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二十四节气 首页 节气 查看内容

内容 ·详情

节点性与生活化:作为民俗系统的二十四节气

2020-3-28 10:09| 查看: 1554| 评论: 0|原作者: 王加华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继昆曲、中国古琴艺术、书法、剪纸等之后的第39项跻身“世界级非遗”①的项目。②在多元保护主体、相关学界、新闻媒 ...

再次,二十四节气不仅仅只是一种时间制度,还具有异常丰富的民俗内涵,是民众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之一。一是节气与节日具有紧密的联系。在远古的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只是后来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创立与推行,节气与节日才发生了分离。(11)不过虽然如此,节气与节日也并非变得毫无关系,而是仍然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原本在节气日举行的活动,被挪移到了某个节日举行,如秋分祭月之于中秋节(12);一些节气仍旧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如“四立”与“二至”;有的在后世发展为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比如清明,中唐时期作为一个独立节日逐步兴起(13),现今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二是几乎每个节气都有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总体来说,这些习俗活动可概况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情;除凶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另外,基本上每个节气也都有特殊的饮食习俗,比较著名的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14)再者,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亦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润燥、立冬补阴等,以求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等途径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15)总之,围绕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点,形成了众多与信仰、禁忌、仪式、礼仪、娱乐、饮食、养生等相关的民俗活动。(16)三是围绕二十四节气,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民间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17)

总之,通过以上之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二十四节气绝不仅仅只是一种时间制度,而是具有极为丰富的民俗内涵,牵涉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深融入其中,因此将其称之为“民俗体系”或者说“民俗系统”(18)应该更为合适。而作为一种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在民众日常社会生活中普及与流行开来,与其具有实际的价值与意义有直接关系。概而言之,我们可以将其概况为实用性、节点性与生活化等几个方面。反过来,正是因为具有实际的功用,二十四节气才融入民众生活之中并发展成为一种“民俗系统”。二者相互建构,共同促进了二十四节气民俗系统的生成。

二、介入生活: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就民俗传承的内容言之,我们可大体将其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民俗事象的实践传承,即与民众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活生生”的话语、行为及心理等进行传承,也即当下非遗保护中所提倡的“活态传承”。一是单纯的知识传承,可通过博物馆、书籍等途径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所传承的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所实际践行的知识系统,就如同我们今天通过古籍而了解到的今已不存的古代知识一样。对二十四节气而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宗旨,肯定强调的是活态之保护与传承。而要进行活态的保护与传承,就必须要使其能真正与民众生活相结合并发挥其实际价值与意义。传统时代,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杂的民俗系统,就是因其与民众生活的深入、紧密结合。基于此,介入当下民众之社会生活,应该是今后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的最根本、最有效途径。正如乌丙安先生在谈及传统工艺保护时所说的那样,让传统工艺“无孔不入”地走进现代生活才是振兴之道。(19)

问题在于,如何才能使二十四节气介入当下民众之社会生活而实现活态化传承呢?这又有多大的可行性呢?利好消息在于,正如安德明所指出的那样,同许多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同,二十四节气仍然在当下的民众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鲜活的作用。(20)确实,如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各地多有所谓“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谚,至少在笔者的家乡山东一带,每届冬至,基本家家吃饺子,各商场超市也总是早早即开始饺子的宣传与销售。这为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或许是更为流行的观点,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农耕时代的产物,其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农业生产,而当下我们正在经历急速的社会变迁,正逐渐由农耕社会向工业与信息化社会转变,因此二十四节气已不再适应今天的社会需要;即使当下二十四节气仍有一定的“用武之地”,但随着将来社会的进一步变革,其也将日渐过时而失去效用。

诚然,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农耕时代的产物,其最初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进行。而今天,随着社会的急速变迁,各方面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在整个社会生产体系中,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虽然其仍是基础性生产部门。从清末民国时期开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后,工业生产日益取代农业生产而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与传统农业生产不同的是,工业生产的进行不以自然节律的律动为基础展开进行,而主要依靠各种机械装置单调重复的动作。正如马克吉所言:“农业的常规又是由自然的活动的节奏和周期,由因为阳光、湿度和降雨的分布不同而出现的农业季节更替以及土壤恢复和植物生长的生态周期所支配的……城市工业社会的社会和经济节奏远为不同。在工业社会中,职业的规则,日复一日,与自然现象没有什么关系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机器体系的速度所支配的,而机器体系的节奏并不遵循生活的节拍。”(21)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自然节奏律动性体现的二十四节气自然也就不再适用了。另一方面,就现代农业生产来说,由于气象预报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人们对自然律动的把握亦日渐精确,可不必再完全依赖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同时,随着大棚、无土栽培、新的作物品种培育等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反季节农业生产亦日益流行。这亦使得传统二十四节气日益失去其指导性功用。

虽然当下二十四节气农事指导作用的日益降低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前所述,二十四节气不单单只是种时间制度,更是一种民俗系统,其意义不只是为农业生产的进行提供时间指导,还与民众之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虽然今天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作用降低了,但我们仍可以继续发挥其对民众社会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作为一种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是人为创造的产物,而民俗系统“是一个矛盾运动的动态过程,那么它必然处在永恒的发展和不断地更新中,非理性结构因素的消亡、合理性结构要素的流传、新鲜血液的不断增加,构成了民俗系统的稳固性与可塑性共存的特色”(22)。历史上,在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发展与流变过程中,其内涵一直在因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日益变化与发展。因此在今天的社会形势下,我们仍然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再创造”,即“淡化”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而强调其与民众社会生活的关系面向,让其充分介入现代民众的社会生活,即充分发挥二十四节气在民众仪式生活、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与价值。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二十四节气对今天的农业生产已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了,实际上在广大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是有其现实意义的。(23)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二十四节气网无关。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ab12-120@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广告 ·推广

Copyright  © 2001-2013:二十四节气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言论!

Powered by discuz!X3.5|Licensed备案信息:备案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