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会感到很惶惑,因为一些传统节日不是渐渐地被岁月淡化了,就是被人们遗忘了。然而农历十一月的“冬至节”却历久弥新,反而推衍成盛大的民间美食节。冬至又被称为“小年”,是说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也。临近这一天,报刊、电视、网络,都在连篇累牍地告诉我们,冬至该吃什么,那样亢奋且生动地展示着民间生活发生的巨大转变。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文献上说,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开始过冬至了。据记载,周秦时代是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也就是说,人们是在这一天过新年的。《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另外有云: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为“大吉之日”。还有一种说法是,冬至作为节日来源于汉代。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了。就如现代诗所云: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古时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据说这一天,官府要举行“贺冬”仪式,官员互贺称作“拜冬”。官方放假,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在民间,人们则亲朋相互拜访,并以美食相赠。这一天,后辈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呢。 冬至还是一个传统的祭祀之日。据说,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民间在这一期间同样有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故而冬至才被称为“小年”。 回想一下,我们会发现历朝历代的传统节日,无论大节也好,小节也罢,都包含着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那就是祭祀亡灵,寄托哀思。由此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情重义重亲的民族,特别是在人们欢乐喜庆的日子里不能忘记先辈。如此看来,一个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正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节庆中得以延续,得以传承。我也曾浪漫地想,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智能化水准的不断提升,人的劳作也将逐渐地被“机器人”所替代,那么,富起来的人们干什么呢?怎样才能将赋闲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最靠谱的方法,就是从传统的节令之中寻找答案。 冬至里最为普遍的风俗,便是吃饺子了。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据说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有喝羊肉汤的习俗。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则吃大葱炒豆腐。总之,一年将尽,新春即来,忙了快整整一年了,人生的滋味、工作的辛劳、创业的艰难、人际的纠结,等等,等等,可谓是酸甜苦辣咸,喜怒哀乐悲,尝了个遍。到了冬至,这种种的担子要放下了,喘口气,歇一歇。不是累吗?放下就轻松了,心情自然就好。有道是“好受不如倒(躺)着,好吃不如饺子”。上街买肉包饺子喽。其实,每到农历十一月的时候,在街头,在集市,已经可以看到卖春联,或代人写春联、写福字的摊子了――这就意味着,这年呀,就快要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