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祺瑶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4月5日,首都博物馆举办“春和景明——趁东风,放纸鸢”活动,邀请小观众手绘风筝,尽情发挥创意,在动手中了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10时,首博地下一层纸艺空间里传出动听的音乐,“有小鸟、青蛙叫”“有流水声”“是春天的旋律”……20余位小观众闭着眼静坐聆听,互相分享感受。“踏青、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小朋友们今天来到博物馆,也是在‘踏青’。”首博宣教部工作人员闫京一边带着孩子们感受“春天”,一边生动讲述,“风筝在古时被称为‘纸鸢’,古人们放风筝不仅是一种游艺活动,更是为了祈求放走身上的疾病,消灾解难。古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会把疾病写在风筝上,等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走,希望带走所有的灾祸,带来好运。” 台下,小观众们围坐在长桌前,听得津津有味。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们拿起画笔,聚精会神地在风筝上创作:画一只蓝紫色渐变的蝴蝶,在翅膀上添几朵小花,再别出心裁地写上汉字……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原本没有颜色的蝴蝶风筝经过一双双巧手,变得五彩斑斓、俏皮可爱。海淀区红英小学四年级学生黄紫桐拿着手中五彩风筝说:“博物馆的老师告诉大家,这是一份春天的礼物,我要把它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飞。”观众叶先生特意带着儿子从天津市来到首博参观,体验清明特色活动,他说:“我们经常来逛博物馆,这是个很好的机会,让孩子亲自动手,感受传统文化。” “我们在节日里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活动空间,让他们通过聆听、交流、手工体验,有所收获。”闫京说,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首博都会举办一系列特色活动,“希望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青少年在博物馆里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氛。” “孩子们来到博物馆学习体验的同时,我们也会让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送进校园。”首博宣教部讲解主管刘萍介绍,该馆发挥资源优势,与多所中小学联合开展丰富的文化讲解、展览教育等活动,培养志愿讲解“文化小使者”,为中小学生搭建起传承历史文化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