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二十四节气 首页 节气 冬至 查看内容

内容 ·详情

施立学:冬至为何“大如年”

2020-3-31 12:51| 查看: 1032| 评论: 0|原作者: 施立学|来自: 长春日报

大雪过后,冬至在望。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它就像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天起,黑夜渐短,白昼渐长。冬至虽然开启了一年中最冷时节的序幕,却也透露出了春天的微光——古人说“冬至一阳生”,而我们 ...

大雪过后,冬至在望。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它就像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天起,黑夜渐短,白昼渐长。冬至虽然开启了一年中最冷时节的序幕,却也透露出了春天的微光——古人说“冬至一阳生”,而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就是太阳离我们越来越近啦!冬至这个节气在今人眼中实属平常,近年来才在一些商家的提示和推动下,开始恢复了吃饺子的习惯。然而在古人看来,这个日子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会举行很多盛大的活动,民间也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对古人来说,冬至为何“大如年”?我们来听听民俗专家的解读吧。

冬至,既是我国农历中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我国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人们把冬至当成一个重要的节日来过。

节气特点:开始数九 “棒打不走”

冬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古书上说:“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阳历12月21日至23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70度时,交冬至。这是地球赤道以北地区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孝经说》认为,冬至之“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至。”“阴极之至”,是说黑夜长到了头;“阳气始至”,是说阳气开始上升,透露出了春天的消息;“日行南至”,是说太阳直射点南移到了极至,此后开始北移了。民间有“过了冬,日长一棵葱”“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俗谚。

冬至,民间称“交九”,也叫“数九”,从这天起,东北进入“一九二九 棒打不走”“爹亲娘亲 不如火亲”的寒冷季节。冬至是一九头,每9天数一九,81天后,天气才开始转暖。各地总结出许多概括数九期间寒暖变化的规律,最普遍的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节日地位:曾被作为“岁首”庆贺

冬至,是古代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冬至是“数九”隆冬之始,严寒阴冷的气候达到了极点,但又是阳气初萌、冬尽春回的节气,从此白昼渐长,故《清嘉录》认为,“冬至大如年”,是个可喜可贺的日子。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把冬至视为“岁首”,把“冬至节”视为像今天的春节(农历元旦)一样的节日。当“冬至节”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之后,它的一些风俗便渐渐融入了春节的风俗。冬至曾经是“年”有两个原因:一是冬至所在的农历十一月曾经是正月;二是古时候曾经从冬至开始计算二十四节气,因此冬至为“岁首”,过“冬至节”就像后来过大年初一(春节)那样。

冬至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被确定了,从周朝到秦朝,都以冬至为岁首。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从宋朝起,冬至成为祭祀祖宗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拜节。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因此冬至历来有“亚岁”之称。《清嘉录》还称冬至为“冬至节”,这些都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贺冬”,亦称“拜冬”,即冬至那一天人们庆贺祝福的活动,包括臣子对君主的祝贺、弟子对师长的祝贺、幼者对尊长的祝贺。意思是,自冬至起,阳气始生,春天即将到来,值得庆贺。另外,冬至既为“岁首”,那就相当于“新年”,过冬至等于“过年”,当然应该庆贺。

在冬至这一天,商店休假,人们准备香烛,到庙里进香。旧时,皇帝到太庙“荐新”,即以新收获的黍米做成供品祭祖,平民百姓也以新收获的谷物上供。人们相互宴请,馈赠礼品,道吉祥语,又有学校放假、慰问老师的传统。在我国古代,这一天也是各种契约的签订和履行之日。人们买卖田地房产,往往都在八月中秋言定,到了冬至这一天,双方便正式交割签约。

祭祀活动:东北满族树杆祭天

冬至祭祀天神,是古代“冬节”一项重要的习俗。周天子祭天,“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祭天要在郊外进行,故祭天又称“郊祀”。因为天属阳、地属阴,又因为南代表阳、北代表阴,所以冬至祭天要在南郊进行。

而东北满族的冬至祭天习俗古已有之。满族的祭祀仪式分为折九大祭(“折”指封土为祭之处)、树柳枝祭、祈福换锁祭三种。折九大祭多于冬至前后进行,祭祀对象为“温达浑”和“阿布卡”。“温达浑”即满语“祖先”之意,“阿布卡”即满语“天”。祭天的主要形式是“立杆”,即“立杆祭天”:“树尖杆一,置天井之东南隅,杆底安一石座,杆中插一锡盂。”《满洲源流考》记载:“我朝自发祥肇始,即恭设堂子,立杆以祀天,又于寝宫正殿,设位以祀神。”可见,满族立杆祀天,是从其始祖开始的。

饮食习俗:吃饺子纪念“医圣”

“冬至饺子夏至面”,过去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俗称“捏耳朵”、吃“捏冻耳朵”。每逢冬至,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传说这种习俗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而流传下来的。民间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不吃饺,冻坏脚骨爪”的民谣。

吃馄饨也是冬至食俗之一。传说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盘古生于混沌,冬至吃馄饨有纪念始祖盘古诞生之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冬至各道观有盛大法会,庆贺元始天尊诞辰,而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

此外,古代人家冬至多蒸馒头食之,称为“蒸冬”,为本年打粮扬场求风,俗云:“冬至不蒸冬,扬场没有风。”冬至还被古人用来判断次年的天气情况,如《湖广志书》上说:“冬至在上旬则冬寒,中旬则暖,下旬则次年正、二、三月极寒。”

文化活动:涂画“九九消寒图”

从冬至起,即进入数九寒天。“入九”以后,古代文人、士大夫即举行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另外,上至宫庭下至民间,一直保留着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

关于“九九消寒图”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南宋文天祥。在一次抗元战争中,文天祥被俘入狱,这天正是冬至。狱中度日如年,文天祥便用一块破砖在墙上画起傲雪的红梅。他将红梅画成九九八十一朵,每朵都是空心的,此后每天涂一朵,这样81天之后就是大地回春的日子了。他坚信,寒冬必将过去,春天必将到来。此事传到民间,人们既对文天祥的高风亮节表示仰慕,又觉“九九消寒图”别致有趣,于是纷纷仿效,从而形成流传不衰的消寒习俗。另一种说法认为,“九九消寒图”始自宫庭。后宫粉黛三千,养尊处优,春夏秋尚可到室外赏花观景,冬天则困在屋内百无聊赖,便以“九九消寒图”消磨时光,以后传入民间。《天启官词注》云:“每年长至节,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图,宫眷粘之壁间。”

“九九消寒图”形式多样,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画法:

一为文字法,即在一张印好的9个空心字(每字9画)上描红,这9个字通常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等,每9个字合起来正好81画,每天用红笔描一画,等9个字都描完,数九已结束,春天便来了。

二为圆圈法,即在一张纸上印九九八十一个圆圈,写好日期,每天依序在一个圆圈里记下天气好坏。如果是阴天就把圆圈上半部涂黑,晴天就把圆圈下半部涂黑,刮风涂左半边,下雨(有雾)涂右半边,下雪则在中间涂一个小圆点,有口诀概括为“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或“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三为梅花图,即用墨线画9枝梅花,每枝9朵,共81朵(或画9朵梅花,每朵9瓣,共81瓣),挂在墙上,每天用红笔涂一朵,等81朵梅花都被涂成红色时,便冬尽春来了。自从有了日历,老百姓称日子“扯着过”,“九九消寒图”便无人问津了。

“九九消寒图”中,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9字,每字9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至于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画“九九消寒图”,往往由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

(作者系中国满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二十四节气网无关。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ab12-120@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精华 ·推荐

热点 ·排行

  • 月排行
  • 周排行
  • 日排行

广告 ·推广

Copyright  © 2001-2013:二十四节气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言论!

Powered by discuz!X3.5|Licensed备案信息:备案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