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二十四节气 首页 节气 清明 查看内容

内容 ·详情

清明农谚农俗,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2019-8-27 19:10| 查看: 379| 评论: 0|来自: 网络

“清明”是有双层意思的特殊名词。它与“冬至”一样,既是节日,又是节气。从形成的先后时间看,“清明”首先是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出现在历史上的;汉魏以前的典籍中出现“清明”,一般是指与农事活动密切关联的节令 ...

清明”是有双层意思的特殊名词。它与“冬至”一样,既是节日,又是节气。从形成的先后时间看,“清明”首先是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出现在历史上的;汉魏以前的典籍中出现“清明”,一般是指与农事活动密切关联的节令名称。当然,后来居上的节俗“清明节”与节气之“清明”有着很大的关联。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时间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天,太阳黄经十五度,公历4月5日前后。《淮南鸿烈解》卷三云春分“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意谓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值,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这一时节,清明风吹来,温暖清爽,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生机勃勃。

郎瑛《七修类稿》卷子说:“万物齐乎器。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古人在农事实践中摸索出春天气候的变化规律,每年季春(春季最后一个月),天气转暖,雨量较多.我国大部分地区草木萌发,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c因此,清明节气反映的是春暖草醒、万物待发的自然物候现象。我国古代曾将清明至谷雨的十五天分为子候,每五天为一候;《玉烛宝典》卷三说:“《周书时训》曰.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篙,又五日虹始见:桐不始华,岁有大寒;田鼠不化,同多贪残;虹不始见,妇人苞乱、”那是古人对清明节的气候、物候现象的二种浪漫传说:桐花开放,田鼠隐匿,彩虹现身:这些物候还有占岁功能。如果清明桐花不盛开、田鼠不化身为乌、彩虹无影无踪,那么就会给岁收和国家带来不祥之兆。

农谚

由于清明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民间流传了很多关于清明物候、农事的农谚或者农俗。农谚是劳动者在漫长的观察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产经验。因此农谚对农事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工具意义。清明是农事启动的开端,清明节气的温度、湿度,对往后农事环节具有很大的影响,农民要从这个节气开始.对整年的生产活动进行科学有序的安诽。一般而言、农谚对天气的关注主要是有无雨水.因为晴雨旱涝是农事环节中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与清明相关的农谚一般都与农事实践、天气预报、预占年岁等有关。

首先,一到清明春耕播种就要开始了,因此存在大量催农事以及关于挑种、施肥等实际操作的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清明不上粪,越长越短劲”;“麦吃两年土.只怕清明饿了肚”;“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棉正当时”;“寒食撤花.谷雨种瓜”;“清明高梁谷雨花”(棉);“清明高梁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满黍”;“清明前五天不早,清明后五天不晚”(高粱);“大麻种在清明前,叶大庆厚又耐早”;“三月八,点南瓜”;“过了三月三,南瓜葫芦地里钻”;“清明种瓜.立夏开花:清明种瓜,船装车拉”;“祭罢祖,就种瓜”;“清明后,谷雨前.十有八九保安全”;“清明谷雨紧相连、南坡北洼快种棉”;“清明花.大车拉;谷雨花,大把抓;小满花、不归家”。

其次.农谚对清明天气、物候的关注。“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无风要提防”;“麦怕清明霜,谷伯老来雨”;“寒食莫欢喜.还有十天半月冷天气”;”清明雨渐增,天天好刮风”,”二月子,没老鹊”;“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清明暖,寒露寒”;“清明有霜梅雨少”;“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最后。通过观察清明前后的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预测,或者对年岁进行预言式总结。“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清明动南风.今年好收成”;“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加秀才中了举”;“雨淋坟头钱,春苗出齐全”;“清明有雨春苗壮,小满有雨麦头齐”;“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清明湿了乌鸦毛,今年麦子水里捞“,“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清明到,麦苗喝足又吃饱”;“淋透扫墓人.耕地不用问”。这些谚语大都强调了“清明风”和“清明雨”对庄稼的好处。

农俗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生活主要是“男耕女织”的模式。畜力是传统农业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农人在驯服动物的过程中,也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牛在农事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清明节很多地方有“饭牛”的习俗,在古代汉语中,“饭”也可以为动词。意思就是饲养、喂养。“饭牛”,就是给牛饭吃。历史上很多贤人都从事过养牛的工作,如百里溪、宁戚在发达前都喂过牛c虽则对于先贤而言,“饭牛”是个不足以得申其才的小工作,但是民俗“饭牛”却反映了人对动物伙伴兼工作助手的感情。如山东等地的农家在清明这天要煮上一朗小米干饭或者高梁米、豆子饭,让牛饱餐一顿.长清一带的“饭牛”,除了好饭,还要熬一锅菠菜汤给牲口喝。另外,清明当日.所有牛都不使役,也不准打骂。有的地方还遵古法,在牛额头涂上红粉,以示吉利和,喜爱。因为,清明伊始,就意味着艰苦的春耕要开始了,得让作为生产力的牲口好好整修一下G蚕桑也是重要的农业活动。《齐民要术》卷五引东汉后期崔富《四民月令》有曰:“三月清明节,今蚕妄治蚕室。”也就是说清明节气正是养蚕的最佳时节。  与清明相关的农俗非常有趣。在中国东南部的浙江桐乡一直有“清明大如年”的说法。桐乡素有蚕乡之称。蚕被蚕农视为命脉,因此,蚕事开始的清明节气也就分外重要。

桐乡清明节的前一天晚上称“清明夜”,蚕农将这夜看成与除夕夜一样重要,“清明夜”的主要活动有吃清明夜饭、占岁、贴门神襄白虎等。为了蚕事的顺利进行,清明夜饭有几祥菜是必不可少的,如芽蚕豆、糯米藕、马兰头、炒螺蛔、清明园子等c这些莱点的备置与蚕事讨口彩有关:如芽蚕豆是蚕豆发出来的,吃了它将来养蚕就“兴发”;藕丝很长,吃了它蚕茧的丝头就长;马兰头能醒目明脑,蚕娘吃了眼力好;清明时节螺蛳肉最为肥美,俗语“清明螺蛳赛过鹅”,吃螺蛳称为“桃青”,因旧时病蚕称“青娘”,而清明夜“桃青”就可以消除蚕病。清光绪《桐乡县志》记清明夜“食螺蛳,名桃青,盖病蚕渭之青娘,故云”。“桃青”后,定要将螺坝壳撤到屋顶上。据说这有两个作用,一是螺蛳壳发出响声,可以吓跑蚕宝宝的天敌老鼠;二是螺蛳壳撤在屋顶上,可以格对蚕宝宝有害的瓦刺虫引入壳内消灭。清明圆子做成茧子状的长腰圆形,分为青白两种,青的代表桑叶长得青青绿绿,白的代表雪白的茧子。旧时,桐乡人们吃过清明夜饭之后还有“听声卜蚕”的占岁习俗,就是在铁锅中放满水.取来汤罐盖浮于锅中,再将灶山上的灶神马帽置于汤罐盖之上,由主人用手拨一下汤罐盖,任其在水上转动,待其停止后.顺着灶神马悼之头所指方向走出门去,根据在野外听到的声音占卜蚕食丰歉。如听到汪汪(旺旺)狗叫声.则预示今年蚕事兴旺;若听到哗降(没没)羊叫声,即预示今年蚕不佳。民间认为,白虎是养蚕的大致,《湖州府志》记道:“清明晚,则育蚕之家设祭以样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弯弓之状,盖祛攘祟也。”通过画弯弓、贴门神来祛攘,祈求蚕业丰收。

在蚕桑生产过程中.蚕农形成了了独特的信仰崇拜,如祭把蚕神、过蚕花生日、烧田蚕、焙蚕花、望蚕信、点蚕花灯等。浙江地区的“轧蚕花”庙会活动规模尤盛c蚕花是一种用彩纸或绸绢剪扎成的花朵,请一朵蚕花带回家中,在养蚕时插在蚕室的蚕台上,寄寓了桑农蚕娘祈求蚕事顺利的美好愿望。所谓“轧蚕花”庙会,就是蚕农们为了祈福而举行的一项蚕事风俗活动c比如,浙江含山的蚕农每当清明节这天,方圆百里的百姓都要背着蚕种包,头插蚕花,去蚕神庙祭拜马头娘娘。

马头娘娘,也叫“马鸣王”,蚕神与马的形象结合最早见《山海经·海外北经》,有曰:“欧丝之野在大瞳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仍,无枝。范陵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郭理注云:“言吸桑而吐丝,盖蚕类也c”(《苟子·赋篇》)云,蚕乃“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东晋于宝的《搜神记》

卷十四则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女子化蚕的故事,说是上古时有女子牵挂外出远征没有消息的父亲,便对家里的马戏言.如果马能迎回父亲她使下嫁,结果有灵性的马果然接回了女子的父亲,并因女子食言而狂跃不已,女子的父亲便杀死马,将马皮放在庭中。一日女子戏踢马皮,马皮突然卷起女子而去,父亲久寻不着,终于只能在大树枝上看到化身为蚕的女儿。这个故事讹变为很多版本,如《太平广记》也有类似故事。杭嘉湖一带传说蚕花娘娘是由一个桑园姑娘变成的,只不过故事变成了姑娘的母亲食言.末将姑娘嫁给对姑娘有救命之恩的白马,还恩将仇报射死了白马c总之,这些传说都可以看到“蚕女”的原型。

每年清明节,浙江台山都要举行江南最大的“轧蚕花”庙会,含山轧蚕花庙会十分热闹,分为清明、二清明(清明第二天)三清明(清明第三天),一直要闹到清明第六天才罢休。相传蚕花娘娘会在每年的清明节化身为村姑踏遍含山,在山上留下“蚕气”。因此蚕农要在清明期间上含山踏青、轧蚕花、祭蚕神、购蚕花、祈蚕利、轧闹猛(吴方言凑热闹之意),蚕农相信这样便能将喜气带回去,同时也能得到蚕花“甘四分”(蚕事俗语中双倍好收成之意)。

“轧蚕花”讲究的就是“轧”,(吴方言热闹、拥挤之意),人越多越好越旺,特别是较为年轻的未婚蚕娘,尽是注人多闹猛的地方穿梭,取其口彩:“轧发轧发,越轧越发。”据说,在庙会上,如果年轻蚕娘被陌生男性摸到胸部,也是比较吉利的事情:浙江乌镇地区的蚕娘在蚕神庙里烧过香之后,还要到土地庙前面的水潭里洗手,俗称“洗蚕花手”.据说洗完手后,蚕事更为顺利。江苏无锡蚕农还有请“蚕猫”的风俗。所谓“蚕猫”是一种猫状泥偶,是用泥做成坐姿家猫形状,泥猫外表涂上白石灰,再用彩笔画成花猫。蚕猫买来后,先放在灶山上,等到养蚕时再放到蚕房内,以吓退蚕的天敌老鼠。

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清明”轧蚕花”庙会明显有着上巳节的残徐痕迹。乌镇有民谣道:“三月三.庙门开,乡下蚕娘出门槛,东亦逛、两亦颠,轧朵蚕花回家来。”在中国文化中,蚕本身就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在上古时代,与蚕联系的文化事相则是“桑林野合”的生育礼俗。《诗经·部风·桑中》中也有“期我乎桑中”的男女幽会描写。“在上方时期,桑林是从事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人们在桑林中从事的宗教活动主要是祈雨和野合,这种活动作为一种礼俗在历史上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于春天在桑林中男女自由性交的生育礼俗,当有招致老天爷云雨的巫术含义。桑林之会作为一种生育礼俗,在古代曾经十分流行”(孙其刚《媒祖养蚕和蚕桑的宗教意义》)。因此,清明时节的蚕花庙会民俗可以被视为是农事信仰与生殖崇拜的结合。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二十四节气网无关。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ab12-120@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精华 ·推荐

热点 ·排行

  • 月排行
  • 周排行
  • 日排行

广告 ·推广

Copyright  © 2001-2013:二十四节气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言论!

Powered by discuz!X3.5|Licensed备案信息:备案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