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观星台上的日晷。吕宏军摄/光明图片 周公为何要在登封测日影呢? 庙内保存的一通明代登封知县侯泰《重修测景台碑》碑文记载:“周公欲求土中,营王城,乃立王表,以土圭测日影。”这清楚地道出了周公测影的动机——寻找天地之中,以便于统治四方。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何尊铭文,印证了这段历史。文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段话的大意是成王到新建成的陪都洛邑举行祭祀,向武王之灵禀告,已实现了“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就是在天地之中的中原地区建立国都,更好地统治民众。何尊中的铭文,是“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 “周公测影台不仅是二十四节气的发祥地,也关系着‘中国’名字的由来。”登封市文广新局局长王彩红自豪地告诉记者。 科学之光:观星台与“二十四节气” 周公测影台向北20米处,坐落着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由台身和石圭组成。“观星台由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其测影原理和周公测影是相同的,不过要更先进、更精确。”安丽介绍说。 二十四节气是怎样产生的? 形象地说,将石圭上的最长日影和最短日影24等分,每一份就是一个节气。 其实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登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吕宏军告诉记者:“西周初期,周公测影后有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4个节气。战国晚期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又增记了立冬、立夏、立春、立秋4个节气,成了8个节气。西汉时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完整记载了24个节气。因此,秦汉时期是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之时。” 据记载,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恢复农业生产,任用郭守敬进行历法改革。郭守敬将过去的8尺表改为4丈高表,又以登封观星台为中心,在全国27个地方建立了观测点。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终于在1280年编制出《授时历》。《授时历》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与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俗称阳历)一秒不差,但要早302年。 吕宏军说:“郭守敬在观星台的观测,把二十四节气推向了科学的顶峰。” 余音绕梁:千载不歇,文脉常新 “小雪这天,我们登封下了2016年的第一场雪。”登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钟清敏告诉记者。二十四节气竟然如此灵验。这场雪从周公测影台和观星台开始,从中岳嵩山之巅飘落,祥瑞的气息覆盖了大地。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相差1至2天。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被标注在国家通用的日历中,与藏族、回族等民族历法并行,连接着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回应着人们共通的文化情感和时间体验。 苗族赶秋节时,人们在“秋场”表演迁徙舞。中国农业博物馆提供 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成了人们须臾不可分离的生产生活坐标和参照体系。在当代生活中,它具有多元的价值,对农业生产、文学、民俗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