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二十四节气 首页 节气 立秋 查看内容

内容 ·详情

散文《立秋凉风至》

2019-8-7 12:17| 查看: 1161| 评论: 0|原作者: 倘若开诚OQQ|来自: 百度百家

岁月似刀,时光如剪,一晃立秋了。立秋,至今家乡仍延续着一种吃瓜的习俗,称之为“啃秋”或“咬秋”。寓意夏日炎炎,酷暑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据说这天“啃秋”或“咬秋”后,可不生“秋痱子”。因在经济落后 ...

岁月似刀,时光如剪,一晃立秋了。

立秋,至今家乡仍延续着一种吃瓜的习俗,称之为“啃秋”或“咬秋”。寓意夏日炎炎,酷暑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据说这天“啃秋”或“咬秋”后,可不生“秋痱子”。因在经济落后又缺电的年代,暑天的炎热难耐,只一把蒲扇度夏日,使得家中的大人小孩个个浑身长满奇痒难受的“痱子”。

立了秋,早上天高云淡,晚上月明风清,气温一天天的下降,早晚不再那么的闷热难受了,早晚的风儿吹在身上柔和了许多。

但,立了秋,暑气一时难消,午后炙热的“天火”仍在大地上肆虐的燃烧一般。所以“秋老虎”发威不可小觑。民谚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秋后一伏热死人”。立了秋,老人们无奈地说了,别高兴了太早,还有十八天的天火呢。

立秋后,毕竟是三伏中的未伏,早晚应有了一丝的凉意。而且立秋后,每降一次的秋雨,气温也就随之下降一点,叫“一场秋雨一场凉”。心静自然就凉,当然啦,在这样的一个节令里,夜晚,星空下,约三两好友,悠闲信步于乡野的田埂,人只觉得一个字:爽。再说了,早上立了秋,晚上就凉飕飕。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立了秋,梧桐树开始渐渐飘零落叶,故有“落叶知秋”一说。宋人刘翰“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说的就是在初秋的夜里,从睡梦中起身,来到寂静的院落里,依稀感觉到了秋声,却又无处寻觅。朗朗月色下,唯有满庭院满台阶的片片梧桐落叶。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起,秋叶黄,想起了曾经的心悲凉。秋,永远与悲情、思念、离别、愁魂、伤感……纠缠在了一起。因为“自古逢秋悲寂寥”嘛,相思,怀旧,是咱们中国人永远也不能解开的情结。无数骚人墨客,曾不可避免的陷入“伤春悲秋”并郁积着凄然思乡的情结之中。

最早阅读到的《诗经》中,秋天就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又充满寒意的图景。元代的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他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凝练的诗句来勾勒出了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的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等思乡的情怀;楚国文人宋玉,在《九辩》的文中,也流露出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悲戚、衰败的景象。可以说,先前的文人开启了悲秋的先河。其后,这种悲秋的情结,便层出不穷。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来抒发他在夔州,穷困潦倒,病魔缠身,流寓他乡,百感交集的悲哀之情。

但,话得说回来,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后,寸草结耔,农人们眼巴巴地盼着秋天的好收成,就是从立秋开始才有了希望和盼头。所以,没有了秋,也就没有了收获。

民间的立秋农谚恐怕是24节气之中的最多一个。如:“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看来,立秋时间的早与晚,与庄稼收成的好与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立秋开头坐一坐,来年春天要挨饿。”是提醒懒农的,立秋后,早凉晚凉,不能再贪玩了,应抓紧这个关键的季节,对秋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

轻罗小扇扑流莺,却到天凉好个秋。秋的来临,新月如钩,夜清如水,虽没有万紫千红,柳暗花明,但它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收获季节的即将来临。秋天柔情似水,有雾的朦胧,露的清凉。待到秋风送爽,瓜果飘香时,我们坚信,秋天真的来了。天变得那样的高,那样的蓝,风是那样的轻,那样的柔和,大地上所有的生灵,随秋风摇摆,有的红得鲜艳,有的绿得深沉,有的黄得透彻。秋天,秋色,秋风,秋雨……飘落残叶,不见成堆,又不见枯萎,哦!秋天原来是这番的美景。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二十四节气网无关。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ab12-120@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精华 ·推荐

热点 ·排行

  • 月排行
  • 周排行
  • 日排行

广告 ·推广

Copyright  © 2001-2013:二十四节气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言论!

Powered by discuz!X3.5|Licensed备案信息:备案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