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杂志》 第三章 藏徐镇

1

  那个讲习班结束后,淳于黎丽就把写成的东西交给了我。他人看来这会是一些相当单调的文字:描述对象永远是藏徐镇周边二十多公里的那么一小块地方。然而我却认真地看了这份“作业”。它稍稍出乎我的预料:精当、简约,有一种潜隐的激情。作者已经长大了,可她的心灵仍像孩童一样纯洁甚至稚气。这有点像她这个人,端庄中透出纯稚和清丽;她那双多少有点肃穆的、冷冷的目光,会使大多数人感到费解——可在我眼里,它的含意是清晰的。

  我在那一段时间或者说更长的日子里,总想回避那条青砖铺成的巷子。我甚至不愿看到那个铜雕——从铜雕那儿往右一拐就是……我仍然记得的那个小宿舍,光线暗淡、幽静,有一股难以言喻的人生的温馨。

  她说我是来自老家的兄长。我在心里叮嘱自己:听到了吗?你可千万不要莽莽撞撞的、千万不要让她失望啊!你身上满是瑕疵,而你在漂亮女人面前会本能地伪装得那么好——索性就这样伪装下去吧,尽管这有点虚荣和说不出的别扭!如果这个时候心弦松弛,游离出不和谐的音符,那就可笑了。日积月累的经验以及自我苛刻自我约束,还有一种关于两性关系方面的模模糊糊的信念,一旦顷刻瓦解,就会长久地折磨我……吕擎和阳子像期待一个现代神话那样注视我,究竟希望我成功还是失败?吕擎所深恶痛绝的“冷酷”和“伪善”,我此刻又离开了多远?

  “我想家了,想回家去了。”她说。

  我们全都一样!在心的深处,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呼唤:回啊……我不能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若无其事地待下去……我没法漠视那声声呼唤,无法抵御。那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它让我们焦灼不安。我曾因此想把自己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全都领走,领到我记忆中的那棵大李子树下,领到那座茅屋旁边。

  有过吕擎和阳子关于她的那次深谈之后,我不由自主地就要陷入回忆,回忆自己与淳于黎丽相识的整个过程,从头至尾地想一遍。我们也有过不愉快,可我们谁都没有抱怨对方。不管怎样,我们之间并非一种暧昧的关系,兄长和同乡,老师和学生,中年男子和敬慕者,伪君子和颇有心计的孩子,一对被新潮与传统淹个半死的人……特别是后来,当我知道了她是一个孤儿,只身走入了茫茫人海,即产生了说不出的怜惜和慌恐。该怎样对待一个孤儿?我在想自己肩负着多么巨大的责任——既无法拒绝自己走近,“伪善”也就乘机登场了,无论开多么窄的门,它还是要挤进来……我一遍遍提醒自己:她把一切信任都交给了你,她是一个真正的孤儿。还有,她这么脆弱,嫩生生的,而你却是个老苍苍的男人,被世俗的污泥涂抹得肮脏不堪……

  如果面对的是重若千斤的信任,每个人都会望而却步的,只有我在迎头赶上。这就是一个现代人的愚蠢,其深层原因可能十分费解……总之,究竟怎样做才能对得起一个美丽纤弱的孤儿,这成了一块沉重的磐石,让我背在了身上。她像一枚绚丽的石榴,令人注目地结在一棵孤独的枝条上。她渴望再生,已经成熟。她让人既望而生畏又垂涎欲滴。

  我在黑暗中往前摸索。有一天我强烈地记起了她。那时已经是深夜,我从朋友那儿归来,走到半路,一抬头看到了那座铜雕。我久久看着它伸出的手臂——它这会儿正像路标一样指引了一个方向,于是我就拐到了那条巷子里。一片夜色里,我觉得有一些粉红色的苹果花瓣像雪花一样缓缓坠落,把我埋起来、埋起来,像温柔的手掌一样抚遍了全身。我睁开眼睛,用力地辨认着眼前的路径,又清清楚楚看到了脚下的青砖,砖缝里生出的绿草……我轻轻往前,像害怕自己的脚步声。但我没有敲门,就那样伫立良久,沉浸在夜色里。我想告诉她:我是来告别的。

  淳于黎丽继续交来“作业”。文字的河流洇湿了我。我终于决定把她介绍给身边的朋友,这会让人有一种阳光下的坦然。吕擎和吴敏,阳子小涓他们都先后结识了她。梅子觉得她真是漂亮,对她有一种过分的客气。我说这是那个培训班上最聪慧的一个学生。阳子伏在我耳朵上说:“真是一个第三者胚子啊。”我严厉制止:“不许你这样说她。”

  在夜晚,我想的是怎样离开这座城市,回到北方。夜晚,这种感受再清晰没有了。这座城市里的一切都纠结起来,纷纭沓至,一会儿涌来一会儿消失……我在此地生活了这么久,到这个夜晚为止,我和这座城市已经结成了奇怪的关系:依存的,敌对的,共谋的,暧昧的……我们之间有什么正在滋生和死亡,我不知道,没法回答。谜一样的、幸福的过去和未来;谜一样的诱惑和无以言表的厌恶以及恐惧……那种难以解脱甚至可以和死亡匹敌的幸福、拒绝、向往和悲伤!我不愿回忆那么多的白天和夜晚,因为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我正远离那些指责和挑剔,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经历过的一切。它们像网一样,把我整个儿罩住。

  我舒展着她的文字,却因此而更加思念那片原野。我知道自己永远都不会对那片土地厌倦,即使有一天会变得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在我的田园面前,我永远都是自卑的,那么肮脏、那么浑浊……

  这个来自藏徐镇的姑娘,她如同那片原野的使者,又如同它的化身。

  2

  她刚刚二十多岁,可是她把淳于家族的宽容和执拗以及不可理解的深邃,都多多少少地继承下来了。很快,她对我的离开变得敏感。因为我的远行常常没有目的也没有归期,一走就是很久,有时又会突然回到城里,让她大吃一惊。她那时就用奇怪的眼神盯住我,像逗我,又像对我的突如其来隐含着严厉的指责。

  整个旅程变得更加急促,来去匆匆,有时脸也顾不得洗一把就启程上路。我想象中自己的未来可能是这样一个形象:大步奔跑,慌不择路,荆棘划破了衣衫,头发又脏又长……好像总有一个声音在前面隐隐地呼唤:“快跑、快跑,我们已经在这里等了你很久……”旅途上常常梦见梅子:她手扯小宁走在拥挤的街道上,热汗涔涔,前额上粘着湿漉漉的头发……这时候我常常惊坐起来,一颗心怦怦狂跳,剩下的时间怎么也无法入睡了。迷蒙中,一些呼喊与梦境交替出现,似幻似真,让我黎明时分长时间站立在十字路口。可是当我踏上遥遥归途,又会充满了疑惑,返身探询,久久地盯住另一个方向……我的脸上深皱纵横,胡楂越来越硬,头发开始有了一缕缕银丝。

  归来时,我会与这座城市紧紧相拥,一声不吭。此时此刻,我心底会泛起一个新的惊喜:原来这里也是另一片野地。野地的心跳动不息,呼应着我心中的每一句话,像我一样热烈和急切。没有任何语言,已经不需要了。我们只紧紧地相依。这种巨大的冲动和拥有像海潮一样,要等待它慢慢退去。

  我又见到了淳于黎丽。她仰脸看着我,像看一个陌生人,一只手仿佛要抚摸我有了银丝的鬓角,抬到我的耳侧那儿又赶紧放下了。

  我注意打量起来,发现她有点瘦了,眼窝凹下去。可是这反而使她有了一种特异的神情,更加楚楚动人。我一句话也说不下去,因为不知说什么才好。分手时我走了一条无灯的小巷。这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在黑色里往前摸索,走得慢极了。我的腿真像拴了沉重的铁锚一样,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艰难。人为什么需要爱、需要致命的友谊、亲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呢?为什么要在他的不幸之上再加一重或多重的不幸?人为什么要注定忍受这种没法忍受的折磨?为什么自愿成为一个踏进陷阱的人?每个人都可怜而又不幸,每个人都一样……我伤害的人不该原谅我,如果我伤害最深的人恰恰都是最爱的人,那么这种伤害究竟是多大的罪孽?我有勇气在未来接受一种报应吗?真的会有那么一天吗?如果那一天到来时,我能够承受吗?

  我回到了自己的小窝。

  一天、两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差不多过了一个月,没有她的任何消息。我再没见到听到她的一字一声。我沉默着。一种怅然若失的满足,一种奇怪的放松感。但有时也难免长长地叹气。深夜里我极少失眠,睡得很香。可惜这样的日子没有多久,一种深深的甚至是比先前强烈几倍的渴望,又从心底泛起。我想看看她,哪怕是听到她的一点声音——梅子发觉我在喃喃自语,问:“你夜里喊什么?你哪里不舒服吗?”

  深夜醒来,我会走到院子里,坐在冰凉的石头上吸烟。最初的那种轻松感只偶尔出现,后来则完全丧失,代之而来的是真实的担心。我接不到她的一字、一声、一句,听不到她的一丝呼唤。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一个个平平常常的日子,我在家里翻弄一本老先生的书——这正是那本关于东夷族的著作。关于东部沿海那个古老小城的故事看得我头脑昏沉。我在这些谜一样的古旧词语堆成的丘陵间来复奔走,钻着几千年前陌生而又熟悉的古城街巷,寻觅、探究,两眼迷茫……我注意到自己对考古学日益增长的兴趣,还有对人种学、对那些拗口的古文字的嗜好;这悄悄发生的一场变化一度使我沉下心来,并驱逐了烦腻。它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好像从未像现在这样专心致志。我在寻找一个家族。我感到奇怪的是一次精神的知遇竟给我带来了这么大的改变,让我一时丢掉了浪漫的涂抹,只着迷于拼接和收拾陈旧的纸页。我发现这个家族有奇怪的特征、谜一样的秉性;他们多么执拗!他们突然之间就可以作出一种残酷的、义无反顾的决定……这一天我从深夜看到黎明,最后看得头痛,两眼昏花,正试着站起来,一阵眩晕使我差一点跌倒——就在这时有人敲门。我扶着墙壁,镇静了片刻,蹒跚着去开门。

  淳于黎丽!

  我一下倚在了门框上。她握住了我扶门的手,“你的脸这么黄,怎么了?你病了吗?”

  我微笑着。我想我的脸色一定是蜡黄的。

  我又闻到了熟悉的喘息声和丁香花的气味。

  “我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差不多把全身的力气都使尽了……我甚至想去找一个平庸的、牢靠的人过日子了……可是我失败了。我失败了,就什么都完了。我天天夜里睡不着,想你和你的话。这次我承认你说得对:我们淳于这一族都拗极了。所以我们常常不会有更好的命运。我甚至想……”

  我定定地望着她,害怕她说出什么话。

  “我真想永远离开这儿。人在这座城市太苦了,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要一次次离开……”

  我没有说话。我不想问她遇到了什么坎坷:工作上的?生活上的?这似乎多余。我又一次感到了一种不能承担的沉重——这并非一个人的力量和强度所能迎接的沉重。不过它这会儿真的压在了我的肩头。我本能地缩了一下肩膀,像害冷一样,打了个颤抖。

  做一个兄长可真难,我既没有拒绝也没有首肯。可我心里明白要挣脱什么,我已经忍到了一个极限。

  几天之后,阳子急匆匆地找到我说:“你看,事情要糟了。”

  “怎么了?你慢慢讲。”

  “你看,我说她是天生的第三者胚子,你还不信。有一天我亲眼见她和一个大男人在一起散步……”

  “散步!这不说明什么……”

  “不,他们坐在石凳上,坐得很近。我对这点可有绝对把握——我要为你负责。一般关系是不会这样的。他们……后来我就离开了。”

  我摇着头,心里却想到了那个紧紧关闭的小门。心上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有点发冷。阳子看着我。他又说了一句什么,我没有听到。他走开了。

  一种沉重从肩头一点点卸去,覆盖全身的却是更大的悲凉和绝望。这一次,我想她会获得“成功”。这好像已经没有任何疑问了。

  最后一点希望安慰着我。我在屋子里踱来踱去。我想到菜市场买买菜,做些琐碎的事情;后来我又去找吕擎。我学他那样在沙袋上狠劲儿击拳,直打得满身汗水,脱了上衣……

  我在挂念着一个弱小的、淳于家族遗留下来的生命,她美丽而孤单,那么忧郁,也许是这个家族最后一个娇弱而执拗的生命了,她就在这座城市里,与我相距咫尺……但我还是忍住:一定不去,一定不要去敲那个窄窄的小门。

  秋叶飘落下来。可怕的冰凉的秋天恰恰在这个时刻来到了。一天黄昏,阳子突然找到我,递上一封糊得严严实实的信。

  我急急地撕开,像是预感到了什么。

  阳子在一边问:“怎么样?她的?”

  我只瞥了一眼,就抬腿往外跑去。阳子也跟在了身后。

  我们一直跑向了医院——她信上说在医院里等我……天哪,她竟然在那个地方等我!

  一个护士,像淳于黎丽差不多年纪的姑娘,坐在那儿。她握着床上蜷曲的病人的手,正用询问的目光看着。淳于黎丽见了我,立刻点点头,说话有点困难了。护士站起离开。阳子也跟上她出去了。

  她示意我离近点。她看着我的胡楂,我的脸。她很平静。这样过了半晌,她说:“对不起……”

  她是突然晕倒的,而后被人送到了这里……我不敢说什么。“我本来不想告诉你,可是忍不住,因为在这座城市里我还有一位兄长呢。他们把我弄醒了,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糟了,我又失败了。那一天,我眼前一黑就跌倒了……他们把我抱到医院。”

  “你到底怎么了?你该告诉我。”

  “算了。我告诉你的就是两个字:失败。”

  这天她不愿我很快离开,一直让我坐在床边。她谈那本秘籍,谈莱子古国,寻问我东行的事情。

  3

  藏徐镇成为我命中的一个滞留地,有关它的谜语也许足够我花上一生才能破解。它大概会一生一世都吸引着我,让我一次次放弃手边的事情走向了它。

  这期间我特意与科学院一个研究古航海史的朋友同行,一直在那儿住了很长时间。我们发现镇子上最多的姓氏就是徐和淳于。而且后来我还惊喜地发现:那个著名美学家淳于云嘉也是由藏徐镇迁出去的,她的家上溯三代还是这儿的一个望族。其余的姓氏就是贾、赵等,有些大姓氏在镇子上反而成了少数。据老人讲,藏徐镇西北那片荒凉的高地叫“殷山”,而今的殷山遗址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地。殷山脚下原来有一座古老的小城,叫做“思琳城”。它就是古代各种文人学士汇聚之城,在当年被称为“百花齐放之城”。大约在汉代,该城的王炔起兵反王莽,才招致了毁城之祸。毁城时人们四散逃亡,一批人向西,一批人向南。其中的淳于和徐姓也就逃到了现在的藏徐镇。当时它只是一片橡林,荒无人烟。逃离思琳城的这批人在这儿搭起了茅屋,繁衍后代。开始他们隐名埋姓,几代之后才恢复原来的姓氏:淳于和徐。从古籍上看,最多的一拨人不在藏徐镇,而是远涉大洋到了东北,其中的一些人在关东扎下了根,后又穿过东北大平原,渡过黑龙江,远达外兴安岭,流落到了今天的斯塔诺夫山脉那一带……当然,这些已经是十分遥远的往事了。

  我不止一次长途跋涉到殷山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竟是一片旺盛的花生田、高粱玉米,好一片沃土!看不见城的影子,而且也没有文物保护的标记。离思琳城遗址东南三十多公里远,有一座高高的土堆,那就是东莱古国残留的一段城墙。当年思琳城与东莱古国是一种什么关系?整个东部沿海的东夷族又从哪儿迁来?他们如果是沿海的土著,那么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消亡?

  我的好奇心被一次又一次撩拨起来,思绪从东部沿海、从夷族,再从齐国都城临淄到大兴安岭、贝加尔湖、斯塔诺夫山脉……最后又落在老铁海峡——使我大惑不解的是,思琳城被毁之初,这一族人为什么翻过老铁山一直向北,穿过如此辽远的土地和高山峻岭,历尽艰辛,到达蒙古的喀刺沁左翼,然后又一直向西向北,直踏上了贝加尔湖的南岸?这到底是为什么?或者他们走的是另一条路线:绕过了大半个渤海湾,经大沽、秦皇岛北移……他们难道是寻找一条故道、寻找着一条旧路?从他们这次大迁徙的路线上,可否探寻一个种族的来路?

  在任何一位古航海研究者那里都不难弄懂:很久以前并没有“老铁海峡”,因为那儿当时还没有发生陆沉,整个大陆连成了一个板块。一些古代游牧民族从遥远的北方南迁,就可以穿越一整片的大陆。那一片大陆断裂并形成海峡,大约应该在夏商之际,或者更晚一点。也可以推断,东夷各部族的形成当在夏商之前,一支游牧民族在很早的时候就从斯塔诺夫山脉、贝加尔湖一带向南迁徙……当年的莱子古国可能属于莱夷族中最强大的部族。夷族的组成,应该是由若干胞族聚组而成的整体,它当年聚居的区域相当辽阔。它的势力在相当于夏代的时期大约已经蔓延到渤海海岸;某一个时期其势力的扩张,似乎向南延伸到了龙山文化的中心地带。至于在青铜文化高度发展的阶段,它究竟具有怎样的地位还难以明确,但可以断言,它和龙山文化确有着某种血缘关系。

  我的目光一直注视着莱夷族,因为我觉得思琳城只是当年东莱古国的一个小城,而我的出生地又离这个“百花齐放之城”不远。我和淳于黎丽同属于莱夷后裔,这大概是没有问题的。于是寻找先人的来历和血脉——一种急切而奇特的欲望就一直支配了我。我想我们必须寻找过去的一个基本脉络,必须如此。我想象着最初这支英武慓悍的民族直达贝加尔湖南岸,穿过蒙古大平原一直向南,最终到达海角的情景。这是何等的气派。他们英勇善战,长于骑射、养蚕、植桑,最早发明了炼铁术。今天“老铁海峡”之称谓就与莱夷族当年的冶炼有关。至今,在思琳城遗址西北十几公里处还有一处战国时期的炼铁基地。当年的人就是从老铁山寻找铁矿石的。

  强大的东莱古国,强大的部族之谜紧紧地缠住了我。我搞来了无数的古籍,还找来了俄国人马克的书。我对一处又一处古遗址发生了兴趣,不得不留连徘徊在东部平原上一座又一座城市的博物馆里。当我从东部城市回来的时候,满脑子都是那个擅长骑射的游牧民族的传奇,他们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秦始皇三次东巡都来到东夷族的莱子古国,并在那里攀登莱山,祭月主祠。他为什么要连连东巡?答案非常简单,就是寻找“长生不老药”。果真如此吗?是的,这只是部分原因。但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主要人物,竟是当年思琳城的一位方士,这个人的名字叫徐巿(福)。统一中国的嬴政王秦始皇把了不起的希望寄托在方士徐巿身上……

  从这历史的迷雾中,我倾听着马蹄和号角。我终于明白,秦王频频东巡的一个重要目的还在于炫耀武力。他第二次东巡不是在琅琊台下杀掉了四百多个儒生吗?其实杀掉的又何止于儒生。强大的、永不屈服的氏族在秦王暴力之下英勇反抗,用各种办法维护民族的尊严。他们因此而遭到了屠杀。这从那个“百花齐放之城”的演变史上就可以看出端倪。随着秦国东进,各国风声渐紧,远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齐国的稷下学派就已开始转移。他们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荀况、韩非子,都相继到达思琳城。先是讲学,后来有的还长期居住。淳于一族的淳于髡则是在更早的时候接触稷下学派的。

  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可是直到临死的那一天,还是对永不屈服的东部沿海的夷族耿耿于怀——我相信是这样。当我西去长安,站在发掘出的秦始皇陵墓外围的陶俑方阵面前,还是不由得大吃一惊。那时我揉了揉眼睛,发现所有的陶俑都全部面向着东方……

  在秦始皇的心目中,东方夷族有多么可怕。那些陶俑茫然东望。一种等待、一种恐惧,还是一种仇视呢?我站在陶俑方阵面前久久地沉思。我那时更多地想到了淳于家族,想到了东莱古国,想到了强悍的游牧民族,以及他们最初也是最后的落脚点:海角。

  旅途中,无法安睡的一个个长夜里,我就靠翻阅搜寻到的各种资料打发时光。我在破译一个接一个的谜语……我惊异地发现,即便是残暴的秦王,即便他对那个“百花齐放之城”恨之入骨,一度也无可奈何。东巡之前他曾将咸阳城内几百个儒生全部杀掉,还将全国的博学之士集中到咸阳的一条山谷里活埋、砍杀,可是仍然有一大批学人东迁,经齐地进入了思琳城。他们,还有在思琳城早已定居的方士学者们,秦王一根毫毛也未伤及。我不知道冥冥中有什么在震慑秦王。那是一座怎样的城、一块怎样的土地?它凭借了什么力量抵抗着亘古罕见的残忍与暴力?我今天已无从知晓了。直到后来,秦始皇第二次东巡,在琅琊台下杀掉的几百个儒生中,仍不包括思琳城的那些方士学人;他们更有可能是秦王一路上捕捉的敌对势力,是亡齐的贵族。当年的那场屠杀将琅琊台下的一大片泥土都染红了。我曾在琅琊台下久久徘徊。这里如今稼禾茂长,灌木密不过人,有的乔木极其高大,足有三四十米高,直径可达半米多。这是鲜血滋润出的一片土地。我在那里沉默良久,用脚丈量着这片深褐色的土壤……那一次我沿曲折的东海岸北上,过芝罘、绕蓬莱,直达海角最西部的屺砪山头。

  远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灭掉齐国之前,在齐与东夷的无数次激烈冲突中,有很多东莱人就是被逼迫到大海边缘,再也没有退路,就从这屺砪山头的悬崖上跳海身亡了。血水染红了屺砪山下大片的礁石。就是这样一个刚勇耿直的民族,自从贝加尔湖南迁,再到思琳城,一直经历着与炎帝和黄帝部落的残酷激烈的争夺。狄族从西部入侵,他们就不断地后退,退到莱山、莱芜、临淄,最后又越过了胶莱河。他们只剩下了东部沿海这一片平原,只剩下了海角,终于再也无处可退——身后就是大海。在一场场血腥的围剿下,他们用血肉之躯夯向了敌军,固守着自己的最后家园。

  莱夷人当年骑着瘦马来到海角时,这里还是一片蛮荒之地,而狄族远在青藏高原。这里是他们开拓的疆土,是他们的血汗浇灌的家园。狄族瞄上的是这里的渔盐之利,他们扬言要把东夷人赶到大海里去喂鱼。狄族人没有做到。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再一直到秦二世、到汉代,也仍然没能把夷族人赶到大海里去。这期间他们尽管向北方举行了一次回归故土的大迁徙,但一大部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留下来的一支人就组成了今天的藏徐镇。

  而思琳城中的另一批人,即以徐巿为首的那些方士学人却焕发出灿烂的想象,提出为秦王寻找“长生不老药”。他们遥指“三仙山”,骗走了辎重,乘大船远涉重洋,最后到达了瀛洲……

  我需要搞清的是思琳城毁城之前,更早的那段史实,而不仅仅是思琳城毁灭的原因。我想知道在莱夷古国最兴盛的时期,他们与狄族那一次次最严酷、最激烈的争夺;我还想探知思琳城毁城后返回贝加尔湖南岸的那一支人马——这一英勇慓悍的游牧民族是怎样从遥远的北方迁徙到东部沿海、他们在遥远的北方居住的情况、究竟有多少人、而后又散落在世界的何方?他们最初为什么要开始这场遥远的跋涉?

  一切似乎都是淳于黎丽引起的,一切又似乎有着更深的动因。我想这最终也还是血脉的召唤。不过淳于黎丽的确连接着整个淳于家族,连接着我们的神奇的历史;我终于明白了如今的思琳城既通向藏徐镇,又通向昨天的游牧民族。长长的源流,长长的历史。我一次次被先人的业绩所感动,被淳于云嘉和淳于黎丽的先人淳于髡、淳于越的壮举所震撼;还有远涉重洋的徐巿——他那杳无音信的三千童男童女……说不尽的悲惨故事,一场场争斗、耸人听闻的跋涉、在历次战争中所付出的鲜血。这一切都由不能更改的命运所决定,由一个家族、一个部落的血脉所决定。

  在古代,氏族内部是绝对禁止通婚的,所以每个部落都必须包括两个胞族以上;而随着部落的增加,每个胞族又可以割裂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这样,几个胞族又会组成一个新的部落。部落的名称多半是偶然发生的,而不可能全是有意选择的。亲属部落间的联盟,常常因为短时间的需要而结成;出于种种复杂的关系,各种各样的姓氏也就产生了……

  总之对东部莱夷民族的探寻、对这一个又一个谜的破解,已经构成了我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我长途跋涉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的先人在近代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我知道后来也正是莱夷族的后裔开发了整个大东北。他们具有开拓和迁徙的秉性,不断地寻找。他们坚强不屈,在强暴之下也永不屈服。

  我渴望的就是这种家族神采。但愿我的不安和寻找、那种难以遏制的奔走的渴念,正是由这个遥远的、与我有着血缘关系的部族所赐予的。我将在这场追赶中确立自己的修行。T-xt-小-说-天.堂wW w.Xia oshuotxT.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文

你在高原诞生记

张炜你在高原审稿六记

《家族》 第一章

《家族》 第二章

《家族》 第三章

《家族》 第四章

《家族》 第五章

《橡树路》 第一章 童话和城堡

《橡树路》 第一章 凶宅

《橡树路》 第一章 黑九月

《橡树路》 第一章 结识

《橡树路》 第二章 捉仙女

《橡树路》 第二章 走失的王子

《橡树路》 第二章 庄家

《橡树路》 第二章 自由落体

《橡树路》 第三章 穷人的诗

《橡树路》 第三章 乳名

《橡树路》 第三章 雪地

《橡树路》 第三章 橡树之家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信难求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五千年的汤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夫妻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分与合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圆心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受命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无可奈何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时间的皱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东巡·一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东巡·二

《鹿眼》 第一章 手捧鲜花的孩子

《鹿眼》 第一章 小路

《鹿眼》 第一章 大李子树·儿

《鹿眼》 第二章 廖卫一家

《鹿眼》 第二章 那个岛

《鹿眼》 第二章 林泉

《鹿眼》 第三章 我的初恋

《鹿眼》 第三章 父亲的海

《鹿眼》 第三章 分别

《忆阿雅》 第一章 阿雅

《忆阿雅》 第一章 城市的夜晚

《忆阿雅》 第二章 柏慧

《忆阿雅》 第二章 两个父亲

《忆阿雅》 第二章 爱与背叛

《忆阿雅》 第三章 外祖母的故事

《忆阿雅》 第三章 卢叔

《忆阿雅》 第三章 泣哭的阿雅

《忆阿雅》 第四章 胜利者

《忆阿雅》 第四章 关于粥的谈话

《忆阿雅》 第五章 我的丛林

《忆阿雅》 第五章 绝望和诅咒

《忆阿雅》 第五章 出逃

《忆阿雅》 第六章 寻找小屋

《忆阿雅》 第六章 山中岁月

《我的田园》 第一章 滨海之秋

《我的田园》 第一章 契约

《我的田园》 第二章 女教师

《我的田园》 第二章 月下茫野

《我的田园》 第三章 三口之家

《我的田园》 第三章 出城

《我的田园》 第四章 四哥

《我的田园》 第四章 小鼓额

《我的田园》 第五章 葡萄之夜

《我的田园》 第五章 温煦的目光

《我的田园》 第五章 狩猎

《我的田园》 第六章 老驼

《我的田园》 第六章 秋歌

《我的田园》 第六章 深凹的眼

《我的田园》 第七章 思念

《我的田园》 第七章 米色风衣

《人的杂志》 第一章 秘籍

《人的杂志》 第一章 中年的功课

《人的杂志》 第一章 给我童心

《人的杂志》 第一章 友

《人的杂志》 第二章 那个夏天

《人的杂志》 第二章 追梦

《人的杂志》 第二章 酿酒师

《人的杂志》 第三章 雨梁

《人的杂志》 第三章 藏徐镇

《人的杂志》 第三章 热城

《人的杂志》 第三章 黄先生

《荒原纪事》 第一章 雨夜

《荒原纪事》 第一章 独蛋老荒

《荒原纪事》 第一章 溜溜

《荒原纪事》 第一章 魂魄收集者

《荒原纪事》 第二章 毒日头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出卖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半碗盐面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失恋者

《荒原纪事》 第三章 乌王

《荒原纪事》 第三章 煞神老母

《荒原纪事》 第三章 回头是岸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梦游者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营养协会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一幅画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流浪小记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静思庵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血脉与传奇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听潮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老人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农场与弟子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挚爱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双蛇结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从囚室到死谷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大鸟志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无边的游荡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黑煤屑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我的平原兄弟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英俊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闹市孤屋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惊变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深宅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荒芜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老羚羊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痴唱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淡水鱼的名声

正文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淡水鱼的名声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痴唱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老羚羊

《无边的游荡》 第三章 荒芜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深宅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惊变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闹市孤屋

《无边的游荡》 第二章 英俊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我的平原兄弟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黑煤屑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无边的游荡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大鸟志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从囚室到死谷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双蛇结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挚爱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农场与弟子

《曙光与暮色》 第三章 老人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听潮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血脉与传奇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静思庵

《曙光与暮色》 第二章 流浪小记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一幅画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营养协会

《曙光与暮色》 第一章 梦游者

《荒原纪事》 第三章 回头是岸

《荒原纪事》 第三章 煞神老母

《荒原纪事》 第三章 乌王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失恋者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半碗盐面

《荒原纪事》 第二章 出卖

《荒原纪事》 第二章 毒日头

《荒原纪事》 第一章 魂魄收集者

《荒原纪事》 第一章 溜溜

《荒原纪事》 第一章 独蛋老荒

《荒原纪事》 第一章 雨夜

《人的杂志》 第三章 黄先生

《人的杂志》 第三章 热城

《人的杂志》 第三章 藏徐镇

《人的杂志》 第三章 雨梁

《人的杂志》 第二章 酿酒师

《人的杂志》 第二章 追梦

《人的杂志》 第二章 那个夏天

《人的杂志》 第一章 友

《人的杂志》 第一章 给我童心

《人的杂志》 第一章 中年的功课

《人的杂志》 第一章 秘籍

《我的田园》 第七章 米色风衣

《我的田园》 第七章 思念

《我的田园》 第六章 深凹的眼

《我的田园》 第六章 秋歌

《我的田园》 第六章 老驼

《我的田园》 第五章 狩猎

《我的田园》 第五章 温煦的目光

《我的田园》 第五章 葡萄之夜

《我的田园》 第四章 小鼓额

《我的田园》 第四章 四哥

《我的田园》 第三章 出城

《我的田园》 第三章 三口之家

《我的田园》 第二章 月下茫野

《我的田园》 第二章 女教师

《我的田园》 第一章 契约

《我的田园》 第一章 滨海之秋

《忆阿雅》 第六章 山中岁月

《忆阿雅》 第六章 寻找小屋

《忆阿雅》 第五章 出逃

《忆阿雅》 第五章 绝望和诅咒

《忆阿雅》 第五章 我的丛林

《忆阿雅》 第四章 关于粥的谈话

《忆阿雅》 第四章 胜利者

《忆阿雅》 第三章 泣哭的阿雅

《忆阿雅》 第三章 卢叔

《忆阿雅》 第三章 外祖母的故事

《忆阿雅》 第二章 爱与背叛

《忆阿雅》 第二章 两个父亲

《忆阿雅》 第二章 柏慧

《忆阿雅》 第一章 城市的夜晚

《忆阿雅》 第一章 阿雅

《鹿眼》 第三章 分别

《鹿眼》 第三章 父亲的海

《鹿眼》 第三章 我的初恋

《鹿眼》 第二章 林泉

《鹿眼》 第二章 那个岛

《鹿眼》 第二章 廖卫一家

《鹿眼》 第一章 大李子树·儿

《鹿眼》 第一章 小路

《鹿眼》 第一章 手捧鲜花的孩子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东巡·二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东巡·一

《海客谈瀛洲》 第三章 时间的皱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无可奈何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受命

《海客谈瀛洲》 第二章 圆心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分与合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夫妻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五千年的汤

《海客谈瀛洲》 第一章 信难求

《橡树路》 第三章 橡树之家

《橡树路》 第三章 雪地

《橡树路》 第三章 乳名

《橡树路》 第三章 穷人的诗

《橡树路》 第二章 自由落体

《橡树路》 第二章 庄家

《橡树路》 第二章 走失的王子

《橡树路》 第二章 捉仙女

《橡树路》 第一章 结识

《橡树路》 第一章 黑九月

《橡树路》 第一章 凶宅

《橡树路》 第一章 童话和城堡

《家族》 第五章

《家族》 第四章

《家族》 第三章

《家族》 第二章

《家族》 第一章

张炜你在高原审稿六记

你在高原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