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二十四节气 首页 节气 查看内容

内容 ·详情

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

2020-3-27 22:53| 查看: 373| 评论: 0|原作者: 张勃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将回归年划分为24个段落并分别予以命名的一种时间制度,也是围绕这一时间制度形成的观念体系和实践系统。它传承久远,播布广泛,内涵丰富,顺天应时是其文化精神。 所谓顺天应时,就是人要尊重生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将回归年划分为24个段落并分别予以命名的一种时间制度,也是围绕这一时间制度形成的观念体系和实践系统。它传承久远,播布广泛,内涵丰富,顺天应时是其文化精神。

所谓顺天应时,就是人要尊重生命节奏,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时间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循时而动,以合时宜,并充分利用自然之物,实现自身之圆满。《黄帝内经》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谚语“种地不看天,瞎了莫埋怨”“种地不及时,囤里缺粮食”等所反映的,都是对于顺天应时的深刻认知。

顺天应时形成的实践和思想基础

顺天应时是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行事准则。这一行事准则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实践基础和思想基础。

首先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自然结果。四季的循环往复、周期流转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了时间运行的周期性和变化的有序性,发现了时间推迁与寒来暑往、风霜雨雪以及动植物蛰伏振起、生死荣枯之间的关系,并深刻地意识到,只有根据时间的有序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才更有如愿以偿、获得好结果的可能性。

其次,与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密切相关。关于什么是天人合一,不同学者有不完全相同的看法,但天人合一大致应该包括天人一体、天人相类、天人感应等内容。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强调天地自然有其运行规律,另一方面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人与自然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共生的关系中,既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又强调合理利用自然,“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使大自然造福于人类。

再次,这与中国人的关联宇宙观密切相关。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关联宇宙观。时间的变化也是阴阳互相作用的结果,先秦文献《管子》就已提出:“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宇宙的理想状态是阴阳调和。人生在天地之间,要循时而动,顺应阴阳变化,并促成阴阳调和。

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有机整体的宇宙观,中国古代思想家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进一步理论化,将天象、物候、人事统一组织到一个井然严密的时间秩序之中。《礼记·月令》对此有十分明晰的揭示。每个月的月令大致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当月的时间属性,如“孟春之月”的时间属性是:“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其二,当月的气候与物候,如孟春之月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其三,当月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等。其四,当月的节气日及围绕节气日展开的礼仪活动。其五,当月其他重要的礼仪活动。其六,当月应行之政。其七,当月禁行之政。其八,不按时令行事的恶果。从中可以看出,顺天应时的行事准则始终贯穿其中。一方面,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时间的特性为根本遵循,并与时间的特性保持高度的一致。比如孟春之月位在东方,其色为青,天子就要居于青阳左个,“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玉”;孟春之月是“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万物生长之时,所以此时就不许用母畜作祭品,不许砍伐树木,不许捣毁鸟巢,杀害幼虫、已怀胎的母畜、刚出生的小兽、正学飞的小鸟,不许捕捉小兽和掏取鸟卵,也不可发动战争。另一方面,人类符合时宜的活动也能对时间的顺利转化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万物生长、天人和谐。正如《白虎通义》在解释为什么冬至日要“休兵不举事,闭关商旅不行”所说的:“此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

对于中国人而言,时间不仅是人事活动的维度,更是人事活动成败的决定性力量,而那些标志时间转化的具有节点意义的时间,具有重要价值。二十四节气是对时间的具体切分,其更替和周期性复现,就是时间的推迁和流转,其中标志节气变化的节气日则是时间推迁和流转的标志性时间,是重要的阴阳转化节点。

顺天应时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在实践层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都根据节气的特性行当行之事,不行不当行之事,节气由此成为农业生产的指南针和日常生活的方向标。所以,“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农业生产必不误农时,根据农作物的生命节律而适时播种管理收割。人也要循时调整生活起居,行宜避忌,正如“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等谚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格外注重养生,而根本的养生之道或养生之道的精髓就是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

其二,格外重视节气日的时间节点意义和人事活动,官方往往在节气日颁布政令,举行多种礼仪活动,如冬至日祭天、夏至日祀地、春分日朝日、秋分日夕月、霜降日祭旗、四立日(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迎气等,民间也将许多常日没有的活动集中于节气日举行。由此,节气日往往发展成为具有全国性或地方性的重要节日。

因地制宜是顺天应时的具体体现

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物产的不同,使得人们必须结合地域特征决定生产生活的节奏与内容,“顺天应时”里的“天”和“时”首先是客观的同时又是具体的自然界,生活在特定地方的人们所顺之天、所应之时,都必然首先是指这一个地方的天和时,因此,因地制宜是顺天应时的必然要求,只有“因地制宜”地“顺天应时”才是真正的“顺天应时”;因地制宜也是顺天应时的具体体现,只有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的地方性,二十四节气才能真正发挥指导农业生产、安排日常生活的作用。事实上,不同地方的中国人正是在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制度的框架下,因地制宜,生产出符合本地特点、具有本地特色、发挥本地优势的节气文化。

我国各地都有节气谚语,但不同地方的节气谚语总是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呈现出鲜明的地方性。如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都有谚语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则说“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揭示了不同地方不同的气候状况。“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棉正当时”与“清明种棉早,小满种棉迟,谷雨立夏正当时”,所反映的正是不同地方种植棉花的适宜时机。

再比如同一节气日,在不同的地方的重要性不同,不同地方也往往形成不同的习俗。以谷雨日为例,这个节气日在很多地方并不重要,也没有多少习俗活动,但在山东荣城就不同,当地有谚语云“谷雨时节,百鱼上岸”。谷雨一到,休整了一冬天的渔民开始整网出海。为了祈求平安和丰收,他们就在谷雨日举行隆重而盛大的仪式,虔诚地向海神献祭,由此谷雨日成为当地十分重要的节日。再比如,位于我国台湾宜兰县大元山山麓上的香格里拉休闲农场,被誉为“台湾休闲农场鼻祖”,十分注重二十四节气,尤其是惊蛰日、芒种日、白露日和冬至日,将其视为最重要的四个时间转换节点。农场工作人员将这几个节气日与农场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写作了散文,并书写装裱,每到这四个节气日来临时,就更换上该节气的散文,同样是富有地方特色的节气文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哲学命题,在如何对待自然与自己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中国人给出了“顺天应时”的解答。人们在二十四节气交接更替的过程中贯彻顺天应时的观念,形成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为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研究”(15BZW186)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20日第1782期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二十四节气网无关。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ab12-120@163.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广告 ·推广

Copyright  © 2001-2013:二十四节气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言论!

Powered by discuz!X3.5|Licensed备案信息:备案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