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露凝霜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里的最后一个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日期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 同样是水汽,同样因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但与白露、寒露相比,“露”依旧为水形,而“霜”就已经成为白色的结晶物。由“露”至“霜”,需要一个最根本的条件,就是地面以及地物的温度,必须降到0℃以下。《说文解字》解:“霜,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时至霜降节气,天气渐有冷意,虽仍在秋的季节,但已是“千树扫作一番黄”的暮秋、残秋、晚秋。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谚语“霜降始霜”,主要反映的是中原地区的气候特征。这些地区的年霜日,多在五十天以下。单就“霜”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便是夏季,也会有晨霜出现,每年有霜的日子,多在两百天以上。年霜日超过一百天的地区,有西藏东部、青海南部、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北疆西部山区,等等。人霜降,这些地区的土壤就开始冻结,冬作物也生长停止,正式进人了越冬期。但到了北纬25度以南,以及四川盆地,年霜日则只有十天左右。两广沿海和福州以南的地区,年霜日更少,一年还不到一天。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正轻扔矛矛_枝付技城的卜令。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甚至不知“霜”为何物。 “霜降打柿子”。一年一度,这也是采摘柿子的最佳季节。福建一些地方,还流传有“吃了柿,不流涕”的谚语。当地风俗,说霜降当日吃个柿子,到冬天,就不会感冒流鼻涕。因此不少庄户人家,在霜降这一天,无论如何也要去摘一个柿子吃吃。当然,更多的霜降谚语,还是与农业生产有关。 霜降霜降,移花进房。 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 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 霜降不降霜,来春天气凉。 霜降见霜。谷米满仓。 霜降下雨连阴雨,霜降不下一季干。 霜降无雨,清明断车。 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 霜降气候渐渐冷,牲畜感冒易发生。 霜降抽勿齐,晚稻牵牛犁。 霜降露凝霜,树叶飘地层。蛰虫归屋去,准备过一冬。 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 霜降种麦,不消问得。 霜降变了天。 霜降没下霜,大雪满山岗。 霜降见霜,米烂成仓;未得见霜,巢米人像霸王。 霜降晴,风雪少。 霜降雨,风雪多。 霜降有雨.开春雨水多:霜降无雨,冬春旱。 霜降晴,晴到年瞑(除夕)。 霜降南风连夜雨,霜降北风好天公。 霜降有风,两寒有霜。 霜降早,小雪迟,立冬种麦正当时。 霜降一过百草枯,薯类收藏莫迟误。 霜降不晒菜,无吃不见怪。 九月重九,登高饮酒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据三国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 重阳节习风俗很多,其中“赏菊”为最。菊是长寿之花,与重阳关系密切,在民间,菊花又有“九花”一说,而重阳节,也有“菊花节”之称。重阳赏菊,自陶渊明始,历经数代,已是重阳节风俗的组成部分。 重阳节又名“登高节”,据《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绎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故事传开,百姓纷纷仿效。九月初九登高,自此成为一俗。 佩茱萸也是重阳节风俗之一,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茱萸节”。这个习俗,最早可以推到汉代。当时皇宫逢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祈健康长寿。后汉高祖刘邦爱妃戚夫人遭吕后残害,侍候戚夫人的宫女也被逐出宫,这些习俗也由此传入民间。 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重阳节还流行吃重阳糕一风。“糕”与“高”谐音,重阳吃糕,取的就是其中“吉祥”之意。现在的重阳节,又是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各地的老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休魄。而子女们,也会在这一日,以不同的方式,向老人们送去他们发自内心的祝福。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鹤,线爱长。 九月重九,登高饮酒。 孝敬父母不怕天,交了皇粮不怕官。 敬父如同敬天地,敬母如同敬世尊。 良种出高产对于农业生产,种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庄户人家辛辛苦苦一年的收成。有活力的好种子,结实饱满,种子中储藏物质丰富,有利于种子发芽,出苗也迅速整齐,成苗率高,增产潜力大。弄种子哪怕后期管理再到位,也有种无收,只能是浪费人力和物力。只有优良的种子和精巧的栽培技术相结合,才能获得高产、稳产和优质的农产品。因此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特别重视种子的采集。关于良种内容的农事谚语也很丰富。 一粒好种,千粒好粮。 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 种子换一换,多收一两担。 桃花开,李花落,种子包谷没有错。 种子换,产量变。 |