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历,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计十二个节气十二个中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中。如:正月,就是立春节,雨水中;二月,就是惊蛰节,春分中;如此类推。古代的人们欢度节日,也包括欢庆一些节气,我们前面谈到的立春、清明就是如此。 我们已经知道,古代帝王迎春时,迎春队伍会于京城东郊,人们一应青色装扮。而夏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夏时的迎夏活动,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从阴阳五行的观点来看,夏是南方属火,火乃红色。因此,古代的皇帝在立夏这一天,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南郊去迎夏。君臣们一律穿着朱色的礼服,佩载朱色的玉饰,乘着赤色马拉着的朱红车子,车上的旗帜也是红艳艳的。红乃暖色,这样一群浩浩荡荡的朱人赤马,让人觉得暖热将至,炎热的夏天要开始了。 节气,反映着气候、季节的变化,对于人们耕耘劳作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对日、月、风、云、雾、雷等气象与农事丰歉灾祥之间的关系的观察,编造出的许多农谚,作为预测气候应时耕耘的一种依据,就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诸如:“清时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要晴,谷雨要淋”;“四月八,泥里踏;四月九,泥满手”;“四月八,豌豆麦子乱开花”等等,都是农人操持农活经验的结晶。 立夏时值阴历四月初,四月应以晴朗暖和的天气为主。人们在立夏当天要观察太阳的昏暗度。如果太阳昏暗,表示雨水多。立夏以后若晚上下雨较多,就会影响小麦的收成,因为麦粒在晚上开花,一遇夜晚降雨,花粉必遭损坏,因此麦粒不结实。立夏当日,如果白天暖和,晚上凉爽,表示降雨较少,有利于豌豆、麦子的生长。这些作物也可望获得好收成。 有人戏称“吃在中国”,的确,除了久负盛名的川菜、粤菜、淮扬菜等八大菜肴系列外,仅传统节日,差不多每个节日都有特殊的风味饮食。古人过节日吃得潇洒,逢节气也吃得有典故,有来历。 江南农家,立夏日有吃乌米饭的习俗。吃乌米饭的来历,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孙膑。战国时,庞涓忌才妒贤,削去他的好友孙膑的膝盖骨,将他软禁起来。后来,为了骗得孙瞠的兵书,庞涓又假装关怀,用好菜好饭供孙膑食用。庞涓的假仁假义,被看管孙膑的老狱卒识破了,他暗中告诉了孙膑。从此,孙膑装疯作傻,哭笑无常,毁掉了所有的兵书。庞涓心中存疑,令人把他拖进猪圈,孙膑也干脆不吃不喝,疯疯癫癫。为了保住他的性命,老狱卒和他的老伴合计,用乌树叶子浸拌糯米,煮成饭后捏成小团放在地上让孙膑吃。由于这种饭煮出来的颜色跟猪粪一样,终于瞒过了庞涓的眼睛,保住了孙膑的性命。不多久,齐国田忌派人救出孙膑。孙膑终于报仇雪恨,射杀了庞涓。孙膑第一次吃食乌米饭,正是农历立夏节,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大军事家,人们便在立夏日吃乌米饭,相沿成习。 立夏日,全国许多地区有吃蛋的习俗。这一天,家家都要煮鸡蛋、鸭蛋、鹅蛋吃,以取吉祥平安之意。立夏吃蛋的习俗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代,天上有个瘟神,常年懒散睡觉,可是一到立夏节他就醒来,带上一只瘟疫口袋,溜到下界播疫害人。瘟神所到之处,人们轻则发烧厌食,重则一病不起,特别是孩子们病得更重。这可急坏了那些当妈做娘的,于是纷纷去女娲娘娘庙烧香磕头,求她消灾降福,保佑后代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