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姑 嫂

苦竹鞭头出好笋

一一民谚


葫芦湾抢粮以后,梁晴、嫦娥和徐秋斋三个人,并没有立刻上西边走。他们在河西一个村子里住着。梁晴每天到黄河岸往河东看着,却看不到天亮和李麦的人影。那几天因为难民们刚抢过粮食,河上戒严,连条船的踪影也看不到。后来国民党联保处的人又到各村搜粮食。他们说凡是在河边背走的粮食,都要交到联保处,如果不交,查出来一斗罚二斗。过路的难民也不例外。

徐秋斋看着刚分到手的这点粮食也保不住,就和梁晴说:“晴,咱赶快离开这里走吧,天亮他们又不是小孩子,总有一天会找到他们。”梁晴无奈,只得连夜推起小车,由嫦娥拉着,离开了寻母门黄河岸。

麦子快熟的时候,到了洛阳车站。恰巧遇上那两天难民们闹风潮,抢着上火车;车站的护路队警察不让上,难民们把两个护路队警察打伤了。后来调来了宪兵队第三团,开枪打死了七个难民,难民们更加气愤,几千人涌进站房,拿着扁担、砖头,把站房的窗子玻璃全砸碎了。洛阳的城防司令部没有办法,才答应一天向西开一列难民车。梁晴和徐秋斋、嫦娥三个人就挤上第二天开往西安的难民列车。

难民车全是闷罐车,里边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腿都拔不出来。车篷上照例是挤满了人,梁晴他们几个就坐在车篷上边。

列车下午开动了。到了渑池就开始钻洞。就在过渑池站西一个山洞时。梁晴的小车本来在车上竖着,因为洞顶低,咔嚓一声,把小车绊倒,正砸在徐秋斋老汉的头上。他喊叫了一声,梁晴手疾眼快,猛地抓住他的胳膊,结果一辆小车掉在火车下边摔碎了,徐秋斋算是没掉下车,不过他的头被砸流血了。

洞里全是浓烟,车篷上的难民都呛得咳嗽,梁晴没办法,只得抓过来一条破被子,把徐秋斋蒙在被子里边。

出来洞后,血还不住的流.徐秋斋对梁晴说:“别害怕。你把被子里的棉套撕一块,用火柴点着烧成灰,捺到伤口上就行了。”梁晴掏出一块棉套,在碗里烧了烧,把灰捺在徐秋斋头上,又把自己的布衫撕了一条替他扎住。

车过了阌帝镇车站,已是后半夜,该“闯关”了。原来潼关这一段铁路,白天日本鬼子在黄河北打炮,不能通过,到了半夜才悄悄“闯关”。车走得很慢,车上所有的灯都关闭了。这天夜里天又特别黑,日本鬼子算是没有发觉。车过了潼关后才听见从河北岸打过来的炮声。

火车过了华阴车站,天开始亮了。可是天空铅块般的乌云,像万马奔腾似地向南跑着,华山的陡蛸山峰全被乌云笼罩住了,原野里都是灰蒙蒙的雨雾。

徐秋斋强忍着头上伤口的疼痛,安慰梁晴和嫦娥说:“清早下雨一天晴。这雨下不起来。”没等吸一袋烟工夫,瓢泼似的大雨却下起来了。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急,车到渭南时候,不但衣服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连被子也能拧下水来了。

火车到了西安,已经是半下午了。梁晴和嫦娥挑着锅碗、背着行李,搀扶着徐秋斋下来火车,随着难民群出了车站,来到中正门前放下行李,却不知道该到什么地方去。

徐秋斋虽然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但是他也没见过这样大的城市。他看着车站的站房,水磨砖墙,绿色琉璃瓦房顶,斗拱飞檐,活像庙里一座大殿。再看看西安的城墙,都是大青砖砌成,足有两三丈高,城垛还整整齐齐,心里想,怪不得人家说“西京长安”,果然名不虚传。就在那高大的城墙下,搭满了各种窝棚和草庵,远远看去就像蜂窝一样。徐秋斋对梁晴说:“晴,你看这么多草庵,准是咱那里逃荒来的人住的。你去打问打问,看有咱村的人没有。”

梁晴来到摆着一行篮子纳袜底的妇女们跟前,问一个老婆:

“大娘,这里住的都是河南来的人吧?”老婆说:“是哩!全是从黄水窝里逃出来的难民。”梁晴说:“我打问个事,你知道这里有赤杨岗的人没有?”那个老婆笑着说:“闺女,你大约是今天才下车吧,这西安光难民住了十几万。你问哪个县还差不多,你问哪个村谁也不知道。我们都是尉氏县的。”

梁晴打问了半天,也没有问着下落,却看见一个老头在城墙跟前拆一个席棚,忙走过去问:“大爷,你把席棚拆了干啥?”老头说:“俺家搬到王曲了。在那里卖个水煎包子,不在这里住了。”

梁晴想:在这种大城市里找个住处最难,能叫他把这个席棚出让了,就好办了。她说:“大爷,听你的口音,咱都是老乡哩。你这席棚别拆了,卖给俺算了。”老头看了看她说:“逃荒才来到吧?”

梁晴说:“刚下车。”老头说:“唉,咱都是一样。这样吧,你把这几条席钱拿出来算了。这几根棍棒、竹竿,都是我拣来的,就不算钱了。”梁晴说:“太感谢你了,大爷。”说罢,把衣服里边缝着的最后剩的几块钱拿了出来,交给了老头,老头又对她说:“在这里住,也有方便的地方,烧的好解决,可以到车站去拣煤,你看,那就是火车卸煤的地方,拉警报时候,车站人一离开,你们去弄儿篮子就够一个月烧了。”粱晴感激地说:“谢谢你,大爷。”

老头走后,梁晴把徐秋斋、嫦娥领过来,又把行李搬了进来,徐秋斋看有了个窝棚,高兴得点着头说:“不赖,不赖!来到地方就有个窝住,太不容易了。”

三个人把窝棚的席顶修理了一下,地下平了平,把淋湿的被子晾了晾,又垒了个地灶,算是安住了摊儿。晚上把带来的面,拌了点面汤喝了喝。徐秋斋先睡了。梁晴和嫦娥却想到街上看电灯。徐秋斋说:“你们别摸迷了路,到近处看看就回来。”

梁晴和嫦娥进了城门,顺着一条大街向西走着。这时西安剛开夜市。因为白天有时有警报,到了黄昏时候,街上格外热闹。大街上的电灯不远一个,发出雪白的亮光,大街两旁的人行道上,人们像赶大会一样,磨肩撞膀地走着,商店一家挨一家,绸缎庄、服装店、南货店、西药房里,摆着各种各样的货物,有好多货物梁晴和嫦娥都没有见过,有些商店她们还不知道里边是干什么的,她们把理发店当成医院,把照像馆当成卖像片的。

一直走到一个大街口,两个姑娘把眼睛看酸了,脖子也扭疼了。她们又往西边看了看,只见有一条大街更加热闹。房子都是三四层楼,门口托着红绿黄紫颜色的灯,又会跑又会跳,人多得简直像地里的麦穗一样.都只露个头。嫦娥说:“晴姐,咱去看看吧?”梁晴说:“算了吧,人那么多,万一挤丢了怎么办?”可是嫦娥还没有看够,梁晴就领她去街角上看一家卖腊羊肉。卖腊羊肉的老师傅,站在一个有两张桌子高的高台上,切着肉大声唱着,把一个黄铜秤盘,撂得上下翻飞,嫦娥看着笑着,可是她们也听不懂人家嘴里唱的什么。

到了一家大饭馆前,嫦娥扒着玻璃向里边看了看,只见里边一个大厅,摆了几十张桌了,桌子旁坐满了人。有的猜拳,有的喝酒,嫦娥说:“晴姐,这一家是娶花媳妇的吧,那么多人在喝酒!”梁晴说:“不会是,门口没有贴红对联。”嫦娥拉着她说:

“走!咱进去看看。”

她们刚走进门,一个年轻堂倌出来说:“哎,要饭的,怎么跑到里边来啦?”梁晴说:“俺不是要饭的!”那堂倌忙说:“啊,对不起,对不起,里边请。”接着他就用又尖又亮的嗓子喊着:“两位一一”里边马上有人答应着:“请一一”两个小姑娘听他这么喊,扭头就跑出来,跑到街上,两个人还起劲地笑着,嫦娥还学着那个堂倌的样子:“对不起!刘不起!”

回来路上,她忽然碰上一群背着鼓,提着锣,掂着胡琴唢呐的人。其中有一个人穿着一身黑绸子衫裤,手里端着一个大搪瓷茶杯,胳膊上挎着一支银碗唢呐。嫦娥猛地一拉梁晴说:“是蓝五叔?”梁晴忙看了看,像貌长的确实有点像蓝五,只是稍微胖了点,也显得年轻了点,身上穿的衣服又那么好.她们不敢去认。

两个姑娘跟了一段路,这一群人忽然拐到一个大席棚子里去了。她们看着大席棚的门口,电灯雪亮,人们拿着个小纸条往里边涌着,还有人把着门。

梁晴说:“嫦娥,咱们也进去看看,万一是蓝五叔呢。”她们刚走到门口,把门的人喊着;“票!”梁晴一愣,把门的把她们一推:

“靠边!靠边!”梁晴的脸马上红了,她急忙离开门口要走,可是又记挂着那人是不是蓝五。后来她看电灯下挂了个小黑板,黑板上写了几个粉白大字,梁晴认不得这几个字,就问身边一个学生说:“这上面是什么字?”那个学生说:“桃花庵。”梁晴拖着嫦娥说:“走吧,咱只要记住他这个地方名字,过两天再来找。”


两个姑娘回到窝棚里,因为跑得太累,躺在席子上就睡着了。第二天,她们醒来时,已经八九点钟了。徐秋斋仍未起来。

梁晴过去喊了喊他,只见他摆了摆头出着粗气,梁晴摸了摸他的额头,热的像火炭一样,原来他发病了。

梁晴喊着说:“大爷,你病了。烧得可厉害。”

徐秋斋喘着气说:“我知道,昨天那一场冷猛雨淋的了。晴,我给你们找麻烦太大了!这一路上要不是你,我这老骨头早叫狼拉狗啃了。到这里,又生病!唉,太拖累你们了,……”他说着难受地叹着气。

梁晴说:“大爷,你别这么说。出来门,咱就是一家人。我想办法给你找个大夫看看。”

徐秋斋说:“傻孩子,咱穷要饭的,上哪里请大夫。我的病我知道,你们出去能给我找一把谷子,我喃下去出出汗就好厂。我自己会治。”

梁晴出去向邻近的草庵里的难民寻谷子,问了十来家,都说没有。后来找到大北门外一个农村里,才算要来了一把谷子。

徐秋斋把谷子用开水吞下去,当晚就出了一身大汗,第二天烧是退了,但是身体太虚弱,起不来铺。

梁晴每天给他拌点面汤。渐渐地面没有了,钱也没有了。徐秋斋是清楚人,他交代说:“赶快出去找个事吧.日子比树叶还稠,没个营生不行。不要怕羞,多打问,看看人家都是干什么的?”

梁晴出去问了几个逃荒来的妇女,有的是给火柴厂装火柴,有的给帽店缝草帽,不过揽这活都得有熟人,大部分还是在车站街上摆个做活篮子,给人家补袜子,上袜底。梁清没办法,只得也收拾个做活蓝子摆在车站大街上。人多活少,有时一天能赚几毛钱,有时坐一天,一个钱也赚不到手。

就在这时候,嫦娥有一次去车站拣煤块,在煤堆上拣了几块煤,被一个看煤的逮住了。那个看煤的不但把她的篮子夺走,撂在火车下边碾碎了,还踢了她两脚。嫦娥哭了.骂了他两句,他就把嫦娥绑在一节停着的火车上,用一根柳条往她身上抽打。

有两个拾煤小妮跑回来对梁晴说:“您妹子叫人家逮住,拴在火车上正打哩!”梁晴一听,撂下手中的活,忙往车站里跑,她在路上就听见嫦娥在哭在骂,等到她跑到跟前时,那个看煤的已经打足打够,把柳条扔在地上走了,嫦娥还在火车上绑着,脸上、胳膊上全是青肿紫块,褂子被撕破了,一只鞋还掉在煤堆旁。

梁晴看到这个情景,气得头“轰”地一下冲血了。她恨自己来迟了,而且没有把剪刀带来!

嫦娥看见梁晴,哭得更伤心了。梁晴把她胳膊上的绳子解开,鞋子找来给她穿上,领着她回家去。嫦娥一路走一路哭着说:“姐!我不在这儿了。我要回咱老家,我去找俺妈,找俺哥,叫俺哥来狠打他个孬孙!”梁晴听着嫦娥的话,心里像刀子割一样。她想着这一年多来,爹被日本鬼子打死了,和天亮、李麦一.家又失散了,带着这一老一少,迁行百里跑到这里,整天饿肚子不说,还得受欺侮。看着这西安市里有些和自己一般大的姑娘,穿着蓝制服,背着书包每天还上学哩,可是自己呢,要凭两只手养活三口人!她想着,我的命怎么这样苦哩!我是个肉人,我不是个铁打的人,我真有点扛不住了!……

她本来想找话安慰嫦娥,可是一生气。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回到窝棚里,她和嫦娥抱住头,伤心地哭起来。

徐秋斋生病躺在地铺上。他问明了缘由以后,劝着两个姑娘说:“那些人都是狗!狗吃了他主人的饭,就得替他主人咬人。

你们就别把他当作人看,把他当作四条腿的狗就不生气了。哪有人跟狗生气的?”

徐秋斋讲了半天狗,把两个闺女讲得心里略略舒展一些。

嫦娥说:“我认得他,我要把小刀子磨磨,再见他非捅他一刀子不可。”徐秋斋又劝着说:“算了吧,你捅他一刀子能当吃,还是能当喝?以后别再去拣煤了。拾点菜叶子,咱回来也能煮煮吃。”

徐秋斋劝着两个姑娘,自己心里却感到非常内疚。他想着自己把这两个小妮从河南领到陕西,满想着到这里找点事情,养活这二口人,谁知道.来就害了病!叫这两个女孩子挨打受气给自己弄吃弄喝,心里实在过意不去。第二天,梁晴和嫦娥出去以后,他就勉强地爬起来,拄了根棍,拿了个碗,晃晃摇摇地向城里走着。到了一个杂货铺,三分钱买了一张毛头纸,借了笔墨,在纸上写了几行字。他写着:“家乡水淹,一片汪洋,儿女失散,老妻身亡。我患重病,家中断粮,过路君子,恳求相帮。”

他把写好的这张纸铺在中正门前,碗放在纸上,从口袋里找出两个分钱,先放在里边,意思是给一分两分就行。然后他伏在地上,把头叩在纸上。

徐秋斋这个方法,对那些识几个字的人,还起了点作用。商店里的伙计,机关里的职员和一些学生,不少人看了看纸上写的字,向碗里丢一两分钱走了,也有些妇女看他瘦骨嶙峋贫病衰老的样子,也向碗里丢一两分钱。到了晌午时候,徐秋斋向碗里看了看.只见里边已经放了二十几个分钱,另外还有两块馒头和半截子油条。

梁晴提着做活篮子回到窝棚,不见了徐秋斋。她问住在隔壁茅庵里一个刘大妈。刘大妈说:“看见他拄根棍拿个碗出去了,八成是去要饭了。”

梁晴听说徐秋斋带着病上街要饭,心里有些不忍,她就到街上找。在一些小饭摊前找了一遍,也没找到,后来就到城里去找,刚走到中正门前,就见他在地下跪着,头伏在地上,梁晴的眼泪马上滚了出来。

梁晴走过去喊:“大爷,大爷!”

徐秋斋听见是梁晴,慢慢坐起来,叹了口气,低着头却不吭声。

梁晴把他从地下拉起来,又弯腰把那张写着字的纸从地下揭起,拿在手中一撕两半。徐秋斋忙说:“你们别管我!我不能坐在家里清吃。”梁晴说:“要饭,我们会去要。还没有到饿死的时候。”说着端起碗把徐秋斋搀着回家。一路上徐秋斋又是叹气,又是擦眼泪,他说着:“晴,人落魄到这种地步,还说什么脸哩。真是瘸子腿用棍科!一来就害病,要不怎么找个什么事干干,也能顾住我这一张嘴。如今叫你们两个女孩子抛头露面来养活我,我心里真难受啊。”

夜里,嫦娥拾菜叶回来,梁晴和她说了说徐秋斋出外要饭的事。嫦娥说:“晴姐,要不你们把我卖了算了,我看端履门人市上,像我这么大的闺女,能卖二三十块钱,有二三十块钱,你们就能做个小本生意,咱不能都饿死在这里。”梁晴忙说:“这是谁教你的?”嫦娥说:“我自己心里想的。跟我一块拣菜叶子的竹叶就卖了。”梁晴说:“嫦娥,再别这么说了。你还不懂事。要是把你卖了,我见咱妈,见你哥我怎么交代哩!”

嫦娥说:“那有啥关系,你就说我自己愿意,你是俺哥的媳妇哩,把我卖了,俺哥还能有个媳妇,要是你走了,俺哥就一辈子难找个媳妇了。”

小嫦娥不紧不慢地说着,把梁晴心疼得鼻子都发酸了。她没有料到在嫦娥这个小孩子心里,居然想了这么多事。这些话她听着又亲切,又难受,她把嫦娥的发辫解开梳着说:“嫦娥,别再说傻话了。咱们想办法,总能找到点活干。你要走了,我就不活着了。”

过了两天,梁晴打听着有个棉花打包厂雇一些妇女去缝棉花包皮布,一天可以赚四毛五分钱,她就领着嫦娥去了.到了打包厂,由一个姓崔的账房先生看了看,他问嫦娥:“你今年多大了?”嫦娥说:“十三了。”姓崔的说:“不行,年纪太小了,最少得十五岁以上。”梁晴说:“不就是缭个包嘛,她保证能干.下来这个活就是了。”账房说:“这是我们厂里的规定。”

第二天,梁晴去打包厂上班了,嫦娥噘着嘴只得还去拣菜叶。有一次嫦娥路过大华路,只见排了一队人,有男的,有女的,大多都是难民。她跑过去看了看,只见两个穿着黄卡叽制服的人,坐在一张桌子前,一个在用笔填表,一个在挨个问着排队的人。

嫦娥问一个姑娘:“大姐,这是干什么的?”

那个姑娘说:“招工的,宝鸡的工业合作社招织袜子、织毛巾的工人。”嫦娥说:“大姐,你会织吗?”那个姑娘说:“不会到那里人家教。”排队的另一个小伙子说:“这是一个叫斯诺的美国人办的工业合作社,下边有好几十个小工场哩,还有做铜扣子的。”

嫦娥看了看排队的人,都比自己大,她想了想,管他要不要,先排上队再说。

排队轮到嫦娥了。她害怕人家嫌她个子低,就悄悄地在桌子跟前踮起脚来。

那个问的人看了看她说:“你今年几岁了?”

“十六了,”嫦娥壮着胆撒了个谎。

“十六岁这么矮!”

“俺个子就矮。我什么都会干,纺花织布我都会。”

“要到宝鸡去啊!”

“到哪里都行,我不怕。不是坐火车嘛!”

那个人又看着她,点点头说:“填个表,明天早上到车站门口找我们,找我们这个旗子。”嫦娥看了看那面旗,白布上缝了“工合”两个字,她不懂得什么意思。

嫦娥叫另外一个人给她填了表,几乎是跳着回家了。她见了梁晴就说:“晴姐!我找下事干了!我当工人了!”

接着她把报名的经过说了说,梁晴心里也很高兴,就是觉得宝鸡太远,也不知道那里到底怎么样,叫人不放心。可是嫦娥却坚持要去,她说:“你这次不让我去,我就偷跑。”

梁晴和徐秋斋商量,徐秋斋说:“宝鸡如今通火车了,也不算远,找个吃饭地方不容易,就让她去吧。我给她写个地址,叫她到那里给咱打封信,咱将来好找她。”

夜里,嫦娥躺下睡着了。梁晴把自己一个棉袄补了补,又把自己一个新蓝印花布褂子套在上边,把一条破被子也补了补,这些都准备让她带走。

早晨,嫦娥老早就醒了。梁晴让她带上棉袄,嫦娥死活不带。梁晴说:“我还有个破夹袄,晚两天在厂里拾点旧棉花,套套就行了。你到那里没有办法,自己也不会弄。”说着把棉袄、被子包在一条旧灰毯子里,背着去送嫦娥上车站。

到了车站,人已经来了不少了。又停了一会,那两个招工的人也来了,每个人还发给他们一张火车票。嫦娥没见过火车票,高兴地拿着对梁晴说:“晴姐,我要想你了,就拿着这张火车票坐上火车回来看你!”她又说:“晴姐,我要挣钱多了,买一块花布,咱俩做两件布衫,一齐穿着上街。”

梁晴看她那高兴的样子,嘴上笑着,眼泪却止不住偷偷往下掉。她把嫦娥送上火车,嫦娥还从火车窗子里探出头对她说:

“晴姐,这里边跟个小房子一样!还有长板凳能坐。”她说着高兴得脸都发红了。

梁晴喊着说:“好好坐那儿吧,别乱跑。”

火车开动了,嫦娥身子摇晃了一下,脸忽然变得惨白了。火车开快了,她忽然又把头探出来朝梁晴大声喊着:“嫂子!嫂子……”

梁晴飞快地追着火车喊着:“嫦娥!嫦娥!”她一直跑到站台尽头,被一个铁路警察拦住了,她隐隐约约地听到嫦娥喊的声音:“嫂子!嫂子……”

出来站房门儿,徐秋斋拄着棍赶来了。

梁晴说:“大爷,你怎么也来了?”

徐秋斋拿着一张纸条说:“我写的这个地址嫦娥忘记带了!你们走得太慌张了,”

梁晴看着那张地址,“啊呀”了一声,她觉得两跟一黑,几乎晕倒在地上。她忽然感到她们两个从此难见面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文

序 言 张光年

开头的话

第一章 黄 河

第二章 花园口

第三章 赤杨岗

第四章 一个不信神的

第五章 唢呐情话

第六章 拉差车故事

第七章 长松买地

第八章 黄水劫

第九章 水上婚礼

第十章 落难寻母口

第十一章 闹盐行

第十二章 王跑的驴子

第十三章 黑色的春天

第十四章 濛濛春雨

第十五章 葫芦湾抢船

第十六章 黄河之夜

第十七章 洛阳城里

第十八章 爱爱姑娘

第十九章 牛 铃

第二十章 石头梦

第二十一章 姑 嫂

第二十二章 长安街头

第二十三章 桃花庵

第二十四章 重 逢

第二十五章 古城墙下

第二十六章 卷葹草

第二十七章 十八扯

第二十八章 沣河岸边

第二十九章 成阳饭铺

第三十章 陈柱子的哲学

第三十一章 人往高处走

第三十二章 过 年

第三十三章 父女情

第三十四章 说书场

第三十五章 龙门之夜

第三十六章 蝗 虫

第三十七章 “女孩子也是孩子!”

第三十八章 桃花运

第三十九章 中将梦

第四十章 流浪汉

第四十一章 长松的一家

第四十二章 在死亡线上

第四十三章 寻妹记

第四十四章 荒 村

第四十五章 李桥战斗

第四十六章 窑洞里的笑声

第四十七章 七夕泪

第四十八章 雪 夜

第四十九章 荆棘路上

第五十章 西行记

第五十一章 月是故乡明

第五十二章 坝桥杨柳

第五十三章 还 乡

我想告诉读者一点什么——代后记

正文

我想告诉读者一点什么——代后记

第五十三章 还 乡

第五十二章 坝桥杨柳

第五十一章 月是故乡明

第五十章 西行记

第四十九章 荆棘路上

第四十八章 雪 夜

第四十七章 七夕泪

第四十六章 窑洞里的笑声

第四十五章 李桥战斗

第四十四章 荒 村

第四十三章 寻妹记

第四十二章 在死亡线上

第四十一章 长松的一家

第四十章 流浪汉

第三十九章 中将梦

第三十八章 桃花运

第三十七章 “女孩子也是孩子!”

第三十六章 蝗 虫

第三十五章 龙门之夜

第三十四章 说书场

第三十三章 父女情

第三十二章 过 年

第三十一章 人往高处走

第三十章 陈柱子的哲学

第二十九章 成阳饭铺

第二十八章 沣河岸边

第二十七章 十八扯

第二十六章 卷葹草

第二十五章 古城墙下

第二十四章 重 逢

第二十三章 桃花庵

第二十二章 长安街头

第二十一章 姑 嫂

第二十章 石头梦

第十九章 牛 铃

第十八章 爱爱姑娘

第十七章 洛阳城里

第十六章 黄河之夜

第十五章 葫芦湾抢船

第十四章 濛濛春雨

第十三章 黑色的春天

第十二章 王跑的驴子

第十一章 闹盐行

第十章 落难寻母口

第九章 水上婚礼

第八章 黄水劫

第七章 长松买地

第六章 拉差车故事

第五章 唢呐情话

第四章 一个不信神的

第三章 赤杨岗

第二章 花园口

第一章 黄 河

开头的话

序 言 张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