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数据显示,农业生产基本平稳,粮食生产形势较好。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目前,全国主要农区气候条件总体有利,春耕春播进展顺利,冬小麦整体长势好于上年和常年。3月底,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播种面积比重达到87.2%,比上年同期增加3.5个百分点。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夺取粮食丰收,对于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具有特殊重要性。从各地反映情况看,今年粮食种植意向面积稳中略增,夏粮丰收有基础,春播进展顺利,粮食生产开了个好局。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4月14日,全国已春播粮食19.1%,进度同比快1.0个百分点。其中,早稻大田播栽75.3%,春玉米已播14.4%,薯类已播39.2%。此外,中稻育秧36.9%,进度同比快1.0个百分点。 政策稳定种粮信心 细心的人会发现,今年春天,国家采取了超常规措施稳住粮食生产。在春耕生产关键节点,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下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指导各地分区分级恢复农业生产秩序,确保不误农时春耕备耕,稳住春播粮食面积,这是多年少有的。在春播大面积展开前,农业农村部及时将今年粮食生产目标下达各省人民政府,把稳定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层层压实责任,这也是多年少有的。 “稳粮食首先是稳收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稳住了农民卖粮预期收益。”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说,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为每斤1.12元,连续2年下调后保持了稳定;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在连续3年调低的情况下,今年每斤提高了1分钱,粳稻最低收购价保持不变。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总体稳定。目前已拨付2020年中央财政农业转移支付资金2500多亿元,重点支持保护耕地、购置农机具、建设高标准农田、培育高素质农民等。 为支持“米袋子”稳产保供,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财政、银保监等部门出台财政支农政策、金融支农措施,加快全省农资企业复工复产。截至目前,全省种业企业复工率达100%,规模以上农药生产企业复工率92%,产能10万吨以上肥料企业复工率88%。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进“优品优补”,确保实现补贴机具超过4.8万台套、受益农户超过2.8万户的目标,已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4200万亩和农机深松整地50万亩。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在当前各级财力相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这些政策措施能够保持稳定,有的还能有所增加,是非常不容易的。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拿出真金白银,将强农惠农政策贯穿粮食生产全过程,释放出强烈的重粮稳农信号,让各类种粮主体吃下定心丸,安心种好粮。目前,各地加快落实各类农业项目资金,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春耕生产有序推进 与其他行业一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春耕生产也曾遇到一些困难。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生产企业复工复产,打通农资下乡、农机上路、农民下田等堵点,尽可能减轻疫情对春耕生产的影响。从农业农村部调度情况看,目前春耕生产秩序已基本恢复正常,春管春耕正有序推进。 东北4省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4月13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召开视频会议,推动东北4省区落实春季农业生产财政金融政策,促进粮食稳产保供。有关部门建立工作专班,统筹安排各项政策资金,及时分解细化落实到田到户;推行规模经营主体资质认定和信息共享,建立无缝对接的增信和风险分担机制;推广政银担模式,发挥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作用,解决粮食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问题。 在我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黑龙江,目前备耕已接近尾声,水稻育苗和旱田封墒整地加紧开展,麦播从南到北陆续开始。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日前提出,今年全省粮食作物面积2.15亿亩以上,比上年增加近50万亩。省财政拿出1.2亿元资金,对水稻智能集中催芽给予补贴,提高水稻生产标准和质量。同时明确了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适当提高,引导农民及早确定种植意向。农情调度情况显示,全省水稻面积稳,玉米和小麦面积增。 “稳水稻关键是稳面积。我们今年在重点培育种粮大户基础上,突出抓好耕地抛荒治理工作,已初见成效。”江西省上栗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已对全县耕地抛荒情况摸底核实,列出任务清单和举措。坚持“谁耕种,补给谁”原则,推进土地流转,杜绝耕地闲置现象。县级统筹100万元,奖补50亩以上早稻种植户;各乡镇也出台政策,有的镇奖补50亩以上规模化种植的种植大户,对种植双季稻的农户每季给予100元/亩补助。截至目前,全县已落实早稻种植面积2.8万亩。 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看来,与往年相比,今年早稻生产有3个特点,可总结为“三个扩大”:扩大了优质稻,各地积极推广优质早籼稻品种,同时发展订单生产。扩大了集中育秧,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支持水稻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集中育秧和机插秧。今年工厂化集中育秧面积达1250多万亩,比去年增加200多万亩。扩大了规模种植,今年早稻增加面积主要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主要提供商品粮,能够有效增加市场供给。 从会春耕到“慧”春耕 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水稻种植、小麦田管等多个生产环节。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张兴旺表示,预计全国投入春耕生产的植保无人机超过3万台,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及配套精准作业农机具超过2万台套,为确保今年春耕备耕的质量提供了机械化支撑。再有一个多月夏收就要来临,预计今年小麦主产省夏粮机收、秸秆处理和秋粮种肥同播“一条龙”服务面积超过1.7亿亩,夏收夏种将实现无缝对接。 不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不足,春耕生产如何不误农时?答案是,开展职业化代耕代种。各地以专业化服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机合作社等为主导,完善早稻育秧服务链条,全面开展代耕代种“保姆式”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等难题。全国超6万个农机服务组织投入生产,积极发展托管式、网约式等农机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帮助广大农户轻松机械种田。 科技春耕,绿色生产是主线。过去大水漫灌,如今精打细算。化肥农药减下去,粮食品质提上来。在河南滑县,浇地刷卡,用水少了,一亩小麦灌溉能省10元。在山东阳信,精准施肥,一亩地肥料成本从420元减少到300元。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亩均农药施用量减少一成以上。目前,我国三大主粮化肥利用率达到39.2%,农药利用率达到39.8%。今年,全国将选择300个粮棉油生产大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再创建100个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县。 从会春耕到“慧”春耕,离不开农业科技“云指导”。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表示,已建设了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组织37万名农技推广人员线上解答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指导、提供远程问诊,服务粮食生产。今后将持续组织全国农业科技力量在线开展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不断提高覆盖面和使用率,加速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让广大农民搭乘“互联网+”快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