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日照时间变短。但因此时地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和煦的“小阳春”天气,不但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华北及黄淮地区必须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住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预防“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好时期。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举措。 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人过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快到尾声;江南正忙于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俗话说“立冬不拔菜,终究受霜害”。如在日平均气温低于15 0;时,红薯的生长就已渐趋停止,此时需及时收获归仓。华南西北部要早挖窖,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早霜。 另外,立冬后空气往往渐趋于燥,土壤含水较少,林区的防火工作也要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了。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之所以说有终止的意思,是因为秋季结束,农作物收藏完毕,而动物也藏起来准备冬眠,所以古人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也表示冬季的开始,万物开始规避寒冷。 以北斗七星勺柄指向来看,在初昏指向西北为立冬。 按“定气法”来看,太阳到达黄经225°为立冬。立冬后太阳光照时间会持续缩短。 立冬也是五天一候,分为三候。一候,也就是立冬的第一个五天,水开始结冰,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一候,水始冰”。 进入第二个五天,也就是二候,大地也开始冻结,这时候气温持续降低,古人讲“二候,地始冻”。 到了立冬的第三个五天,以前野鸡一类的动物不见了,在海边会看到一些大的蛤蜊,蛤蜊上面的图案就像野鸡一样,古人形容三候为“三候,雉入大水成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