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原来是我国历法中二十四节气之一。它大致在春分15天之后出现,约在公历每年的4月5 Et前后,农历则在三月份之内。此时,正值春深似海的暮春时节,处处绿草如茵、燕叫莺飞,万物焕发出强劲的生机。天气晴朗,空气洁净,故称为清明。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聪明节、禁烟节等,就是人们在清明这天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而逐渐形成的一个传统节日。 上古时期,清明只是作为一个节气而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但是,在清明之前的一天(或二天),却一直有个寒食节流传民间。当时,寒食节的节日活动,主要有禁火寒食和扫墓祭祖。 相传,寒食节的禁火寒食,与介之推有关。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时期的人。晋文公在作为公子而出奔流浪时,他作为近臣而一路相从。一次,途经卫国,公子无饭可食,介子推毅然割股啖君。备尝艰辛之后,公子返回晋国,继位为晋文公。他遍赐群臣,满朝庆贺。介之推没有表白自己的功劳,也就没有得到任何赏赐。于是,他便隐居山中,发誓不再参与国政。后来文公闻知,十分懊悔,派人人山四处寻找而不得,便决定放火烧山,以促使介之推自己走出山来。 谁知,介之推非但没有出来。反而被熊熊山火烧死。文公难过不已,便下令将烧山之日定为寒食节,民问禁火寒食,以纪念介之推。 其实,据学者考证,禁火寒食之俗,最初源于周代禁火、出火的习俗。而扫墓的习俗,则又源于上古时期的祀高襟(m6i,音煤)。由于寒食节距清明的时问十分近,久而久之,二者交融,寒食节就被最终包容到清明之内了。于是,清明这一农业节气,也便成为后世的清明节了。 据说,清明与寒食相混,始于唐代。如唐末大诗人自居易有《寒食野望吟》一诗,其中写道:“鸟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深。”这说明,当时人们已将二节混为一谈,而且活动内容中扫墓也占了重要位置。宋代以后,清明扫墓的习俗被延续下来。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说,北宋时人们在清明这天都要祭拜扫墓。至于扫墓的目的和具体仪式,宋代也有人专门说明。如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说,人们“到郊外去上坟扫墓,目的是为了尽自己对祖先的思念之情和敬仰之心”。朱熹在其所辑《通礼》一书中,则对扫墓的具体仪式予以说明。文中说,届时,人们需素服,准备好酒、肴及割草斩木的工具,到了墓前便为墓加土,剪除杂草,修整树木,焚纸祭奠等。扫墓作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直至明清时期,风气更盛。 此外,清明节禁火寒食,在唐宋以来也相延不衰。 据说,当时的禁火仍在寒食}j开始,直到清明Ft才将宫中保存的火种点燃,然后传人寻常百姓之家,人称新火。这种风俗,在唐宋诗词中,屡有反映,典型的如“Ft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等诗句,都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清明传新火的情景。因为无火,寒食是自然而然的了。南宋隐逸林和靖《山中寒食》一诗中,有“有客初尝寒具罢"的句子。其中的“寒具”,就是一种油煎的冷食。连隐居山中的方外之人都难免俗,可见其流行的深远了。 再者,清明时节莺飞草长,风和E1丽,在屋子里被闷了整整一个冬天的人们,正好可以走出户外,探春踏青,呼吸一点春的气息。宋代天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杰作《清明上河图》,以恢宏而细腻的神来之笔,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上坟踏青归来逍遥自在的场景。 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一书中,更详细记载了南宋临安城(今杭州)清明时节人们踏青春游的热闹情景。文中说,每年清明前后的十几天中,城中的男男女女,身着艳丽的服装。“接踵联肩”,出外游玩。人们乘坐的画舫,以及鼓乐笙箫,一天到晚,无有停歇。当然,出外游玩,面对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人们不可能只是四处游走。所以,就逐步发展出一系列与踏青相关的活动内容。如:饮酒赋诗、音乐助兴、寻花折柳、放飞风筝、荡打秋千,等等。其中,春天嫩绿的柳枝,最受人们青睐。到明代,一逢清明节,人们外出踏青,总要折几束婀娜的绿柳枝带回家,插于自家门楣,据说这样可保眼睛明亮。当时,杭州西湖岸边踏青的青年男女,多折柳枝编成柳冠、柳环,戴在头上。以至于形成了“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 进入清代,虽然有人认为清明节“今人不为节”,但。一些节日活动在民间尤其是在江南民间仍十分兴盛。因此可以说,清明节在清代仍是流行于广大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 先说清代北京的节日活动。据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说,清代的北京,清明节一到,“倾城男女”纷纷扶老携幼,去往四郊扫墓祭祖。富裕的人家,往往还要用盒子装上准备好的酒菜烧纸,乘车坐轿前往。到了墓地,人们要修整坟墓,往坟头上添点土等。 祭扫完之后,人们就在坟前将随身携带的各种纸鸢(yuOn,音鸳)放飞,互相比试各家风筝制作和放飞水平的高低。一时之间,天空中布满了五颜六色上下飘飞的各种风筝。在阵阵和风的吹拂之下,有的犹如雄鹰展翅,有的如蛟龙腾水,有的如嫦娥奔月,有的如花朵盛开,可谓美不胜收。这一天,还流行摘柳树枝佩戴的习俗,据说是“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所以;踏青外出的人们,人人都要往身上挂点柳枝。 南方苏杭地区的清明节活动,内容远比北方地区丰富,也更为热闹,保留并发扬光大了古来的清明节传统。下面分成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苏州地区的清明上坟扫墓活动,除与北京等地有相似的内容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内容。如新娶的媳妇,一定要带上一同去上坟,这叫做“上花坟”;上坟时除祭拜自己的祖先外,还要祭祀旁边的邻坟,这叫“尊坟邻”,等等。因为地处水乡泽国,所以人们出城上坟都必须乘船。有诗人赋诗描绘此情此景说:“柁尾飘飘挂纸钱,出城都是上坟船。”可见,清明时节人们上坟乘船而形成的万船浮水竞发的情景,已成为人们侧目关注的一大景色。 山塘看会,也是苏州城清明时节的重大活动内容之一。每逢清明,官府都要在虎丘郡厉坛致祭城隍、土谷等神。神像放在坛上,鼓乐声悠然响起,五色彩旗在坛的四周飘荡。成群结队的人们,身着整洁崭新的节日服装,从四面八方赶来,集会山塘,这就是所谓的“看会”。届时,还有一些男女,假装重囚,身背枷锁,来到神像前,然后取下枷锁。人们称之为“神赦”。另外,还要事先选取一些模样长的标致可人的小姑娘和小男孩,穿上鲜丽的服饰,赤足站立在大人肩上或马背上张望,人称之为“巡风”。整个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日落西山,人们才将神像送回各自庙中,宣告结束。 游春玩景,更是苏杭地区清明时节热闹非凡、引人人胜的活动。苏州人一般是到天平、灵岩诸山去探访古迹名胜,到虎丘去游玩探春。南园、北园,更是游人如织。据说,这里满园的菜花,此时一起竞开怒放。阵阵和风吹过,股股浓香飘来,直扑鼻息。片片金黄的花朵随风摇曳,犹如少女烂漫清纯的笑容,呈现在人们眼前。蝴蝶纷飞,蜜蜂往来,人们谈笑于绿荫芳草花丛鸟语之间,流连忘返。直至夕阳压到西山之巅,仍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杭州人的游春活动,主要集中在西湖附近。每到清明时节,苏堤一带,桃叶片片,柳枝飘飞,遮出一块又一块清爽宜人的树荫。 树荫下,一些身着彩装的艺人在那里演出各种游戏、马戏,有“吞刀吐火、跃圈抛跋”等等,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在周围驻足观赏。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和掌声。 还有一些鼓乐吹箫的优伎,也赶来凑趣。她们时而吹上一段小曲,时而唱上几句吴曲越剧,赢得人们的赞赏之声。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加上满面春风的熙熙攘攘的人流,难怪人们要“Et暮忘返”了。此外,苏杭地区也盛行清明戴柳、放风筝等习俗,与北方地区大致相仿,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另外,关外东北地区,因地处北方,纬度较高,所以气温回升速度远较南方和北京地区为慢。因此清明节时,人们才开始脱掉厚厚的冬装,换上夹衣春服。吉林有些地方流行有“清明不脱棉裤,死后变兔子”等说法,督促人们注意季节气候变化。这种民俗,当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堪称独有吲。 清代,清明节的饮食,也基本上反映了唐宋以来清明节寒食的传统特点。同时,这一时期的人们也并不完全拘泥于寒食,而是也要热食一些应季食物。 如东北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在清明节前多备一些面饼等凉的熟食品,以待清明节时寒食之用。苏杭等地则盛行清明节吃青团和红藕两种冷食的习俗。红藕,就是白藕根煮熟后,冷却而呈红色;青团,则是用雀麦草汁和入糯米粉中,以豆沙为馅,揉成团,蒸熟后色泽呈青碧色。青团据说最初起于青浦县青龙镇,所以有人认为青团一名由此而得。但多数人认为青团之名与红藕一样,皆因其色泽而得名。四川成都一带,人们习惯用米粉做成团,用线串起来,在清明这天拿到欢喜庵前来卖,称之为“欢喜团”。有诗赞日:“欢喜庵前欢喜团,村郊买食百忧宽。”可见,它是如何受人欢迎和怀恋。北京的寒食佳品,有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等。还有人采集天坛附近的一种龙须菜,洗净后生吃。这些食品,既有浓浓的时令特点,又有节日寒食的古朴气氛,所以十分受人喜爱。史料记载,当时人对这些冷菜,大都称许有加,赞不绝口。 寒食之外,南北各地的人们还要热食一些应季的鲜活食品。据清代苏杭名士徐达源《吴门竹枝词》说: “相传百五禁厨烟,红藕青团各祭先。熟食安能通气臭,家家烧笋又烹鲜。”可见,此时的苏州人早已突破了旧时寒食禁火的局限,吃起了热火烧制的春暖上市鲜竹笋和活鱼来。北方的节日餐桌,也同样不甘往昔的冷清,小葱炒面条鱼、芦笋脍鲜花等热食,都已成为富裕人家的节日佳肴。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清明时节各地的饮食活动,往往大都与踏青、探春活动紧密相连。如南方苏州等地,人们三五相携去往郊外踏青途中,可以随处买到可口的香糖、菜饼,一饱口福。还有一些精明的生意人,乘机将茶桌、酒铺搬到游人众多且人人必经之地,等待游玩疲倦的人前来歇脚休息。人们随意找一家,驻足落座,店主飞快地递上一杯清茶,端上一壶香酒和几碟小菜,一边慢慢享用,一边寻思着下一步游玩的去处。西北地区的一些群众。甚至还相邀到田野或附近寺院去,一边观赏景致,一边饮用随身携带的各种美酒佳肴。这种野宴活动,选择在清明时节。既满足了人们眼收无尽春色的贪恋。又照顾了口品应季美食的要求。手把美酒,面临春风,喜气洋洋,心花怒放。 倘若一时不胜酒力,醉卧草丛,又可与温暖的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肌肤相亲。真可谓:花间一壶酒,赛过活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