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先发王圣志姜刚 3 月 23 日,安徽铜陵普济圩现代农业集团稻虾养殖基地,农户在为稻虾田泼洒肥水 过仕宁摄 ◇鼓励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农民靠乡,支持以租赁、合作的方式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激活闲置资源,美化乡村环境,丰富城乡生活,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财产性收入 ◇全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数量双双突破10万,居全国前列,其背后是农业经营主体更加重视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的可喜变化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安徽省一串串崭新的数据,标注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里程: 九成多的农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近五成承包耕地流转规模经营;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双双突破10万个,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5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创近5年新高……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安徽各地采访了解到,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主线,安徽省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释放红利,宅基地改革激活农村资源,同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效率。这些都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农村改革红利释放 “今年1月,我家领到5800元分红,这已是连续三年领分红了。”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村民程夕兵对本刊记者说,村里的发展面貌“一天一个样”,村民开上小汽车、住进小洋楼,日子也越过越好。 时针拨回至42年前,18位小岗村农民在“生死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一举解决了自身温饱问题。 作为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安徽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方面,持续走在全国前列。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归属不清、权责不明等问题凸显。如何让农村“沉睡的资产”醒起来、活起来、动起来,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答题”。 四年前,在安徽滁州凤阳县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 勇当农村改革先锋的安徽,不断探索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多项管长远、管根本、管大局的改革,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障碍,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活力。 2016年以来,小岗村探索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从“户户包田”到实现对村集体资产的“人人持股”。通过控股、参股的公司利润分成,小岗品牌使用费等多种经营形式,村集体经济收入连跨新台阶。从2018年起至今,小岗村已连续三年分红。 “农业农村发展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对本刊记者说,安徽立足省情,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去年入选了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单位。 截至去年底,安徽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村庄占比为93.7%,实现分红的村村均累计分红40.9万元。实施“三变”改革的村达52.8%,参改农户户均增收1100元。 与此同时,安徽省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正加快实施,全省承包耕地流转率达到48.9%。 农村宅基地改革也在江淮大地破冰。2015年3月,中央批准金寨县为全国15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 “我们制定了宅基地自愿退出奖励扶持,宅基地节约集约和有偿使用等政策,在村庄布点规划上注重科学性,退出补偿注重合理性,确保户有所居、有序退出。”金寨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办副主任杨先忠说,截至去年底,全县自愿退出宅基地的有4.4万余户,腾退复垦宅基地4.85万亩,新建居民安置点485个,节约耕地4.2万亩。 合肥市,近年来也探索实施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 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夏伦平向本刊记者介绍,他们鼓励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农民靠乡,支持以租赁、合作的方式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激活闲置资源,美化乡村环境,丰富城乡生活,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财产性收入。 “安徽农村改革实践证明,改革要常讲常新、永不停步,才能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崔传义说,坚持问题导向,改革要顺应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融合促农业高质量发展 “我流转2600亩地,前几年效益低,2015~2017年连续亏300多万元。”陈祥胜对本刊记者说,他去年探索稻鸭综合种养,种植绿色优质水稻,“政府帮注册品牌商标,这种优质米卖5元/斤,是普通米价的两倍。养鸭每亩收益3000元。今年准备扩产。” 首次尝试种养结合,首次注册品牌商标……去年的一系列新探索,让淮南市寿县陶店乡种粮大户陈祥胜尝到了甜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记者了解到,安徽近年来正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农村产业加速融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些地方试水点状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做精做细,从传统种植向现代综合种养模式转型。去年,安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新增157万亩,同比增长98.1%,总面积达317万亩,居全国第3位。全年粮食总产居全国第4位,实现“十六连丰”。 一些地方推动线状发展。在宿州,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宿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金海说,联合体是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 截至去年底,宿州市的联合体已发展到298家,覆盖了粮食、畜禽、果蔬、林木等主导产业,年产值达400亿元以上。 在蚌埠市,形成以米老头食品为龙头的年产5万吨的糯稻食品加工业,以争华羊业集团为龙头的养殖业,等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安徽争华羊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从事湖羊种羊繁育与销售。2016年成立食品公司,注册“仲兴”品牌,从传统养殖向养殖加工销售服务转变,不仅带动697户养殖户致富,还带动1700多户贫困户发展养殖,饲养量达3万多只。 探索面上发展,是一些地方一二三产融合的特色。 淮北市濉溪县被列入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濉溪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局长张平说,他们为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124”现代农业发展布局(一带、两园区、四产业)。以其中的一个园区——百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例,示范区建立7.7万亩专用粮食生产示范基地,专用小麦优质率稳定在95%以上,并引进多家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初加工率达85%。 在业内专家看来,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完善延伸产业链条,在二产、三产上下功夫,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强劲生产力提升农业经营效率 中央指出,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在新一轮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安徽以“三变”改革为契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无人种地、不会种地之问。 “我们突出政策创制,形成发展合力。”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处长钱东方对本刊记者说。近年来,安徽出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等政策文件,围绕注册登记、融资担保等方面,推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截至去年底,全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数量双双突破10万个,入社农户450万户,带动600万小农户融入大市场。 双“10万+”的背后展现出强劲生产力: ——绿色生态逐梦者。农业经营主体更加注重绿色种养殖、安全种养殖,是化肥农药减量行动的推动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我们致力于打造生态农业,聘请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专家进行农技指导。”滁州市天长市禾禾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平东林说,以水稻种植为例,他们合作社用的是浙江一家公司的菌剂,使秸秆腐熟还田变成肥料,可以减少一半复合肥用量,同时还用了江苏一家企业的纳米农药,实现低毒高效,降低了农药残留。 ——订单产销探路者。农业经营主体对市场需求敏感,尝试订单生产销售,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确保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提高了生产效益。“订单生产解决了粮食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问题,也解决了大户的销售难题。”芜湖市南陵县乐农水稻种植家庭农场主徐文正说,他去年首次尝试订单生产,和米业公司签订优质稻订单生产合同,全程采取绿色高效的生产模式,比传统生产模式亩均增收200余元。 ——高效农事践行者。农业经营主体从事规模化种养殖,普遍用上高效农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我们拥有50台植保无人机、28台插秧机等农机,可提供农业全程机械化服务。”六安市霍邱县宋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金宝说,给小麦除草,无人机一天能作业500多亩,而人工只能作业20亩。 受益于农村改革的推进,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带动,农民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2019年,安徽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16元,同比增长10.1%,增速为近5年新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安玉发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各地创新施策,强化支持发展保障,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破解“无人种地”困境,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带动农民增收,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