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文学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第一版于1986年12月在文联出版社出版;第二版于2012年3月在北京十月文艺于出版社正式发行。

路遥 矛盾文学

你在高原(第八届)

长达四百五十万字的原创长篇小说《你在高原》,是张炜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创作完成的。全书分三十九卷,归为十个单元:《家族》《橡树路》《海客谈瀛洲》《鹿眼》《忆阿雅》《我的田园》《人的杂志》《曙光与暮色》《荒原纪事》《无边的游荡》。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系列作品,而是已知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2011年8月20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你在高原》从语言到故事,从形式到内容,从韵致到意境,《你在高原》的分卷各不相同,创作风格差异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它们几乎囊括了自十九世纪以来所有的文学试验。这种极为罕见的巨大的创造性和神奇变异,很难想象会发生在同一个作者身上。   《你在高原》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是一部足踏大地之书,一部行走之书,一部“时代的伟大记录”。 各种人物和传奇、各种隐秘的艺术与生命的密码悉数囊括其中。它的辽阔旷远与缜密精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它的强大的思想的力量和令人尊敬的“疯狂的激情”,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我们可以设问,当人们回眸打量二十世纪转型的中国,还有什么会比这部煌煌大书更为丰富、逼真和生动呢? 《你在高原》获《亚洲周刊》评出的2010年“世界华文十大小说”榜首,获人民日报、人民网“年度(2010年)最有影响力10本书”,获《当代》长篇年度小说奖(2010年)“年度五佳”,《你在高原》之《荒原纪事》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大奖”。作者张炜凭借本书获得中国教育报十大文化人物之首、出版人搜狐网“年度作者”奖、香港大公报“十大阅读人物”之首,并荣登“齐鲁精英十大风云人物”榜。作者张炜凭借本书获得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0年度杰出作家奖”。 张炜历时20多年创作完成的450万字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共39卷,被称为“已知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评价这部小说是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具有重量的新收获,认为“作品对于人类发展历程的沉思、对于道德良心的追问、对于底层民众命运和精神深处的探询、对于自然生态平衡揪心的关注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炜 矛盾文学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届)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周克芹著,百花文艺出版社。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1975年冬天四川一个偏僻农村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老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生活故事,真实地揭露了“文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灾难性破坏和在农民精神上造成的严重创伤,深刻地反映了70年代风云变幻的社会面貌,并预示了结束动乱之后必将出现的光明、美好的前景。

周克芹 矛盾文学

将军吟(第一届)

《将军吟》由当代著名小说家莫应丰所著,为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将军吟》是一部直面20世纪60年代“文革”灾难的长篇小说,它以空军某兵团司令员彭其受迫害的经历为主线,通过3位将军的命运遭际,歌颂了老一代革命家在生死考验下的原则性和斗争性。小说不仅以诗意化的理想表达了一位正直将军在特定年代的内心悲愤,而且通过立体化的人物群像塑造,再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生活。

莫应丰 矛盾文学

白鹿原(第四届)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小说长达近50万字,是陈忠实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4届茅盾文学奖。已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陈忠实 矛盾文学

白门柳(第四届)

《白门柳》共3册,是著名作家刘斯奋历时16年潜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并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的是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中的三大名妓柳如是、李十娘、董小宛以及名士钱谦益与时代、命运奋力抗争的故事。 《白门柳》小说共分为三册,分别为:《白门柳1:夕阳芳草》、《白门柳2:秋露危城》、《白门柳3:鸡鸣风雨》。小说写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虽然上百,这些人物在书中所占的位置轻重各不相同,但贯串全书始终的核心人物其实只有五位——钱谦益和柳如是、冒襄和董小宛,以及黄宗羲。五位人物当中,钱、冒、黄分别属于“士”这一阶层里三种不同的类型,各有其普遍的代表性;柳、董则分属“名妓”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中的两种性格、追求各异的女性。当然,作为这群人的对立面,小说还以相当篇幅写到权奸马士英、阮大铖,以及降清明臣洪承畴,他们应该也属于第一层次的重要人物。

刘斯奋 矛盾文学

战争和人(第四届)

《战争和人》 ,作家王火的代表作,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炎黄杯人民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全书一百六十多万字,以三部独立却又互相联系的的小说构成三部曲的形式,可以独立成文,也可首尾相衔,分别讲述了抗日战争前中后三个时期以国民党内部为视点的中国政局时局的变化,内容独特新颖,爱国主义教育气氛浓烈。 《战争和人》讲述抗日战争前中后三个时期以国民党内部为视点的中国时局变化。作品以主人公童霜威、童家霆父子在抗战全过程中的飘泊行踪为线索,表现从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到1946年3月抗日胜利、内战迫在眉睫这一段时间的中国社会生活,人物的行踪遍布沦陷区和解放区以外的大半个中国。这种全景式的时空结构为人物的描写设置了一个俯仰古今的宏大背景。作品具有突出的史诗结构和鲜明的史诗风格。 《战争和人》的主线是童霜威宦海沉浮,几经磨难,由混沌和懵懂逐渐走向觉醒和光明的过程。另一条主线则是童家霆由年幼无知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正义战士的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王火的《战争和人》三部曲原名《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 小说《战争和人》以国民党上层官员、法学权威童霜威及其儿子童家霆的家庭变故和人生遭际为主线,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南半个中国的全景画卷。童霜威战前曾因官场失意而牢骚满腹,自命清高又难免随波逐流,但在抗日还是投敌的关键时刻,却以他骨子里的民族气节,拒绝了各方势力卑劣的笼络与威逼。八年烽烟中,他携子童家霆避难南陵、宦游武汉,亡命香港、隐居上海、辗转重庆,见识了各阶层人士的生活百态。他由消极避难、保持名节到鄙弃国民党独裁统治、投入民主运动的行列。同时,成长为青年的童家霆,也在时代风云的锻造下义无反顾地投身光明。 《战争和人》是一部具有诗史品格的巨著。作品以主人公童霜威、童家霆父子在抗战全过程中的飘泊行踪为线索,表现从1 936年12月西安事变到1946年3月抗日胜利、内战迫在眉睫这一段时间的中国社会生活,人物的行踪遍布沦陷区和解放区以外的大半个中国。“这种全景式的时空结构在意义蕴涵上有史的效应,也为人物的描写设置了一个放眼神州、俯仰古今的宏大背景,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拥有强烈的史诗意识,作品具有突出的史诗结构和鲜明的史诗风格”。

王火 矛盾文学

都市风流(第三届)

《都市风流》为孙力、余小惠合著长篇小说,并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都市风流》小说以北方某大城市的市政建设为中心,刻画了上至市长下至街道妇女的生态和心态,反映了当前城市改革的复杂面貌。 《都市风流》这部小说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塑造了从大杂院居民到身居要职的一市之长、从摆摊的大学生个体户到高级工程师、从崇尚性解放的流行歌星到市长家的“公子”、“千金”等近四十个身份各异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全景式的描绘处于社会变革中的人的命运和心态。几组不同类型的爱情纠葛曲折委婉,多姿多彩,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纷纭变化的伦理道德观念。作品语言风格独特,或气势磅礴,犀利敏锐;或细腻缠绵,淋漓流畅。 《都市风流》讲述了市委书记高伯年近来政务家事都不顺心,未婚女儿高婕流产躺在家里,妻子沈萍以为是高的秘书张义民所为,女儿却说是她主动与别人所生。市长阎鸿唤年轻有为,决心改善交通,改建街道解决居民住房困难,总理叫市长去汇报工作又未通知市委书记,书记感到有种莫名的失落感。普店街陈宝柱一家也命途多舛,父亲原是三轮车夫,母亲从良后抱了养子宝柱。 “文革”中父亲成了造反派副司令,后来数罪并发被镇压。宝柱又因聚众斗殴被判两年,母亲羞恼成疾,半身不遂。好心的邻居杨大妈和在市政工程队的儿子杨建华,鼓起了宝拄重新生活的勇气。宝柱在工程队越干越出色,并拿出母亲以前的积蓄做工人的奖金。可是他以前参与抢瓜分赃50元的案子发了,不得不受到制裁;他的心还留在工地,大家希望他好好改造,出来后更好工作。杨建华母子生活坎坷而自尊自强。杨大妈15岁时与高伯年结婚,解放战争中支前时还缴获过敌人的机枪。高伯年进城后却与年轻美貌的护土沈萍结了婚。杨建华从小没有见过父亲,“文革”中到内蒙兵团劳动,与知青柳若菲结婚生子,后落实政策柳返城回到富裕的家庭,他俩的婚姻也随之解体。杨建华在工程队工作很好,得到市长肯定,而市委书记高伯年却轻信诬告,派来调查组审查,引起工人不满。柳若菲的哥哥柳若晨也因资本家家庭受到牵连,直到改革开放才到研究所当工程师,后又任副市长,并与原市委书记徐克的女儿徐力里结婚。但两人感情不和,原来徐力里曾与市长阎鸿唤相爱,为徐克反对未成,徐力里一直割不断对阎的感情。她任市政工程局总工程师,全力用于桥梁设计,突然她患癌症,仍设计了十几种凤凰桥立交桥的方案,却没被采纳,后来她不顾病痛终于设计出光明立交桥的最佳方案,并与柳若晨恢复了感情。 这部小说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塑造了从大杂院居民到身居要职的一市之长、从摆摊的大学生个体户到高级工程师、从崇尚性解放的流行歌星到市长家的“公子”、“千金”等近四十个身份各异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全景式的描绘处于社会变革中的人的命运和心态。几组不同类型的爱情纠葛曲折委婉,多姿多彩,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纷纭变化的伦理道德观念。作品语言风格独特,或气势磅礴,犀利敏锐;或细腻缠绵,淋漓流畅。

孙力、余小惠 矛盾文学

东藏记(第六届)

《东藏记》是著名女作家宗璞的长篇小说力作,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它继续《南渡记》的故事,又可独立成篇。小说描写明仑大学南迁昆明之后孟弗之一家和师生们在国破家亡、居无定所情况下的生活,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人生态度、人格情操和价值取向。 《东藏记》是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二卷,并可独立成篇。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他们对亲人朋友的大善、对祖国民族的大爱、对入侵敌人的大恨、对亡国之祸的大痛,都得到深刻细腻的表现。作品的结构严谨合度、语言优雅蕴藉、情节暗设玄机、人物丰满真切,具有臻于完善的思想物艺术品格。《东藏记》描写明仑大学南迁昆明之后孟越一家和师生们艰苦的生活,刻画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对教授间亦雅亦俗的人情世态,对青年人朦胧纯真的思想、情感、均施以委婉细致的笔墨,既有妙趣,又见真情 宗璞在病中苦耕,历时7年,《南渡记》的第二部《东藏记》终于面世。计划中尚有《西征记》、《北归记》,是总书名为《野葫芦引》的多卷长篇系列。 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读《东藏记》这样隽永而精致的小说,真是受益又享受。

宗璞 矛盾文学

生命册(第九届)

《生命册》是李佩甫所著,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长篇小说。 著名作家李佩甫潜心五年,倾力打造的最新长篇小说,是其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巅峰之作。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产生裂变,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生命册》,主人公“我”是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一个“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从乡村到省城,从省城到北京,再从北京到上海,一路走来,“我”的身份也从大学老师转变为“北漂”枪手、股票市场上的操盘手,以及一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我”是一个深刻、冷静、内敛、节制,作品串联起了“骆驼”、“老姑父”、“梁五方”、“虫嫂”等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可以看到城市与乡村之间纷纷扰扰的世界。 河南省文联,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李佩甫潜心五年,倾力打造的长篇新作《生命册》将在《人民文学》2012年第一、二期刊出。这是他继长篇小说《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创作的“平原三部曲”之巅峰之作。作品面世后,陆续有十几家知名出版社几经角逐争相签约,最后才敲定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预计3月初可与读者见面。 《生命册》约38万字,饱含作家多年心血,作品细节真实感人,语言幽默生动,特别是带有浓郁中原文化方言色彩的语言运用,更为作品增加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无穷魅力。整部作品在结构上像一株生长在中原大地上的根深叶茂的大树,采用放射性结构方式,从一风、一尘、一树、一花写起,书写了整个平原上的各种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及一个村庄五十年的生存状况,可以说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它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产生裂变过程。在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李佩甫 矛盾文学

第六届 英雄时代

《时代三部曲》是青年作家柳建伟历时十三载,精心创作的全景式描画当代中国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包括《北方城郭》、《突出重围》和《英雄时代》。三部作品分别描绘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和经济生活场景,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图”,对上到京都、下至乡村的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作品结构庞大,情节曲折,塑造了众多极具典型意味的人物,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和忧患意识,形成了沉郁厚重的艺术风格。 这是柳建伟最新推出来的长篇小说,作者以敏锐的目光,多元的视角,前瞻的姿态,写了“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的一群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这些人物在我们这个时代都具有英雄的特征,他们在中国处于转型的社会格局中,所面对的,所困惑的,所追求的,都是不同以往的全新的命题。史天雄、陆承伟、王传志等人物在权力与利益,伦理与规则之间表现出来的争斗、摩擦、摩合,一幕一幕的就好似在我们时代的窗口上演,一幕一幕的给人或悲喜或悲的振撼。 小说中,陆承业和王传志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很成功,他们都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头号人物,但当他们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八面威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变变幻莫策中时,他们的英雄主义遇到了致命的重创,一个因决策导致企业濒于倒闭,一个因管理而每况愈下。小说在一个沉重的基调下,把国企改革怎样面对改革?怎样面对私有?等一个个巨大的时代主题,真实而生动地推到了我们读者面前,启人深思。还不止于些,作者在这些事件背后,水到渠成,将这样一个宏远的时代背景下人性的许多许多东西生动地彰显出来了,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作为英雄,内心也有的,和小人物一样的感情的一面。

柳建伟 矛盾文学

繁花(第九届)

金宇澄长篇沪语小说,2012年发表于《收获》杂志,引起文坛轰动,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2013年中国好书第一名。2013年金宇澄凭借《繁花》获得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以及第一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繁花》获赞誉为史上最好的上海小说之一,甚至被拿来与张爱玲和《红楼梦》相比。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金宇橙 矛盾文学

尘埃落定(第五届)

一个声势显赫的嘉绒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尘埃落定》初版于1998年3月,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尘埃落定》讲述的是嘉绒藏族的故事,这当然是一个很民族化的题材。因为作家的族别,他的生活经历,这个看似独特的题材的选择其实是一种必然,但小说并不囿于民族题材,小说中涉及到的权力、英雄、宗教、信用、仇杀、爱情等话题都具有现代意义。这使《尘埃落定》在题材上不仅有特殊性,更具有普遍意义。 《尘埃落定》写的是历史,但历史也是一种现实,而这种现实得到更为充分的表达,它的面貌会更加文阔,更加深远。同一种空间,也就是具有演绎多种故事的可能。关于这段历史,阿来说“史是写出了它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我对它某一方面的理解。” 作者阿来以对人性的深入开掘,揭示出各土司集团间、土司家族内部、土司与他统治的人民以及土司与国民党军阀间错综的矛盾和争斗。并从对各类人物命运的关注中,呈现了土司制度走向衰亡的必然性,肯定了人的尊严。小说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清淡的一抹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语言颇多通感成分,充满灵动的诗意,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艺术才华。这是藏族作者首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于2000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认为这部小说视角独特,“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艺术才华”。著名军旅作家柳建伟更是肯定地说,阿来有可能以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阿来 矛盾文学

第二个太阳(第三届)

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表达了作者为创建新中国这一人类创举而付出了生命、抛洒过热血的死者和生者们的深沉的纪念与安慰。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和1986年至1993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 我兵团副司令秦震在南下的列车上接到周恩来副主席的电报,要他打听地下工作者白洁的下落,这使他内心激动,白洁是他的女儿,是师长陈文洪的恋人。秦震立即与陈文洪和师政委梁曙光研究,决心粉碎白崇禧的“华中局部反攻计划”,解救白洁和群众。这时白崇禧正从广州飞抵武汉,布置炸毁火车头和许多要害部位。梁曙光的弟弟梁天柱和几位铁路工人,冒着危险把火车头开走。解放军也多处突破天险,正面向武汉进攻。梁天柱开了一辆机车把解放军送进武汉。陈文洪立即率部向监狱进发,结果白洁已被敌人提前绑架走了,狱中的难友诉说着她的英勇斗争事迹。接着他们又寻找梁曙光留在武汉的妈妈,一时也没有结果,听到邻居称颂着这位坚持斗争的梁妈妈。 战争在向南延伸,南方的炎天酷暑,蚊虫水蛭和大雨山洪,都给北方的战士带来很大困难。进军中梁曙光得到妈妈的线索,他带领部队突入湖荡,打垮湖匪解救了母亲。大军又由鄂西向湘西挺进,在武陵山脉的峻岭中与敌军遭遇,激战后我伤亡很大,敌人却狡猾逃跑了。在敌关押人的地方,见墙上有“白洁不死”四字,陈文洪请求让他再指挥作战,终于取得重大胜利,俘虏敌少将司令,但白洁却在冲出牢房时牺牲。当这消息传结秦震时,他正在北京参加开国大典,新中国像太阳在东方升起,白洁在阳光里微笑。

刘白羽 矛盾文学

这边风景(第九届)

《这边风景》是2013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小说,作者是王蒙。小说以新疆农村为背景,从公社粮食盗窃案入笔,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 《这边风景》是王蒙六七十年代下放新疆农村劳动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因各种缘由未曾付梓,但在《王蒙自传》和各版本评传中都有所提及,因而是一本早有耳闻却迟迟未露面的小说。 小说反映了汉、维两族人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以及两族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爱共处,带有历史沉重的份量,又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塑造得极为生动,悬念迭生,矛盾冲突集中,独具新疆风情,情节精彩,语言机智幽默。 该小说独具匠心,在每个章节后设计“小说人语”,用79岁的王蒙今时今日的角度去适时点评和阐述39岁王蒙当时的创作和思考,形成“79岁王蒙与39岁王蒙的对话”,为这部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添加了现代感和时代感。

王蒙 矛盾文学

推拿(第八届)

《推拿》为作家毕飞宇所作长篇小说,全书近八十万字,获得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推拿》讲述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这是国内少有的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是被誉为“最了解女性的男性作家”的毕飞宇首次涉足盲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的出版为全社会更好地了解盲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了一个范本。毕飞宇在《推拿》中以很小的切口入手,以一个推拿店里一群盲人的生活为中心,去触摸属于黑暗世界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对盲人独特的生活进行了透彻、全面的把握。 《推拿》是一部特殊的小说,它拥有超乎一般的细致绵密的语言,令人惊讶的敏感纠结的情感,小说外表沉默、内心绚烂;它平缓多过激烈,温情多过残酷,却又让无奈与悲凉相伴相生。就像一条静默的河流缓缓流过,有漩涡,也有温度,夹杂着无奈也携带着沧桑。 被誉为“最了解女性的男性作家”的毕飞宇首次涉足盲人题材的写作,摒弃了同情与关爱,本着对盲人群体最大的尊重与理解,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独特的生活,细微而彻底,真正深入到了这部分人群的心灵。书中强调,和正常人一样,残疾人、盲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爱恨情仇和酸甜苦辣,有着同样需要尊重和关注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推拿》最大的意义在于,写出了残疾人的快乐、忧伤、爱情、欲望、性、野心、狂想、颓唐,打破了我们对残疾人认知的情感牢笼。 由此引发读者对于盲人这一特殊群体、对于我们正常人人生的深刻反思。 在《推拿》写作中,毕飞宇摒弃了传统习惯中对特殊群体“自上而下的悲悯与同情”,本着对盲人极大的尊重与理解,站在盲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世界,进而细微彻底地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独特而真实的生活,真正深入到了这部分人群的心灵。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出版后连获《小说选刊》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人民文学》奖、新浪“年度作家”、《当代》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台湾省《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推拿》获得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推拿》对盲人世界的描摹彻底而又生动,有效地发掘并呈现了新的人际。作品彰显了毕飞字的小说功力,开阔,深邃,从头至尾洋溢着令人沉醉的“体温”。

毕飞宇 矛盾文学

芙蓉镇(第一届)

小说《芙蓉镇》,当代作家古华的代表作。小说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

古华 矛盾文学

沉重的翅膀(第二届)

《沉重的翅膀》为现代作家张洁所作的长篇小说,为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沉重的翅膀》以七、八十年代之交,我国高层领导——重工业部正副部长间围绕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展开的一场“鏖战”为主线,自上而下地表现该部、部属曙光汽车制造厂及其基层班组的整顿、改革,笔触所及,从人物的世界观到方法论,人物间的政治关系至婚姻家庭关系,从政治、经济领域至哲学、伦理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内的种种问题,同时,还顾及到方兴未艾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势。

张洁 矛盾文学

钟鼓楼(第二届)

《钟鼓楼》是作者刘心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并由此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一带的故事,展示了极其丰富多彩的会场景,陈说着市井的悲欢、几代人的命运,穿越岁月烟尘,再看刘心武笔下的动人世相,犹如翻开了城市记忆的鲜活浮世绘……堪称一部洋溢着浓郁京味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刘心武 矛盾文学

骚动之秋(第四届)

《骚动之秋》,作家刘玉民著,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是一部反映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村面貌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的长篇小说。主人公岳鹏程既是一位名扬八方的农民企业家,又是一个称霸一地的土皇帝;既是一位新时代的弄潮儿,又是一个旧观念的继承人。他敬仰父亲的革命生涯,却与父亲水火不相容;他欣赏儿子的聪明才干,却与儿子不共戴。 《骚动之秋》,既是描写一个“农民改革家”岳鹏程在改革家乡面貌中激起的种种骚动:从省市县委领导的关注到全国和省级报婚的社会舆论的宣传,从李龙山的古老传说到李王庙后殿的碑碣上刻下岳鹏程和大桑园的名字……但同时,也着重写了岳鹏程内心的种种骚动,他和儿子羸官在改革中不同的见解的矛盾引起的父子冲突;他和秋玲的感情导致与妻子的冲突和家庭矛盾的尖锐化;他在改革中处理问题的大胆、果断、魄力、远见等等,的确使乡镇企业有了较大发展,然而又的确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受到不正的社会风气的影响,采用了一些非法的手段进行了倒卖紧缺物资的活动…

刘玉民 矛盾文学

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七届)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迟子建 矛盾文学

少年天子(第三届)

《少年天子》,作家凌力的代表作,是一部描绘清朝入关后第一代皇帝顺治的长篇历史小说。面临明、清鼎革之际的严峻局面,顺治励精图治,力求变革;但不断受到朝廷保守势力的阻挠政治风云迭起。顺治能书会画,多情善感,醉心追求符合意愿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但皇帝的爱情和婚姻牵连着宫廷权力的争夺,顺治在这方面的举措也引起了爱与恨、生与死的尖锐矛盾。终其二十三、四岁的一生,顺治在政治上的失败和爱情上的破灭,反映了深刻的性格悲剧和历史悲剧。

凌力 矛盾文学

黄雀记(第九届)

作家出版社新书《黄雀记》——苏童最新长篇小说!最有魅力的说故事者,以温婉、沉实、内敛的耐心,谐戏于叙述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2013年呼声最高的华语作品。当当网上不只优惠售卖,且赠送首发纪念藏书票,深受网友追捧。《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分为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标题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通过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或者说这三个受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命运,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主题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和希望。”

苏童 矛盾文学

穆斯林的葬礼(第三届)

《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当代作家霍达的代表作。1991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0年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和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穆斯林的葬礼》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 《穆斯林的葬礼》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底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璧和次女冰玉。一天有位长者带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因摔碎了梁亦清做的碗,为了赔偿梁家的损失,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买卖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梁家将奇珍斋转给落井下石的汇远斋老板,韩子奇则为了报仇潜伏到“汇远斋”当了学徒。 三年后,他学有所成,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璧,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碰巧遇上农村里被日本人带走中途逃走的中年妇女,便认这妇女为大姐,让长子天星唤她姑妈。 之后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因情感受挫,执意离开,便不顾姐姐反对,与姐夫一起前往英国。在伦敦,亨特的儿子奥利弗爱上了冰玉,但奥利弗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丧生,冰玉在孤独、伤心的情况下爱上了韩子奇,并生下私生女新月。 战后一同回国,姐姐君璧不容母女俩,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留下女儿。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哥哥也因母亲的心计所使,没能和自己喜欢的同事结婚,而是娶了新月的同学,当发现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新月红颜薄命,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担子。后来韩子奇,梁君璧相继去世,韩天星也有了一双子女。多年以后,冰玉回来了,但一切都也已经物是人非。 “变迁兴衰”、“命运沉浮”,重心落在衰、沉,《穆斯林的葬礼》写的其实就是“玉器梁”一家的悲剧。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小说的悲剧事件大体可以分作三类,一是爱情悲剧: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悲剧与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悲剧;新、雁爱情悲剧与韩、冰爱情悲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后者可看作前者的继续。两者都是男女主人公对自由爱的权利受到韩太太梁君璧身上所体现的伊斯兰传统文化负面的阻遏,当然韩、冰爱情悲剧的原因不止于此。另外,还穿插有韩天星和容桂芳的爱情悲剧,那是由梁君璧身上所体现的门当户对的势利观念酿成的。二是社会悲剧:梁亦清、韩子奇传播、宏扬中国玉器文化事业的壮志豪情,因资本竞争倾轧、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破坏、“文化大革命”摧残而遭受挫败,他们的人生理想不为他们置身其间的社会大环境所容。三是命运悲剧:梁亦清、韩子奇、梁冰玉、韩新月以及参与制造过悲剧的虔诚的穆斯林梁君璧和不是回民族的文化精英楚雁潮——他们在积极探索人生意义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无不意识到、预感到失败、痛苦、不幸甚至死亡的必然性,但他们不向厄运低头,坚持以坚韧、顽强的意志突围。 《穆斯林的葬礼》用不小的篇幅描写了回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并着意表现异质习俗文化同回民族习俗的撞击、较量和通融,使之成为情节包括场面和细节的有机组成部分,突出的例子如葬礼和婚礼。梁亦清身怀绝技,但在代表资本的汇远斋老板蒲寿昌的压榨、倾轧下不得不含恨死去,从而引发韩子奇、梁君璧为之报仇雪恨,梁亦清的葬礼标志着小说情节的开端。薄葬、速葬,最简朴不过,正好与梁亦清的质朴性格谐适:一心归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粉饰自己。韩新月德才貌兼优,对人生、事业、爱情执着追求,但无奈心脏残缺不得不辍学,而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又使其爱情绝望,终致夭折。穆斯林们肃然跪在墓穴前,神圣的经声在墓地回荡: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 民俗流动地存在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以民族群体的精神文化、心理意识为底蕴。将民俗的法约性、软控性故事化、情节化,要义在于激化伊斯文化与华夏文化、古老东方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撞击和融合,揭示这种撞击和融合必然经历的痛苦,开掘人物的文化心理。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的总体艺术构思中突出悲剧冲突、文化冲突、心理冲突,旨归在铸造在多元文化冲突、拼撞和互融互渗中焕发出蓬勃不息的生命意识的平凡而伟大的人格

霍达 矛盾文学

蛙(第八届)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与莫言的其他重要长篇作品,如《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等相比,《蛙》延续了这些作品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的中心词是“计划生育”,但这只是浅层表象,在这一中心词背后,隐藏着的是莫言对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蛙》是一部写实主义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高密东北乡不仅仅是故事发生地,而且是一个泛指意义上的区域。在计生国策推行之初,中国有无数个东北乡,万心这样的计生干部也有许多个。莫言的书写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关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世人对莫言的作品且褒且贬,褒的多是其巧妙的构思,贬的是其语言不加节制。《蛙》则一反常态,语言干干净净,很少旁枝逸出。《蛙》的写作匠心独运,5个章节分别由4封长信和一部9幕话剧组成。写信式的讲述不仅方便了莫言的写作,也接近了时空的距离以及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话剧则是对信件部分另一种角度的重新叙述和有效补充,它把莫言对生命的敬畏与膜拜情结向更纵深处推进,整部小说也因之更加富有意味和张力。

莫言 矛盾文学

江南三部曲(第九届)

江南三部曲,是著名作家格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构思,沉潜求素,到2011年终于完成定稿的系列长篇巨作。作者在坚守高贵艺术性的同时,用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和叙事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江南三部曲分别是指:《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 2015年8月16日,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格非 矛盾文学

一句顶一万句(第八届)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酝酿创作了三年的小说。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的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的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 本书是刘震云酝酿创作了三年的小说。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明清的野稗日记,语句洗练,情节简洁,叙事直接,板儿板儿的冷幽默却画龙点睛,有汪曾祺和孙犁等前辈作家遗风。因而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能拧出作家的汗水。更为重要的是,作家唯有用此语言,才有对应和表现作品的内涵:与神对话的西方文化和人类生态,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愉悦;与人对话的中原文化和浮生百姓,却由于极端注重现实的农耕传统和性格、阶级、利益的不同,真正地生活在“百年孤独”当中。 这是一本以孤独为主题的书,题材和主题都集中在孤独感上,孤独感在全世界有很多作品了,但把说话当成一个关注点是新颖的。 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笔触始终紧贴苦难的大地和贱如草芥的底层人群,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若悬丝而荡气回肠,主人公常常走投无路而又一直勇往直前。这是刘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的小说。

刘震云 矛盾文学

天行者(第八届)

《天行者》是刘醒龙以民办教师为题材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2009年,小说出版后引起极大反响并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天行者》 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贫乏的乡村教育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在贫苦生活中无私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民办教师为求转正而发生的辛酸故事,也反映出被人们遗忘已久的乡村民办教师曾有过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现实主义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小说《天行者》采用了刘醒龙惯用的叙事模式,即以一个乡镇或某一个单位作为相对完整的叙事空间,在一部作品中非常集中地书写其中的种种情事。《天行者》的叙事结构包括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其主线主要讲述了西河乡界岭小学三代民办教师转正的故事,而辅线则是张英才、余校长、孙四海、万站长、蓝飞和夏雪等人的爱情故事。然而在这些大故事中又穿插小故事,每个小故事又可以作为下个故事开展的源头,相互交叉汇合,使小说的叙述不再仅仅拘泥于双线结构而构成一个纷杂的面,使得小说的叙事精彩纷呈,紧缩而富有张力。与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隐藏作家情感的叙事态度不同,刘醒龙在小说中显现出了鲜明的爱憎。如小说中余校长等民办教师转正要交根本难以负担的巨额工龄费时!作者先描述了去省城上访的邓有米妻子成菊的所见所闻,她去教育厅时,那里正在盖一栋仰头看不到顶的高楼。 成菊说,夏雪父母捐的那么一点小的楼都要花十万!教育厅的楼盖得像界岭小学后山那样大!要花多少钱?只要节省一只墙角!全省的民办教师就不用交钱买自己的工龄了,作者在此通过成菊之口就表达了自己的不平和愤慨之情。在叙事策略上,作者则采用了全知叙事的第三人称,但同时又使用了一个外部叙事人叙述张英才来叙述,通过张英才的视角在另一个层面来讲述界岭的破败和落后。同时大量的内聚焦使小说的空间营造丰满起来,而张英才对界岭的看法也在另一层面写出了张英才的内心成长,可谓一举两得。 《天行者》是为这些“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 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所献上的一曲悲壮之歌。书写了一群民办教师在农村中的坚守与盼望,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四百多万民办教师的近乎临摹式的描写。长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民办教师的形象一直被限定于低下的文化、社会地位之中,政治形象以及教育贡献往往被简单的勾勒或直接忽略,而刘醒龙则超越了这层简单的政治道德评价,立体地表现了中国民办教师在底层无私奉献的形象。《天行者》从宏阔的政治、文化以及时代变革的历史进程出发,深度把握了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命运,透过民办教师的道德光辉,深入地窥探了民办教师的文化心理!同时,《天行者》不同于其他书写民办教师的作品的是作者也将艺术触角深入到广袤的中国乡村,思考着被文学作品遗忘已久的中国乡村的文化与政治。

刘醒龙 矛盾文学

湖光山色(第七届)

小说以曾进城打工的乡村女青年楚暖暖为主人公,讲述了她回到家乡楚王庄之后不断开拓进取、进而带领全村创业的故事。暖暖是一个“公主”式的乡村姑娘,她几乎是楚王庄所有男青年的共同梦想。村主任詹石磴的弟弟詹石梯自认为暖暖非他莫属,但暖暖却以决绝的方式嫁给了贫穷的青年旷开田,并因此与横行乡里的村主任詹石磴结下仇怨。从此,这个见过世面、性格倔强、心气甚高的女性,开始了她漫长艰辛的人生道路。小说结构严密,充满悲情和暖意。 小说写的是春种秋收、择偶成家、生病离婚、打工返乡、农村旅游这些当下乡村录常的生活事件,展示的却是对人性嬗变、历史遗产和权力动作的崭新思考,表现了一颗高贵灵魂在乡村剧变背景下的惊悸和固守。 我们抛撒种子使出精力投下资本,然后渴望着收获,可以获的常常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在这本书中,命运也和女主人公暖暖开着残酷的死玩笑。

周大新 矛盾文学

秦腔(第七届)

《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内容涉及其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作品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书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贾平凹称“我要以它为故乡竖一块碑” 《秦腔》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我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如何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当代乡村变革的脉象,传统民间文化的挽歌!谁主盛衰:天、地、人相互对质;忍观沉浮:命、动、势彼此角力!魔幻笔触出入三界,畸形情恋动魄惊心,四稿增删倾毕生心血,一朝成书慰半世乡情! 《秦腔》以两条线展开,一条线是秦腔戏曲,一条线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两条线相互纠结,在一个叫清风街的村庄里演变着近三十年的历史。清风街有白家和夏家两大户,白家早已衰败,但白家却出了一个著名的秦腔戏曲演员白雪,白雪嫁给了夏家的儿子。夏家家族两代人主宰着清风街,而两代人在坚守土地与逃离土地的变迁中充满了对抗和斗争。三十年里,清风街以白、夏两大户以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大转型给农村带来的激烈冲击和变化,给农民带来的心灵惊恐和撕裂。 贾平凹自2003年初开始动笔写作《秦腔》,历时近两年,四易其稿。贾平凹称《秦腔》是他费时最长、修改最多、最耗心血的一部作品。 在未出版单行本之前,《秦腔》曾在《收获》杂志分两期刊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评论界有关专家认为,《秦腔》敏感地捕捉到社会转型期间、农村巨变中的时代情绪,是对正在消逝的乡村的一曲挽歌,也是书写当代中国农村的具有史诗性意义的重要作品。

贾平凹 矛盾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