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观星台。登封市文物局提供 中华文化溯源·二十四节气 对于中国人来说,二十四节气是3000年前黄河边农人播下的第一粒种子,是今天广西霜降时节孩子们手中的糍粑,是诗人笔下的“正好清明连谷雨”“冬至阳生春又来”,更是日常生活里的春日载阳、四时成岁。 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几年来,九华立春祭、石阡说春、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七项民俗活动陆续被列为二十四节气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形成了丰富的遗产体系。近日,本报记者赴各地“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采访,溯源而上,探寻二十四节气这一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记忆与生命节律。 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数排大棚下支起的十几口大铁锅蒸气缭绕,白生生的饺子在开水中腾跃。喜庆的气氛里,人们激动地期待着,因为吃到头拨饺子可以带来全年的好运。每年冬至,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都会举行“千人饺子宴”,这是当地的一项节气民俗。 今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就在有“天地之中”之称的河南登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歌》简短的歌词里,似乎蕴藏着无穷的奥秘。12月8日,记者驱车前往登封,探赜索隐。车窗外阳光在嵩山群峰之间游走变幻,投下或浓或淡的阴影。三千多年前,揭示太阳运行规律的“二十四节气”就在这里被发现。 统治四方:周公测影定“天地之中” “周公测影台就在告成镇的周公庙内。”随行的登封文化馆馆长闫松涛告诉记者:“周公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他是西周初期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精通堪舆占卜。” 周公庙山门为明代建筑风格,两侧的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石表寓精心氤氲南北变寒暑,星台留古制会合阴阳交雨风。”这是对庙内的周公测影台和观星台作用和价值的高度概括。山门对面有一座照壁,中嵌一石刻“千古中传”,是对两台的形象歌颂。 进戟门之后,迎面立有一座下台上柱的石表,南面刻“周公测景台”五字。登封市文物局观星台文管所所长安丽介绍:“古代景与影字相通,这就是周公测影台。现存石表,是唐开元年间太史监南宫说仿周公旧制改建。周公最初使用的是木表、土圭,立竿见影,垒土为圭。”安丽说:“古人的宇宙观认为天圆地方,南北地广3万里。周公立8尺木表,测得日影最长时为一尺五寸,‘影差一寸,地差千里’,恰巧是3万里的一半。这就证明了登封就是‘地心’,是天下之中。” 周公在“天地之中”利用圭表之法“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把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又称“日短至”),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又称“日长至”),把两个日中日影长相等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这是最早确定的4个节气。登封周公测影台,是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最直接文物史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