完美。闪着光泽的*肌肤、一对水灵灵的忽闪不停的眼睛,都让人一时无语。你怎么也想不到,在这座干燥酷热的城市里,竟然还会有这样水汽充盈的生物。接下去我还发现,她的性格比她的形象更有魅力。那真是爽朗热情,温和宽厚。她和爱人水乳交融,两人形影不离,嘘寒问暖;他们竟然能当着别人的面亲吻,却又不让人觉得是在模仿洋人。他们俩并排坐在那儿,大多数时间两手相牵;有时他们彼此忙里偷闲地、匆匆地看一眼,留下一个幸福的、不易察觉的微笑。总之她落落大方,一切都做得那么自然。她只是使人仰慕或爱恋。当然,她对任何男性都会有吸引力;不过对她只可以尊重而不可以亵渎。作为一个真正的好女人,我想滨的一生都不会有通常的那些男女麻烦,而只会像一个闪闪发光的物体摆在那儿,让人产生一种心甘情愿的景仰。

  我后来还曾在一个杂志社举办的酒会上见过她。在那种热闹场合,她好像比平时更加出众,简直是仪态万方。她有一刻由于要应酬一边的朋友把爱人给忽略了——突然想起来时就急急地找到,然后挽住了他的胳膊,把他拉到刚刚结识的一些女友旁边一一介绍。

  就是这样一位姑娘,却让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画家缠住了。我每当看到那个长着一缕白须、拄着一根拐杖颤颤巍巍踩着碎石路而来的老人,就有点不忍。滨总是眉开眼笑、一蹦三跳地扑过去,小心地扶住了老人。那时老人就把拐杖提离了地面,一下挽住了滨的胳膊,一只手还紧紧握着她的手,拍打抚摸:

  “我的孩子啊,我的孩子啊,我想你啊,想你啊。”

  “我也想你呀聂老。”

  就这样,她搀扶着聂老到屋里坐下,目中再无他人。聂老看着她,她也看着聂老,两个人手扯手坐在那里。这种注视至少要花去二十分钟。这之后聂老才提起拐杖,咳嗽着,弓着腰站起:

  “我回了,孩子,我该回了。”

  她的爱人也站起来,只把客人送到门口。聂老由滨搀着,送上很远的一段路。

  去找滨吗?我仍然拿不定主意。Txt小xiaoshuo说天堂w w w/xiao shu Otx t.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文

你在高原诞生记

张炜你在高原审稿六记

《家族》 第一章

《家族》 第二章

《家族》 第三章

《家族》 第四章

《家族》 第五章

《橡树路》 第一章 童话和城堡

《橡树路》 第一章 凶宅

《橡树路》 第一章 黑九月

《橡树路》 第一章 结识

《橡树路》 第二章 捉仙女

《橡树路》 第二章 走失的王子

《橡树路》 第二章 庄家

《橡树路》 第二章 自由落体

《橡树路》 第三章 穷人的诗

《橡树路》 第三章 乳名

《橡树路》 第三章 雪地

《橡树路》 第三章 橡树之家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信难求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五千年的汤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夫妻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分与合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圆心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受命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无可奈何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时间的皱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东巡·一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东巡·二

《鹿眼》 第一章 手捧鲜花的孩子

《鹿眼》 第一章 小路

《鹿眼》 第一章 大李子树·儿

《鹿眼》 第二章 廖卫一家

《鹿眼》 第二章 那个岛

《鹿眼》 第二章 林泉

《鹿眼》 第三章 我的初恋

《鹿眼》 第三章 父亲的海

《鹿眼》 第三章 分别

《忆阿雅》 第一章 阿雅

《忆阿雅》 第一章 城市的夜晚

《忆阿雅》 第二章 柏慧

《忆阿雅》 第二章 两个父亲

《忆阿雅》 第二章 爱与背叛

《忆阿雅》 第三章 外祖母的故事

《忆阿雅》 第三章 卢叔

《忆阿雅》 第三章 泣哭的阿雅

《忆阿雅》 第四章 胜利者

《忆阿雅》 第四章 关于粥的谈话

《忆阿雅》 第五章 我的丛林

《忆阿雅》 第五章 绝望和诅咒

《忆阿雅》 第五章 出逃

《忆阿雅》 第六章 寻找小屋

《忆阿雅》 第六章 山中岁月

《我的田园》 第一章 滨海之秋

《我的田园》 第一章 契约

《我的田园》 第二章 女教师

《我的田园》 第二章 月下茫野

《我的田园》 第三章 三口之家

《我的田园》 第三章 出城

《我的田园》 第四章 四哥

《我的田园》 第四章 小鼓额

《我的田园》 第五章 葡萄之夜

《我的田园》 第五章 温煦的目光

《我的田园》 第五章 狩猎

《我的田园》 第六章 老驼

《我的田园》 第六章 秋歌

《我的田园》 第六章 深凹的眼

《我的田园》 第七章 思念

《我的田园》 第七章 米色风衣

《人的杂志》 第一章 秘籍

《人的杂志》 第一章 中年的功课

《人的杂志》 第一章 给我童心

《人的杂志》 第一章 友

《人的杂志》 第二章 那个夏天

《人的杂志》 第二章 追梦

《人的杂志》 第二章 酿酒师

《人的杂志》 第三章 雨梁

《人的杂志》 第三章 藏徐镇

《人的杂志》 第三章 热城

《人的杂志》 第三章 黄先生

《荒原纪事》 第一章 雨夜

《荒原纪事》 第一章 独蛋老荒

《荒原纪事》 第一章 溜溜

《荒原纪事》 第一章 魂魄收集者

《荒原纪事》 第二章 毒日头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出卖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半碗盐面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失恋者

《荒原纪事》 第三章 乌王

《荒原纪事》 第三章 煞神老母

《荒原纪事》 第三章 回头是岸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梦游者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营养协会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一幅画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流浪小记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静思庵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血脉与传奇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听潮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老人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农场与弟子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挚爱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双蛇结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从囚室到死谷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大鸟志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无边的游荡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黑煤屑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我的平原兄弟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英俊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闹市孤屋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惊变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深宅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荒芜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老羚羊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痴唱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淡水鱼的名声

正文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淡水鱼的名声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痴唱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老羚羊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荒芜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深宅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惊变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闹市孤屋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英俊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我的平原兄弟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黑煤屑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无边的游荡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大鸟志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从囚室到死谷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双蛇结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挚爱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农场与弟子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老人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听潮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血脉与传奇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静思庵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流浪小记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一幅画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营养协会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梦游者

《荒原纪事》 第三章 回头是岸

《荒原纪事》 第三章 煞神老母

《荒原纪事》 第三章 乌王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失恋者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半碗盐面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出卖

《荒原纪事》 第二章 毒日头

《荒原纪事》 第一章 魂魄收集者

《荒原纪事》 第一章 溜溜

《荒原纪事》 第一章 独蛋老荒

《荒原纪事》 第一章 雨夜

《人的杂志》 第三章 黄先生

《人的杂志》 第三章 热城

《人的杂志》 第三章 藏徐镇

《人的杂志》 第三章 雨梁

《人的杂志》 第二章 酿酒师

《人的杂志》 第二章 追梦

《人的杂志》 第二章 那个夏天

《人的杂志》 第一章 友

《人的杂志》 第一章 给我童心

《人的杂志》 第一章 中年的功课

《人的杂志》 第一章 秘籍

《我的田园》 第七章 米色风衣

《我的田园》 第七章 思念

《我的田园》 第六章 深凹的眼

《我的田园》 第六章 秋歌

《我的田园》 第六章 老驼

《我的田园》 第五章 狩猎

《我的田园》 第五章 温煦的目光

《我的田园》 第五章 葡萄之夜

《我的田园》 第四章 小鼓额

《我的田园》 第四章 四哥

《我的田园》 第三章 出城

《我的田园》 第三章 三口之家

《我的田园》 第二章 月下茫野

《我的田园》 第二章 女教师

《我的田园》 第一章 契约

《我的田园》 第一章 滨海之秋

《忆阿雅》 第六章 山中岁月

《忆阿雅》 第六章 寻找小屋

《忆阿雅》 第五章 出逃

《忆阿雅》 第五章 绝望和诅咒

《忆阿雅》 第五章 我的丛林

《忆阿雅》 第四章 关于粥的谈话

《忆阿雅》 第四章 胜利者

《忆阿雅》 第三章 泣哭的阿雅

《忆阿雅》 第三章 卢叔

《忆阿雅》 第三章 外祖母的故事

《忆阿雅》 第二章 爱与背叛

《忆阿雅》 第二章 两个父亲

《忆阿雅》 第二章 柏慧

《忆阿雅》 第一章 城市的夜晚

《忆阿雅》 第一章 阿雅

《鹿眼》 第三章 分别

《鹿眼》 第三章 父亲的海

《鹿眼》 第三章 我的初恋

《鹿眼》 第二章 林泉

《鹿眼》 第二章 那个岛

《鹿眼》 第二章 廖卫一家

《鹿眼》 第一章 大李子树·儿

《鹿眼》 第一章 小路

《鹿眼》 第一章 手捧鲜花的孩子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东巡·二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东巡·一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时间的皱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无可奈何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受命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圆心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分与合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夫妻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五千年的汤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信难求

《橡树路》 第三章 橡树之家

《橡树路》 第三章 雪地

《橡树路》 第三章 乳名

《橡树路》 第三章 穷人的诗

《橡树路》 第二章 自由落体

《橡树路》 第二章 庄家

《橡树路》 第二章 走失的王子

《橡树路》 第二章 捉仙女

《橡树路》 第一章 结识

《橡树路》 第一章 黑九月

《橡树路》 第一章 凶宅

《橡树路》 第一章 童话和城堡

《家族》 第五章

《家族》 第四章

《家族》 第三章

《家族》 第二章

《家族》 第一章

张炜你在高原审稿六记

你在高原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