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二十四节气 首页 节气 查看内容

内容 ·详情

二十四节气与民俗

2020-3-28 09:56| 查看: 884| 评论: 0|原作者: 萧放

时间如风,星移斗转,天道无穷。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因所处位置的关系,接受阳光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带来的一系列天文物候变化。中国人在生产生活中很早发现了这一自然时间节律 ...

时间如风,星移斗转,天道无穷。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因所处位置的关系,接受阳光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带来的一系列天文物候变化。中国人在生产生活中很早发现了这一自然时间节律,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时令体系。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它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早在春秋以前,人们已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测定了春分、秋分、夏至与冬至四个节气点,后又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出现,在《逸周书》中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序列,只是个别名称位置不同。汉人刘安的《淮南子》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与与当代二十四节气系列完全一致。它指导着农人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围绕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点还形成了众多与信仰、禁忌、仪式、养生、礼仪等相关的民俗活动。这里我们就节气中所包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择要分类叙述。

一、节气时令信仰与仪式民俗

二十四节气时令是与我们先民认识天地自然时序的时间框架,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人间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八个时间点是最主要的,那就是“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四时八节”。围绕四时八节等节气时令,传统社会形成了系列的信仰与仪式活动。

古人认为二十四节气运行的内在动力是阴阳二气的流转,不同的节气时令,阴阳二气在天地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如《管子·乘马》所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如果按年度周期划分四季的话,立春、立夏所在的上半年是阳气生发上升、阴气收敛下降的阶段,立秋、立冬所在的下半年是阴气上升、阳气下降藏伏的阶段。夏至是阳气高涨到极点,阴气开始发生的时刻;冬至是阴气上升到极点,阳气发动的时刻。由于阴阳二气分别代表温暖与寒冷的气候属性,万物的生命周期亦与节气时令相关,春生、夏养、秋杀、冬藏是“天之道”,围绕着这一天道信仰,不仅圣人要“副天之所行以为政”,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对应天道,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也要依照四季时令的阴阳特性安排,因此形成了特定节气时令的信仰、禁忌、仪式活动。

依照节气到来的时间,在特定的方位举行隆重的迎气仪式,是古老的时令仪式,其中春天最为隆重。《礼记·月令》记载,立春日,东郊迎春气。周天子在立春之前三天斋戒,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汉朝继承周制,在立春日,皇帝率大臣到东郊迎接春气,祭祀青帝勾芒。这天,人们穿青色的衣服,唱《青阳》之歌,舞《云翘》之舞。直到明朝前期,北京地方官员立春前一天,要在东直门外春场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但官员一律着红色衣服,簪花迎春,将春牛由春场迎入府内。这天,塑小春牛芒神,由京兆生送入朝中,依次进皇上春、中宫春、皇子春。然后,百官朝贺。

随着时代的变化,朝廷为主的迎气仪式逐渐为世俗的鞭春习俗所代替。宋朝开始有鞭春习俗,《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北宋开封府,在立春前一天,“进春牛入禁中鞭春”。明代立春当日,府县官吏,各穿官服,礼勾芒神,用彩色的鞭子鞭打春牛三次,以示劝农之意。清代立春日,有“进春”仪式。各省会府州县卫“遵制鞭春”。清朝初年扬州土风,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厘观,令官妓扮社火。康熙年间,裁减乐户,没有官妓后,人们用花鼓戏中的角色代替。在扬州花鼓中,女性人物角色均由男性扮演,所以扬州俗语有:“好女不看春,好男不看灯。”苏州立春前一天,观者如市,男女争着用手摸春牛,以求新年好运气。民谚云:“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立春日,太守在府堂举行鞭春仪式,用鞭子鞭碎土牛,谓之“打春”。立春日在苏州称为“春朝”,过节气氛与冬至差不多,人们用米粉做丸子,祭祀神灵、供奉祖先,并互相拜贺,名为“拜春”。

民国之前,各地仍有“打春牛”的习俗。人们用泥土做成春牛,涂上五彩,还要做一个芒神。在立春这天,由县令在衙门内主持鞭春仪式。县令用彩鞭鞭碎春牛,众人争抢“牛肉”(即土块)带回家,说是今年就会有好收成。民间在立春前后要张贴春牛图。春牛图是年画的一种,有一儿童装扮的芒神,手持柳条,或立牛侧,或随牛后,或骑牛背。陕西的春牛图有天下大吉、天下太平的字样。

春季,东风徐来,大地回暖,阳气上升,春季的时令信仰围绕着助阳迎春展开。立春为四季之首,是生命春天降临的标志,民谚云,“立春阳气生,草木发新根”,是农事耕种启动的重要时令。在立春节气,古代有迎春、鞭春、进春、唱春、拜春、尝春等官方与民间的仪式活动。

夏季是阳气高涨的时节,迎夏与度夏是夏季时令信仰与仪式的主要内容。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自古受到人们的重视。围绕着立夏形成了不少礼仪习俗。周天子重视季节之首,每一节气都要举行迎气的仪式。在立夏前三天,负责天文历法的太史亲自谒见天子说:“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于是斋戒。到立夏这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南郊迎夏。天子回到朝廷后,就依从时气,颁行赏赐,封建诸侯。这样的封赏活动,自然颇得民心,上下人等“无不欣悦”。在上古时代,人们的饮食起居要依从时令。根据夏季时令火德盛行的性质,天子住在明堂南方的东室,穿着红色的衣服,佩戴赤玉,食用豆与鸡,出行就服用朱红色的车马,打的自然也是赤色之旗。苏州立夏日,民俗要祭祀祖先,每家设樱桃、青梅、新麦,供神,名为“立夏见三新”。

在古代阴阳五行观念中,夏至是阴气上升的时节,主张顺气的古人在这天要举行相应的扶阴助气仪式。周代在夏至日举行地神祭祀仪式,同时驱除疾疫、荒年与饥饿。《史记·封禅书》:“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东汉夏至日民间家户以桃印封门。南北朝时期,夏至吃粽子,唐朝依然,后改到了端午节。当然直到清代皇家还保持着夏至日祭地的大典,明清时期祭地典礼在北京地坛举行。夏至是气候转热的开始,三伏天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夏至时节对一般人来说,因为阴阳二气争锋,宜闭门静养,安然度夏。

1.春牛图年画(天津杨柳青)

     

2.迎春印版(北京民俗博物馆藏)

秋季,属于阴气生长的季节,秋风起,天转凉,收敛与对阴性世界的顺从,是这一季节的信仰与仪式表达的内容。其中迎秋仪式最典型。

立秋之日,古代朝廷要举行盛大的迎秋仪式。据《礼记·月令》,立秋日,周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京城西郊迎接秋气。天子回朝之后对有功的军人进行奖赏,并开始军事训练,整顿法制,修缮监狱,审理案件,处分罪犯,征讨抗拒王命之人。为了顺应秋天的服色要求,天子衣白衣,乘白色的大车,佩戴白玉,立白色的旗帜,吃糜子与狗肉,居于明堂的总章南室中,向下颁布秋令。并且寻找一些不孝不悌的有罪之人,加以处罚,以助阴气。这一季节,农人新收稻谷,进献给天子,天子尝新之前,先供给祖先。在传统的时令信仰中,秋天的白露,是治疗眼疾的灵药,民间有八月收集露水洗眼的民俗。这种习俗始见于南北朝时期,《述征记》云:“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百草头露洗眼,令眼明也。”同时人们还用朱砂水点小孩额头,称为“天灸”,以除疾病。这种习俗一直传承民间。

秋分在上古是祭月的重要日子,朝日夕月,说的就是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周人“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在上,光明;坎,处下,幽静。此后历代都有祭月于祭月之礼,明清皇家秋分祭月之礼在北京的月坛举行。

冬季,是冬藏的时节,北风呼啸,大地冰封。人们为了缓解生存的紧张情绪,举行迎冬与祭祖的仪式,以求与上天的沟通,获取祖灵的福佑。古代社会看重霜降,在霜降前一日及霜降日,将士披挂操练,迎请旗纛,并放炮扬威。

古代帝王重视立冬,据《礼记·月令》记载,周天子从立冬开始入居玄堂左室,乘坐黑色的车子,驾黑马,立黑旗,衣着黑色的衣服,佩戴玄玉,食用猪肉与黍米。总之一切以水色为尚。立冬之前三日,太史报告天子,“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于是斋戒。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迎冬。回转朝廷后,天子要“赏死事,恤孤寡”[。后代帝王沿袭了立冬北郊迎气习俗。

冬至是重要的时令节点,是阴气高涨,阳气发生之时,传统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是最困难也是开始萌生希望的时节,人们围绕冬至举行一系列季节仪式。汉代开始庆贺冬至,六朝时代,称冬至为“亚岁”,媳妇给公婆进献鞋袜,给长辈祈寿。宋代官府放假如同新年。明清江南吴越地区冬至仍然是民俗大节。明代杭州,冬至称为亚岁,官府、民间各相庆贺,如元旦一样重视。清代的安徽、江西、湖南人在冬至节祭祀祖先,一般是合族聚会祠堂,祭祀历代祖先,然后宴饮。近代以后苏州等地仍看重冬至节。先秦时期,朝廷在仲冬时节,闭藏、斋戒,潜心静养,“以待阴阳之所定”。冬至开始的数九九游戏,实质上也是寒冬时节具有巫术性意义的召唤春天的仪式。冬至居于新旧更替的时节,在古人观念中它自然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冬至节俗中诸多信仰、仪式内容就来源于人们对这一时节的感受。

“故天有时,人以为正”。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节气天时是一个个重要节点,围绕这些节点形成了系列信仰仪式活动。人们通过仪式信仰的表达,取得了与天地的沟通,从而实现与社会人事及自然的协调,从而保障了人间吉祥与幸福。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二十四节气网无关。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ab12-120@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广告 ·推广

Copyright  © 2001-2013:二十四节气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言论!

Powered by discuz!X3.5|Licensed备案信息:备案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